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務大臣

洋務大臣

負責與外國有關的政治、經濟、外交、軍事、文化等事務的官員。

基本介紹

  • 本名:張之洞
  • 別稱:號壹公號抱冰號無競居士號香濤字孝達
  • 字號:字孝達,號香濤 
  • 所處時代:清代
  • 民族族群:漢族
  • 性別:男

洋務大臣張之洞
中文名稱:張之洞
又 名:號壹公號抱冰號無競居士號香濤字孝達
性 別:男
所屬年代:清代
生卒年:1837—1909
相關事件: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洋務大臣  相關人物:劉永福李秉衡李鴻章
洋務大臣洋務大臣
洋務大臣洋務大臣
生平簡介
張之洞(1837~1909),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字孝達,號香濤、香岩,又號壹公、無競居士,晚自號抱冰。直隸南皮(今河北寧津)人。1863年一甲三名進士,授編修。
清末重臣、洋務派首領。字孝達,號香濤,又號香嚴,晚年自號抱冰老人。
直隸南皮(今屬河北)人。1863年(同治二年)中進士,後歷任翰林院編修、教習、侍讀、侍講學士及內閣學士等職。其間,為清流派重要成員,與張佩綸、黃體芳、寶廷、陳寶琛、吳大澂、張觀準、劉恩溥、吳可讀、鄧承修、何金壽等人一起,放言高論,糾彈時政,抨擊奕、李鴻章等洋務派官僚,有“四諫”、“六君子”、“十朋”之稱。
1881年(光緒七年),授山西巡撫,為任封疆大吏之始。以後政治態度一變,大力從事洋務活動,成為後期洋務派的主要代表人物。1884年春,中法戰爭前夕,奉命署理旋又補授兩廣總督。任內力主抗法,籌餉備械,起用前廣西提督老將馮子材等,為戰事的進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同時,在廣東籌建官辦新式企業,設立槍彈廠、鐵廠、槍炮廠、鑄錢廠、機器織布局、礦務局等;以新式裝備和操法練兵,設立水師學堂。1889年,調湖廣總督。以後十八年間,除兩度暫署兩江總督外,一直久於此任。他將在廣東向外國訂購的機器移設湖北,建立湖北鐵路局、湖北槍炮廠、湖北紡織官局(包括織布、紡紗、繅絲、制麻四局)。並開辦大冶鐵礦、內河船運和電訊事業,力促興築蘆漢、粵漢、川漢等鐵路。1894~1895年署督兩江時,仿德國營制,在江寧(今江蘇南京)籌練江南自強軍,後又以之為基礎在湖北編練新軍。為培養洋務人才,尤注重廣辦學校,在鄂、蘇兩地設武備、農工商、鐵路、方言、普通教育、師範等類新式學堂,並多次派遣學生赴日、英、法、德等國留學。在舉辦洋務事業中,還大量舉借外債,是為中國地方政府直接向外國訂約借款之先。
洋務大臣
洋務大臣洋務大臣
在湖廣、兩江總督任上,張之洞頗得一部分具有維新思想的知識分子好感,並任用其中一些人充當幕僚。戊戌變法時期,起先以支持維新活動的面目出現。1895年秋京師強學會成立時,捐金五千為助;未几上海強學分會成立,被推為會長,並派舊屬汪康年助辦《時務報》;同時對湖南南學會和《湘學新報》亦頗表贊助。但當維新運動日益發展、新舊鬥爭漸趨激化後,即表明與維新派的分歧,登報聲明自除會長之名,對《時務報》的進步言論大加干涉,並嚴斥積極支持變法維新的湖南巡撫陳寶箴、學政徐仁鑄等。1898年4月,撰《勸學篇》,提出“舊學為體,新學為用”,維護封建綱常,宣傳洋務主張,攻擊維新思想,反對變法運動。1900年義和團運動爆發後,主張“安內乃可攘外”,多次上書清廷,要求對義和團嚴加鎮壓。是年夏,八國聯軍進逼京津,清政府對外宣戰,乃於地方擁兵自重,並在英國策動下,與兩江總督劉坤一、兩廣總督李鴻章聯絡東南各省督撫,同外國駐上海領事訂立《東南互保章程》九條,規定上海租界由各國共同“保護”,長江及蘇杭內地治安秩序由各省督撫負責。8月間,在漢口通過英國領事,破獲設於英租界的自立軍機關,捕殺唐才常等人。隨後又在鄂、湘、皖鎮壓了由維新派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聯絡長江中下游哥老會發動的自立軍起義。
洋務大臣
洋務大臣洋務大臣
1901年清政府宣布實行“新政”,設督辦政務處,命張之洞以湖廣總督兼參預政務大臣。旋與劉坤一聯銜合上“江楚會奏變法三折”,提出“興學育才”辦法四條,及調整中法關係十二事,採用西法十一事,為“新政”活動的重要藍本。1903年,會同管理學務大臣商辦學務,仿照日本學制擬定“癸卯學制”(即1903年經修改重頒的《奏定學堂章程》),在全國首采近代教育體制。1905年後,資產階級革命運動興起,在東南地區破壞革命組織,鎮壓革命派領導的武裝起義,因此受到社會進步輿論的強烈譴責。1907年調京,任軍機大臣,充體仁閣大學士,且兼管學部。次年清政府決定將全國鐵路收歸國有,受任督辦粵漢鐵路大臣,旋兼督辦鄂境川漢鐵路大臣。光緒帝和慈禧太后死後,以顧命重臣晉太子太保。1909年(宣統元年)病故,諡文襄。遺著輯為《張文襄公全集》。
1880年授翰林院侍讀。次年擢內閣學士。又任山西巡撫。1889年8月,調署湖廣總督。
1894年8月1日中日宣戰後,張之洞曾奏請派馬隊“馳赴天津,聽候調遣”,並想以“外洋為助”。他鑒於“倭勢日?,必將深入”,建議“慎固津沽及盛京”。10月26日致電李鴻章,提出“購兵船、借洋款、結強援”三項主張。10月底,日軍強渡鴨綠江後,遼瀋危急,張之洞再提出“購快船、購軍火、借洋款、結強援、明賞罰”五事。11月2日,調署兩江總督。11月7日,他在致李鴻章電中指出“無論或戰或和,總非有船不行”。11月下旬,日軍圍困旅順,張之洞先後致電李鴻章、李秉衡,要求急救旅順,均無效。
洋務大臣
洋務大臣洋務大臣
1895年初,日軍進犯山東半島,張之洞給山東巡撫立秉衡發急電,建議李“責成地方官多募民夫,迅速星夜多開壕塹,於要路多埋火藥,作地雷”,以阻止日軍進犯。並表示擬撥槍枝彈藥支援山東守軍。在丁汝昌自殺殉國後,他曾建議將駐紮台灣的劉永福調來山東抗日,保衛煙臺。當張之洞得悉清廷有割台海於日之說,於2月28日致電朝廷,瀝陳利害,極力反對割台。並提出保台的“權宜救急之法”有二:一、向英國借巨款,“以台灣作保”,英必以軍艦保衛台灣;二、除借巨款外,“許英在台灣開礦一、二十年”,對英有大益,必肯保台。3月29日,張之洞致電唐景崧,一方面鼓勵御倭;一方面建議起用百戰之將劉永福,同時致電劉永福,建議他“忍小任大,和衷共濟,建立奇功”。《馬關條約》簽訂後,張之洞於4月26日向清廷上奏,提出廢約辦法“惟有乞援強國一策”。5月20日,清廷諭令唐景崧“著即開缺,來京陛見。其台省大小文武各員,並著唐景崧令陸續內渡”。張之洞認為“此時為台之計,只有憑台民為戰守,早遣無用客勇,以免耗餉,禁運銀錢內渡,以充軍實”。24日,張之洞從唐景崧來電中得悉“日內台民即立為民主國”之事,27日上奏,認為台灣“現自改為民主之國,以後籌械等事,自未便再為接濟,以免枝節”。6月3日,日軍攻陷基隆港。5日,張之洞仍致電唐景崧,希望他激勵士勇民眾堅守台北府,並鼓勵唐“自率大支親兵,獲餉械,擇便利駐紮,或戰、或攻、或守,相機因應,務取活便,方能得勢。”可是唐景崧辜負了台灣人民的期望,7日乘船退回廈門。最後只剩劉永福在台灣領導軍民堅持抵抗日本侵略軍。但是“餉械奇絀”,多次向張之洞求援,張之洞雖有餉械,卻不敢接濟,10月19日,劉永福戰敗,退歸廈門。
洋務大臣
洋務大臣洋務大臣
1898年,張之洞作《勸學篇》反對變法改革。1900年,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時,張之洞參與“東南互保”,鎮壓兩湖民眾鬥爭,並鎮壓唐才常自立軍起義。1906年晉協辦大學士,有擢體仁閣大學士,授軍機大臣。1908年11月,以顧命重臣晉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諡文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