洛川對面鑼鼓

洛川對面鑼鼓

洛川對面鑼鼓是一種古老的傳統鼓舞。洛川塬是世界上最大最厚的黃土塬,因為地處陝北與關中之間這塊特殊區域,使它成為一個具有古老文明的地方,藝術家們將這片神奇而誘人的黃土地稱之為是生長民間藝術的佳壤沃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洛川對面鑼鼓
  • 流行區域:陝北與關中之間
  • 起源時期:春秋戰國時期
  • 相關樂器:鼓 鑼 大鑔
基本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主要特徵,重要價值,相關製品及其作品,

基本簡介

洛川自春秋戰國時期為上郡,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洛川舞蹈獨有的風格。“燕王職劍”的出土,填補了秦地發現燕國器物的空白,正是在這片深厚的黃土塬上,不但保留著一大批古老的民俗遺風,而且產生了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對面鑼鼓”也叫“百面鑼鼓”,就起源於洛川南塬村。
洛川對面鑼鼓洛川對面鑼鼓

歷史淵源

洛川“對面鑼鼓”歷史悠久,據有關專家考證,其萌生於春秋戰國時期,洛川縣土基鎮曾出土了春秋戰國時期的“燕王職劍”,而這裡有古代戰場又有鄜畤,傳說漢武帝曾在此祭天,宋時范仲淹曾在此屯軍養馬,對面鑼鼓正是在歷代軍士戎邊操練、祭祀活動中產生的,伴隨著歷史長河流傳至今。據老藝人們講,漢武帝率大軍北征時,在鄜畤築拜仙台,以祈告升天,如此莊嚴的儀式少不得鑼鼓助威。以後隨著鄜城興國寺里萬風塔的建成,祭祀活動就更加活躍,每年正月十五人頭攢動,家家都爭燒頭爐香。上百人提著鑼在鼓聲的襯托下圍著萬鳳塔乞求平安、祈求鴻福,因此流傳了下來。並有“鄜城金鑼打到社”的傳話。對面鑼鼓在湫村發展至今已相傳六代,都是靠家族及村人相互學習流傳下來,到今天逢年過節或一些重大慶典活動也經常演出。

基本內容

對面鑼鼓是一種規模宏大,氣勢壯觀的民俗舞蹈形式,它是由幾十付鑼、幾十面鼓、幾十付鑔、幾十付馬鑼,幾十根花桿組成,號稱“百面鑼鼓”。所有表演者均是古代武士裝扮,頭扎英雄巾,身穿黑色戰服,背扎三面靠旗,腰束戰裙。隊形由兩路鼓隊,一路鑔隊,一路打鑼,隊伍前面彩旗開道,有一老人手持丈余長桿揮舞,指揮節奏名曰“繞桿子”,鼓手們時而轉、時而左右交錯,有時相互擊打,讓人眼花繚亂,鑔鑼上下起伏,如同跑拜佛主,表現黃土地上勞動人民的謙誠。對面鑼鼓表演時人數不嫌,聲震渾天,氣勢雄偉壯觀,節奏穩健深沉,藝人們總結其表演動作為“七字腿,八字腰,九字胳膊舉的高”它不同蹩鼓那樣跳躍,它穩健深沉。且表演規範。

主要特徵

1、對面鑼鼓是洛川人民在獨特的自然環境和文化歷史環境中形成的一種別具特色的“文化空間”形式,具有廣泛的民眾性和民間傳承性。
2、對面鑼鼓是洛川人民娛神娛樂的一種民間祭祀方式,集中展示了洛川民間舞蹈的獨特形式。
3、固定的時間和地點
每年的三月十八,洛川土基鎮萬鳳塔下的鄜城村都進行傳統的古會,這時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們都會到萬鳳塔下,燃香祭拜,祈求平安、祈求鴻福。

重要價值

對面鑼鼓體現了洛川人民獨有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社祭文化,承載著洛川重大歷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記憶,長期的農耕歷史和相對穩定的文化環境,使大量的農耕祭祀的禮儀,在對面鑼鼓活動中得以保留了下來,通過歌舞娛神的形式祭祀,成為當地文化傳統得以保持和延續的重要因素。
對面鑼鼓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是一個穩定的民俗文化活動,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它們包含的歌舞藝術不僅形成了自身特有的固定模式,而且通過活動本身使技能得到了不斷的開發和提高,由於它們在民間文化活動中的重要影響,因此成為洛川民間歌舞藝人進行技藝交流和傳承的重要舞台。對面鑼鼓中表演者的服裝打扮獨具特色,透過服裝裝扮這個側面,充分體現了洛川人民的藝術審美觀和深厚的文化內涵。

相關製品及其作品

1、鼓
2、鑼
3、大鑔
4、長竹桿
5、彩旗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