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忠告

洛克忠告

洛克忠告內容:規定應該少定,一旦定下之後,便得嚴格遵守。提出者:英國教育家洛克點評:簡則易循,嚴則必行。令出必行才能保證成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洛克忠告
  • 內容:規定應該少定
  • 提出者:英國教育家洛克
  • 點評:簡則易循,嚴則必行
簡介,相關故事,分粥的故事,春秋案例,總結,洛克簡介,概述,生平,洛克的哲學思想,洛克的政治思想,啟示:從“洛克忠告”看管理,

簡介

沒有有效的監督,就不會有滿意的工作績效。明智的管理者會利用監督這把利劍,促使員工們既心有緊迫感,又滿懷熱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在管理中,把事情程式化、制度化,讓各職能部門有章可循,員工按部就班,可以提高管理效率。要做到這些,制定各種各樣的規定就不可避免。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如何制定規定,從而使企業能以最好的狀態運轉,是每個管理者都不能忽視的問題。過多的規定會使員工們無所適從,規定應該少定。少定規定會給員工們以較大的個人發展空間,在工作中充分發揮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提高企業的產出效率。但是,規定要是不能嚴格得到執行,那就會比沒有規定還差。適當的規定,然後嚴格的得到執行是成功的保證。

相關故事

分粥的故事

有一個流行很廣的分粥的故事,說的是有7個人一起居住,他們每天都須面對同一個問題:怎樣將一鍋粥平均分配。他們嘗試通過制度來解決這個問題,想出了以下方法:大家選舉一個品德高尚的人負責分粥。開始時,這個德高望重的人還能公平地分粥,但沒多久,他卻開始為自己及拍他馬屁的人徇私。大家於是要求換人,但換來換去,負責分粥的人碗裡的粥仍是最多。沒辦法,只好採取了另一個方法:大家輪流分粥,一星期每人負責一天。但他們馬上就發現,每人在一星期中都只有負責分粥那一天才吃得飽,其餘6天都要挨餓。於是大家對新方法仍然不滿意。最後,大家想出了一個方法:7人輪流值日分粥,每人一天,但這次分粥者要最後才可領粥。令人驚異的是,在這制度下,無論誰來分粥,7個碗裡的粥都一樣多!因為分粥者明白,如果7碗粥並非一樣大,他無疑只能領到最小的一碗﹙因為他要最遲領粥﹚。
同樣是7個人,不同的分配製度,就會有不同的風氣。所以一個單位如果有不好的工作風氣,一定是機制問題。只有機制健全了,才能使各項工作按部就班地進行。
分粥的故事告訴我們規定的重要性。但有了規定,要是不能嚴格地執行也不妙,規定也起不到應有的效果。只有令出必行,才能收到應有的效果。

春秋案例

 春秋時期,有一次孫武去見吳王闔閭,與他談論帶兵打仗之事。吳王見他說得頭頭是道,心想我得看看他說的實效如何。於是吳王要求孫武替他訓練宮女。孫武答應了,並挑選了一百個宮女,讓吳王的兩個寵姬擔任隊長,有板有眼地操練了起來。
約翰·洛克約翰·洛克
孫武先將列隊訓練的要領清清楚楚地講了一遍,但正式喊口令時,這些女人笑成了一團,亂作一堆,誰也不聽他的。孫武再次講解了要領,並要兩個隊長以身作則。但他一喊口令,宮女們還是滿不在乎,兩個當隊長的寵姬更是笑彎了腰。孫武嚴厲地說道:“這裡是演武場,不是王宮。你們現在是軍人,不是宮女。我的口令就是軍令,不是玩笑。你們不按口令訓練,這就是公然違反軍法,理當斬首!”說完,便叫武士將兩個寵姬殺了。
場上頓時肅靜,宮女們嚇得誰也不敢出聲,當孫武再喊口令時,她們步調整齊,動作劃一,真正成了訓練有素的軍人。孫武派人請吳王來檢閱,吳王正為失去兩個寵姬而惋惜,再沒有心思來看宮女訓練,只是派人告訴孫武:“先生的帶兵之道我已領教,由你指揮的軍隊一定紀律嚴明,能打勝仗。”孫武沒有說什麼廢話,而是從立信出發,換得了軍紀森嚴、令出必行的效果。

總結

古語云:慈不掌兵!一個優秀的管理者就應該堅持正確的原則,雖然推行的結果可能是得罪一些高層人士導致自己的職位不保,但如果你的政策推行不下去那你同樣沒有前途。這就是機會成本,它所運用的就是經濟學最常用的一種理論:博弈論。其實,只要你是真正客觀公正地執行規定,而不是關注自己的私利,你是會得到員工們的尊重的。

洛克簡介

概述

約翰·洛克(John Locke,1632年8月29日~1704年10月28日) 英國哲學家、經驗主義的開創人。他同時也是第一個全面闡述憲政民主思想的人,在哲學以及政治領域都有重要影響。

生平

洛克於1632年出生於英國,從小受到嚴格的教育。清教徒的父親在內戰期間為議會軍隊而戰。1646年洛克在威斯敏斯特學校接受了傳統的古典文學基礎訓練。1652年克倫威爾主政期間,洛克到牛津大學學習,並在那兒居住了15年。1656年洛克獲得學士學位,1658年獲碩士學位。後來他還擔任過牛津大學的希臘語和哲學老師。在牛津期間洛克對當時盛行於校園內的經院哲學不感興趣,反而比較喜歡笛卡爾的哲學以及自然科學。他在36歲時曾被入選英國皇家學會。也正是由於洛克的哲學觀點不受歡迎,他最後決定從事醫學研究。這一時期洛克還結識了著名的化學家羅伯特·波義耳。 1666年洛克遇到了莎夫茨伯里伯爵,並成為伯爵的好友兼助手。在此期間洛克開始了其一生最重要的哲學著作《人類理智論》(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的創作。1675年洛克離開英國到法國住了三年,結識很多重要的思想家,後來又回到伯爵身邊擔任秘書。1682年莎夫茨伯里伯爵因捲入一次失敗的叛亂而逃往荷蘭,洛克也隨行。伯爵在翌年去世,而洛克則在荷蘭一直呆到1688年的光榮革命。在荷蘭期間洛克隱姓埋名,並且完成了包括《人類理智論》在內的多部重要著作。
1688年洛克返回倫敦,並在次年寫了兩篇十分重要的政治論文。他的《人類理智論》也在1690年發表。晚年的洛克大部分的精力都投注在《人類理智論》這部書上,不過此時也認識了包括艾薩克·牛頓在內的幾位科學家。洛克終身未娶,在1704年溘然長逝。

洛克的哲學思想

洛克是不列顛經驗主義的開創者,雖然他本人並沒有完全貫徹這種哲學思想。洛克認為人類所有的思想和觀念都來自或反映了人類的感官經驗。他拋棄了笛卡爾等人的天賦觀念說,而認為人的心靈開始時就像一張白紙,而向它提供精神內容的是經驗(即他所謂的觀念)。觀念分為兩種:感覺(sensation)的觀念和反思(reflection)的觀念。感覺來源於感官感受外部世界,而反思則來自於心靈觀察本身。與理性主義者不同的是,洛克強調這兩種觀念是知識的唯一來源。洛克還將觀念劃分為簡單觀念和複雜觀念,不過並沒有提供合適的區分標準。我們唯一能感知的是簡單觀念,而我們自己從許多簡單觀念中能夠形成一個複雜觀念。
落克的《政府論》落克的《政府論》
洛克還主張感官的性質可分為“主性質”和“次性質”。洛克相信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物質的主性質包括了形狀、運動或靜止、數目等和物質不可分離的那些性質,而次性質則包括了顏色、聲音、氣味等其他各種性質。洛克認為主性質就在物體裡,次性質只在知覺者中。在這問題上洛克是追隨笛卡爾的二元論學說,同意有些性質是可以用人的理智來了解的。
洛克的哲學思想雖然並沒有一貫性(20世紀另外一名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曾經批評洛克以“零碎的方式處理哲學問題”),且有很多漏洞,不過卻對後來的哲學家起到很大的影響。洛克開創的經驗主義被後來的貝克萊以及休謨等人繼續發展,成為歐洲的兩大主流哲學思想。

洛克的政治思想

雖然在哲學上洛克成就十分重要,不過他在政治上的影響恐怕對後人更為巨大。洛克是第一個系統闡述憲政民主政治以及提倡人的“自然權利”的人。他的政治理念也深遠地影響了美國、法國、英國以及其他的西方國家。 1689到1690年寫成的兩篇《政治論》是洛克最重要的政治論文。第一篇是對羅伯特·費爾默爵士的《先祖論即論國王之自然權》的反駁。洛克極力並有效地駁斥了費爾默的君權神授的主張。洛克主張政府的權威只能建立在被統治者擁護的基礎之上,並且支持社會契約論。不過他也強調社會契約論是可以廢除的。他也認為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在一個人沒有損害另一人利益的情況下可以自行其事。他也提倡個人財產的合理性,認為個人有權擁有通過勞動所獲得的合法財產。洛克提出的人所擁有的“自然權利”(natural rights)就包括了生存的權利,享有自由的權利以及財產權。洛克還第一個倡導了權力的分配,認為行政與立法應當分開,而且立法機關應當高於行政機關,防止專政。這方面的理論由後來的法國哲學家孟德斯鳩(Montesquieu)繼續發展。
洛克的政治思想對後來的政治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作用。洛克的自由主義被美國奉為神聖,成為民族理想。他的思想深深影響了托馬斯·傑弗遜等美國政治家,並且在美洲引發了一場轟轟烈烈的革命浪潮。洛克的影響在法國則更為激烈。伏爾泰是第一個將洛克等人的思想傳到法國去的人,法國後來的啟蒙運動乃至法國大革命都與洛克的思想不無關係。

啟示:從“洛克忠告”看管理

張有途是個非常注重製度建設的藥店經理人。在他執掌東風藥店的半年時間裡,大大小小的制度制定了數十種,諸如考勤制度、獎懲制度、薪酬制度、崗位職責、績效考核制度等,應有盡有,極其詳盡。然而,這些制度所發揮的作用卻遠遠沒有達到張有途的預期。比如他制定的考核制度,雖然對店員的銷售任務提出了明確目標,但卻沒有對店員如何完成銷售任務進行渠道上的引導,導致店員茫然面對目標卻行銷乏術,紛紛折戟在通往目標的路上。按照規定,完不成銷售任務,薪酬就會相應降低。但問題是,如果只是個別店員完不成銷售任務還好說,即使扣發工資也不會有多大阻力,但大部分員工完不成任務,罰款制度的執行就有了很大的難度。這從另一個角度來分析,肯定是管理制度本身有問題了。沒辦法,為了緩解店員抱怨的情緒,張有途只好調整銷售制度,降低目標要求。 然而,讓張有途始料未及的是,到第二個月,店員依然無法順利完成調整後的銷售任務,使他不得不再次下調銷售目標。就這樣,接二連三地降低標準,店員的工作壓力也越來越小,工作又回到半年前的狀態。沒有動力,沒有方向,工作就像沒頭的蒼蠅。張有途為此很惱火,以前藥店沒什麼制度,銷售上不去;現在有了一系列制度,為什麼發揮的效用卻這么小呢? 目標管理,已成為不少藥店店長使用頻率特高的一個詞語。但是,我們應該清楚,門店沒有制度肯定不行,但只有制度卻不可行,這樣的制度也等於沒有;而且,門店制度建設並不在於多,而在於合理、適當。從張有途的經歷,我們不難看出門店制度建設其實是需要把握一個針對性和可行性的。那么,如何才能達到這一目的呢? 應對策略1制度貴在合理 合理的制度是有效執行的前提。門店管理中,如果管理者不能結合藥店實際,制訂出切實可行的規章制度,其效果就會大打折扣。英國教育家洛克認為,沒有有效的制度和監督,就不會有滿意的工作績效。明智的管理者會利用制度建設和監督執行這兩把利劍,促使員工們既有緊迫感,又滿懷熱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這就是管理學中的“洛克忠告”。 你可能常常遇到這種情況:如果制度定得過高,會讓店員覺得不切實際,像空中樓閣,難以完成,因而變得頹廢和喪失自信;但是如果定得過低,就會失去激勵的意義,畢竟讓每個店員都能夠輕而易舉地達到的目標,同樣不利於店員績效的提高。因此說,制度貴在合理,“過高”或者“過低”都會對執行的績效造成負面影響。 合理的管理制度所激發出的員工潛力是巨大的。有一個流行很廣的“分粥故事”就很能說明這個道理—— 有7個人一起居住,他們每天都須面對同一個問題:怎樣將一鍋粥平均分配。他們嘗試通過制度來解決這個問題,想出了以下方法:大家選舉一個品德高尚的人負責分粥,要求必須平均分配。開始時,這個德高望重的人還能公平地分粥。但沒多久,他卻開始為自己及拍他馬屁的人徇私。大家於是要求換人,但換來換去,負責分粥的人碗裡的粥仍然最多。沒辦法,只好採取了另一個方法:大家輪流分粥,一星期每人負責一天。但他們馬上又發現,每人在一星期中都只有負責分粥那一天才吃得飽,其餘6天都要挨餓。於是大家對新方法仍然不滿意。最後,大家想出了一個方法:7人輪流值日分粥,每人一天,但每次分粥者要最後才可領粥。令人驚異的是,在這一制度下,無論誰來分粥,7個碗裡的粥都一樣多。因為分粥者明白,如果7碗粥並非一樣多,他無疑只能領到最小的一碗,因為他要領的是最後一碗。 同樣是一碗粥,不同的分法決定不同的效果。在門店管理中,合理的分配製度,往往更容易激發團隊成員的能動性。 應對策略2制度必須可行 沒有被執行,制度等於零。案例中,張有途雖然制訂了各種各樣的規章制度,但店員的執行情況卻不容樂觀。尤其是在制定考核制度的時候,張有途因為“店員集體完不成銷售任務”而多次進行目標調整,不斷降低制度標準。這樣,就使得制度喪失了應有的嚴肅性和約束力,讓店員誤認為:只要咱們不完成,任務還會降。在這樣的心理預期下工作,效率可想而知。制度不在於多,而貴在能落實。在很多藥店,雖然各種各樣的制度看上去非常“齊全完善”,但執行的效果卻各有不同。即便是完全相同的一套制度,在不同的門店,執行效果也會大相逕庭。原因何在?因為在有的藥店,制度只是一件供擺設的“花瓶”,沒有被強力推進和執行。明朝名相張居正在奏疏中曾言:“蓋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不難於聽言,而難於言之必效。”管理者應該認識到,制度意味著對行為的約束。面對制度,店員往往存在著來自外部的執行壓力,以及來自內心的執行焦慮。執行壓力大於執行焦慮,員工就會服從制度;而執行焦慮大於執行壓力時,制度就會受到抵制,且抵制的程度會隨著執行焦慮的增加而不斷加大。因而,聰明的管理者總是在培養店員執行制度的壓力,而儘量避免他們因此而產生執行焦慮。另外,壓力是可以轉化為執行動力的,而焦慮往往會轉化成執行的阻力。要提高店員的執行壓力,最有效的辦法是讓制度執行者(即店員)受到監控與激勵。管理者應該在工作中不斷監控和督促店員對於制度的執行,不能因為制度執行存在困難就降低執行的標準或者要求。如案例中,張有途因為店員都實現不了既定的銷售任務而一味降低銷售目標,最終造成了店員的“投機”行為:不再賣力工作,等待制度繼續鬆動。因此,制度一旦確定,一定要督促店員嚴格執行,即便有難度,也應該幫助他們尋找執行的方法和策略,而不是一味降低要求來迎合員工。同時,對於執行良好的店員進行激勵(比如對執行最迅速、最有效、效率最高的店員進行多種形式的獎勵),會促進店員制度執行的積極性。對大多數員工來說,制度執行的動力之源在於激勵,這有利於激發店員的執行意識,也有助於使企業制度得到店員認可。沒有有效的制度和監督,就不會有滿意的工作績效。明智的管理者會利用制度建設和監督執行這兩把利劍,促使員工們既有緊迫感,又滿懷熱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這就是管理學中的“洛克忠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