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蔥核盤菌菌核病

洋蔥核盤菌菌核病,英文病名 : Onionl Sclerotinia disease。屬子囊菌亞門真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洋蔥核盤菌菌核病
  • 主要危害作物:洋蔥
  • 主要為害部位:葉、花梗和球莖
基本信息,侵染循環,發病條件,危害症狀,防治方法,

基本信息

英文病名 : Onionl Sclerotinia disease
病原,拉丁文名稱及分類地位 : Sclerotinia sclerotiorurn (Libert) de Bary稱核盤菌,屬子囊菌亞門真菌。
分布 : 分布較廣,發生較普遍。
形態特徵 : 菌核初白色,後表面變黑色鼠糞狀,大小不等1.1-6.5×1.1-2.5mm,由菌絲體扭集在一起形成。
生理生化特徵 : 5-20℃,菌核吸水萌發。0-35℃菌絲生長及菌核形成最適溫度20℃,最高35℃,50℃經5min致死。

侵染循環

菌核遺留在土中或混雜在種子中越冬或越夏。

發病條件

本病對水分要求較高;相對濕度高於85%,溫度在15-20℃利於菌核萌發和菌絲生長、侵入及子囊盤產生。因此,低溫、濕度大或多雨的早春或晚秋有利於該病發生和流行,菌核形成時間短,數量多。連年種植葫蘆科、茄科及十字花科蔬菜的田塊、排水不良的低洼地或偏施氮肥或霜害、凍害條件下發病重。

危害症狀

病株的葉和花梗先端變黃,逐漸向下擴展幾,後枯死下垂,後期病部變為灰白色,管狀葉和根部長出白色至黑色不規則形菌核,有時數個菌核粘合成一片。

防治方法

防治方法以提高溫度的生態防治為主,輔之以藥劑防治,可以控制該病流行。
1.農業防治。有條件的實行與水生作物輪作或夏季把病田灌水浸泡半個月,或收穫後及時深翻,深度要求達到20cm,將菌核埋入深層,抑制子囊盤出土。同時採用配方施肥技術,增強寄生抗病力。
2.物理防治:播前用10%鹽水漂種2-3次,汰除菌核,或塑膠棚採用紫外線塑膠膜,可抑制
子囊盤及子囊孢子形成。也可採用高畦覆蓋地膜抑制子囊盤出土釋放子囊孢子減少菌源。
3.種子和土壤消毒。定植前用20%甲基立枯磷配成藥土耙入土中,每667平米用藥0.5kg對細土20kg拌勻;種子用50℃溫水浸種10min,即可殺死菌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