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峪口組

洛峪口組,是以組為岩石地層單位的地層結構。1952年韓影山、黎盛斯、閻廉泉命名洛峪口層,據1959地層會議精神把“層”改稱“組”。洛峪口組下部含有機質頁岩、紫紅色頁岩,上部以紫紅色白雲岩為主,含豐富的疊層石藻類。主要分布在新安縣三門峽市一線以南廣大地區,以北缺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洛峪口組
  • 外文名:Luoyukou Fm
  • 階代碼:Qb
  • 地區代碼:13
命名,沿革,特徵,構成,接觸關係,備考,

命名

1952年韓影山、黎盛斯、閻廉泉命名洛峪口層,命名剖面位於河南汝陽洪澗崔莊,參考剖面位於河南魯山下湯鎮九女洞。

沿革

1952年韓影山等命名的洛峪口層,被關保德等(1980)歸入洛峪群三個組中最上部的地層單元。據1959地層會議精神把“層”改稱“組”。1962—1965年,河南區測隊在該區開展區測時,按岩性和沉積旋迴修改了韓影山等的“洛峪口灰岩”原意。其時代與其下三教堂組一併歸入青白口系。剖面以魯山縣朝陽觀九女洞剖面最具有代表性。

特徵

構成

該組岩性主要由一套紫紅色,灰綠色頁岩,白雲岩和疊層石白雲岩。厚層白雲岩中產疊層石:Jacutophyton f., Luoyukouella luoyukouensis;藻類: Multisiphonia hemicirculis, Praesolenopora liaoningensis;含微古植物:Trachysphaeridium cultum, T. Planum, T. Aff. Laminaritum, T. Rude, Stictosphaeridium sp., Orygmatosphaeridium sp.;洛峪口組下部含有機質頁岩、紫紅色頁岩,岩性特徵與崔莊組極為相似;上部以紫紅色白雲岩為主,含豐富的疊層石和藻類,屬濱海淺海沉積相。從岩性看由砂岩—頁岩—白雲岩為一完整的沉積旋迴。該組由北往南有變厚之勢,在北部澠池一帶,只見到底部的灰綠色頁岩,厚度7m, 往南上部逐漸出現白雲岩,厚度達169m ,白雲岩多呈微晶、泥晶。

接觸關係

本組底部以炭質頁岩與下伏三教堂組整合接觸,其上部以紫紅色、淺灰色薄層狀泥質白雲岩與上覆寒武統辛集組礫岩假整合接觸。厚度變化很大,7—282m。

備考

編撰者:高林志
作者1:年韓影山
年份1:1952
作者2:黎盛斯
年份2:1952
作者3:閻廉泉
年份3:1952
系名:新元古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