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理論與技術

基本介紹

  • 書名:泵理論與技術
  • 類型:科技
  • 出版日期:2014年7月2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111456162
  • 作者:袁壽其 施衛東
  •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 頁數:660頁
  • 開本:16
  • 品牌:機械工業出版社
圖書目錄,序言,

圖書目錄

前言
第1章 泵概述1
1.1泵的定義1
1.2泵的分類1
1.2.1葉片式泵1
1.2.2容積式泵1
1.2.3其他類型泵1
1.3泵的過流部件2
1.3.1葉輪2
1.3.2吸水室3
1.3.3壓水室3
1.4葉片式泵的結構形式5
1.5泵的用途7
1.6泵的發展展望9
參考文獻10

第2章 泵基本理論11
2.1泵的基本參數11
2.1.1流量11
2.1.2揚程11
2.1.3轉速11
2.1.4汽蝕餘量11
2.1.5功率和效率11
2.2泵的基本方程12
2.2.1基本方程的推導和說明12
2.2.2動揚程、勢揚程和反擊係數14
2.3比轉速14
2.3.1比轉速公式推導14
2.3.2關於比轉速的說明15
2.4特性曲線16
2.4.1泵的特性曲線16
2.4.2特性曲線的形狀分析16
2.4.3幾何參數對泵特性曲線的影響17
2.5相似理論19
2.5.1相似理論的基本概念19
2.5.2泵相似定律19
2.5.3泵相似理論的套用21
2.6泵的能量損失22
2.6.1泵內的各種損失及泵的效率22
2.6.2泵損失的計算23
參考文獻23

第3章 泵汽蝕24
3.1泵汽蝕概論24
3.1.1泵內汽蝕的發生過程24
3.1.2泵發生汽化時的危害24
3.2汽蝕基本方程式24
3.3汽蝕餘量計算方法26
3.3.1泵汽蝕餘量計算方法26
3.3.2裝置汽蝕餘量計算方法28
3.4提高泵抗汽蝕性能的措施30
3.4.1考慮抗汽蝕性能泵的設計要點30
3.4.2防止汽蝕的措施32
參考文獻32

第4章 離心泵和混流泵過流部件的
水力設計33
4.1泵設計理論與方法33
4.1.1泵設計理論33
4.1.2泵設計方法33
4.2設計參數及其水力結構方案確定34
4.2.1提供設計的參數和要求34
4.2.2泵軸功率P及配用原動機的額定功率P′g38
4.2.3確定泵進出口直徑38
4.3葉輪水力設計38
4.3.1泵軸徑和葉輪輪轂直徑38
4.3.2葉輪設計的相似換算法39
4.3.3速度係數法計算葉輪主要尺寸42
4.3.4葉片繪型50
4.4壓水室的水力設計62
4.4.1壓水室的水力設計原理62
4.4.2蝸室的水力設計63
4.4.3雙蝸室的水力設計66
4.4.4環形壓水室的設計67
4.4.5徑向及流道式導葉的設計67
4.4.6空間導葉的設計73
4.5吸水室的水力設計75
4.5.1直錐形吸水室75
4.5.2環形吸水室75
4.5.3半螺旋形吸水室76
參考文獻78

第5章 軸流泵水力設計80
5.1軸流泵簡介80
5.2過流部件結構參數及設計理論80
5.2.1圓柱截面間液流互不相關假設80
5.2.2結構參數的初步確定81
5.2.3設計理論82
5.3翼型及升力法設計軸流泵葉輪83
5.3.1翼型及其特性83
5.3.2升力法設計軸流泵葉片的基本方程83
5.3.3翼型組和翼型族及NACA翼型族對稱翼型85
5.4圓弧法設計軸流泵葉輪85
5.4.1圓弧葉柵參數及軸流泵葉輪設計所需要的數據圖表85
5.4.2圓弧法設計軸流泵葉輪示例85
5.5流線法設計軸流泵葉輪88
5.5.1葉輪出口流動微分方程88
5.5.2自由旋渦和強制旋渦89
5.5.3環量修正和流線法設計軸流泵葉輪89
5.6系列高效軸流泵葉輪出口流動規律90
5.6.1試驗裝置90
5.6.2測量方法90
5.6.3試驗測量結果94
5.6.4軸流泵葉輪出口環量和軸面速度分布規律97
參考文獻98

第6章 泵特殊水力設計方法99
6.1無過載設計方法99
6.1.1無過載離心泵及其設計方法的定義99
6.1.2單級單吸無旋進水的無過載離心泵設計方法99
6.1.3帶前置導葉的無過載離心泵設計方法101
6.1.4無過載排污泵的設計方法102
6.2加大流量設計方法104
6.2.1加大流量設計的基本原理104
6.2.2基本方法及放大係數的最佳化105
6.2.3主要幾何參數的選擇原則107
6.2.4套用實例110
6.3分流葉片和堵塞流道設計方法111
6.3.1分流葉片設計方法111
6.3.2堵塞流道設計方法114
6.4極大揚程設計方法115
6.4.1極大揚程設計法定義115
6.4.2極大揚程設計法設計井泵的步驟116
6.4.3極大揚程設計法設計井泵的實例118
6.5葉輪和壓水室的匹配及面積比原理121
6.5.1定義121
6.5.2面積比與泵性能之間的關係及其經驗統計121
6.6離心泵無駝峰設計123
6.6.1葉輪和泵體形狀對揚程曲線駝峰的影響123
6.6.2葉輪和泵體相對位置對揚程曲線駝峰的影響127
6.6.3離心泵無駝峰設計應注意的幾個問題127
6.7高速泵恆揚程設計方法128
6.7.1高速泵的工作原理和特性128
6.7.2高速泵的結構130
6.7.3高速泵的設計131
參考文獻133

第7章 泵CAD技術134
7.1泵CAD軟體開發的編程基礎134
7.1.1開發泵CAD軟體需採用的主要技術134
7.1.2開發泵CAD軟體的編譯環境134
7.1.3泵CAD軟體的支撐平台和開發工具135
7.2ObjectARX應用程式137
7.2.1ObjectARX應用程式的結構137
7.2.2ObjectARX應用程式的載入、運行和卸載137
7.3Pro/TOOLKIT應用程式137
7.3.1Pro/TOOLKIT應用程式的結構138
7.3.2應用程式的註冊、運行和卸載138
7.4泵CAD軟體及套用實例138
7.4.1泵水力設計軟體PACD138
7.4.2泵性能預測軟體PCADCP139
7.4.3泵三維造型軟體PCAD3D139
7.4.4基於泵CAD軟體的泵設計實例139
7.4.5PCAD套用情況145
參考文獻146

第8章 泵CFD理論與套用147
8.1概述147
8.1.1CFD的技術簡介147
8.1.2常用的CFD商用軟體147
8.1.3CFD技術在泵中的套用148
8.2CFD基礎理論150
8.2.1CFD的工作步驟150
8.2.2CFD基礎理論和計算方法150
8.2.3泵CFD計算中的注意事項156
8.3套用實例159
8.3.1離心泵三維定常及非定常計算結果和分析159
8.3.2軸流泵三維全流場定常計算結果和分析162
參考文獻169

第9章 泵設計方法進展170
9.1泵的性能預測170
9.1.1流場計算法170
9.1.2水力損失法171
9.1.3神經網路法173
9.2泵的最佳化設計174
9.2.1最佳化設計理論和方法174
9.2.2最佳化設計在泵中的套用176
9.3泵的反問題設計177
9.3.1正、反問題的基本概念177
9.3.2泵葉輪三維設計新進展177
9.3.3離心泵全三維反問題計算178
9.4泵的全壽命成本設計179
9.4.1LCC概述179
9.4.2泵LCC分析179
9.4.3泵LCC的設計實例180
9.4.4泵系統LCC的設計實例181
9.5泵的可靠性分析182
9.5.1概述182
9.5.2可靠性設計理論184
9.5.3泵的零部件可靠性設計185
9.5.4可靠性試驗188
9.6泵的快速成形189
9.6.1RP技術製造原理及特點189
9.6.2基於雷射技術的快速成形工藝方法190
9.6.3快速成形技術軟體系統193
9.6.4快速成形實例194
參考文獻195

第10章 潛水泵197
10.1潛水泵概況197
10.1.1潛水泵的國內外發展狀況197
10.1.2潛水泵的主要技術特點198
10.1.3潛水泵的類型198
10.2潛水泵典型結構201
10.2.1潛水泵的主要零部件202
10.2.2飛力公司的C泵系列潛水泵204
10.2.3潛水清水泵204
10.2.4潛水污水泵205
10.2.5潛水混流泵與潛水軸流泵206
10.2.6礦用多級潛水泵206
10.2.7礦用搶險排水泵207
10.3潛水泵的安裝方法208
10.3.1飛力公司潛水泵安裝方法208
10.3.2QW型潛水排污泵安裝方法209
10.3.3QHD與QZ型潛水泵安裝方法210
10.4潛水泵的控制與保護系統212
10.4.1起動方法212
10.4.2水位控制系統213
10.4.3故障診斷系統215
參考文獻216

第11章 固液兩相流泵217
11.1固液兩相流泵概述217
11.1.1雜質泵的種類、特點及發展概況217
11.1.2無堵塞泵的種類、特點及發展概況217
11.2固體顆粒的運動218
11.2.1物料和漿體的物理性質218
11.2.2固體顆粒在葉輪中的運動220
11.2.3泵抽送固液混合物時的理論揚程221
11.2.4泵輸送漿體時的性能變化221
11.3泵的磨蝕221
11.3.1磨蝕機理221
11.3.2泵的磨蝕過程222
11.3.3防止和減輕泵磨蝕的措施223
11.4渣漿泵的設計方法223
11.4.1經驗係數設計法223
11.4.2畸變速度設計法225
11.4.3固液速度比設計法225
11.4.4渣漿泵典型結構圖226
11.5單流道泵設計方法227
11.5.1水力設計方法227
11.5.2單流道葉輪設計實例229
11.5.3單流道泵典型結構圖230
11.6雙流道泵設計方法230
11.6.1水力設計方法230
11.6.2設計實例235
11.6.3雙流道泵典型結構圖235
11.7螺旋離心泵設計方法236
11.7.1螺旋離心泵的特點236
11.7.2水力設計方法237
11.7.3軸向力和徑向力239
11.7.4螺旋離心泵性能的影響因素及改善措施239
11.7.5設計實例239
11.7.6螺旋離心泵典型結構圖239
11.8前伸式雙葉片泵設計方法240
11.8.1前伸式雙葉片污水泵的水力設計240
11.8.2設計實例和性能試驗結果241
11.9旋流泵設計方法242
11.9.1旋流泵概述242
11.9.2旋流泵幾何參數對性能的影響242
11.9.3旋流泵設計方法及設計實例244
11.9.4旋流泵典型結構圖245
參考文獻246

第12章 自吸離心泵與射流泵249
12.1氣液混合式自吸離心泵249
12.1.1氣液混合式自吸離心泵概述249
12.1.2氣液混合式自吸離心泵設計250
12.1.3影響氣液混合式自吸離心泵性能的因素253
12.2射流式噴灌自吸離心泵254
12.2.1射流式噴灌自吸離心泵的結構與工作原理254
12.2.2射流式噴灌自吸離心泵的理論與設計254
12.2.3射流式噴灌自吸離心泵水力設計實例259
12.2.4噴嘴的射流原理及結構設計263
12.2.5回流閥的工作原理264
12.3自吸離心泵典型結構265
12.3.1半開式葉輪自吸離心泵265
12.3.2自吸離心泵其他幾種典型結構265
12.4水環泵267
12.4.1單腔水環泵267
12.4.2雙腔水環泵268
12.5射流泵及射流離心泵裝置269
12.5.1射流泵概述269
12.5.2射流泵的參數及工作性能方程269
12.5.3射流泵的汽蝕270
12.5.4水射流泵的設計271
12.5.5液氣射流泵的設計272
12.5.6離心射流泵組合裝置性能272
參考文獻273

第13章 旋渦泵275
13.1旋渦泵工作原理和特點275
13.1.1工作原理275
13.1.2旋渦泵特點275
13.1.3旋渦泵基本方程式276
13.2旋渦泵分類和典型結構276
13.2.1旋渦泵分類276
13.2.2旋渦泵典型結構形式277
13.3旋渦泵的水力設計279
13.3.1水力設計計算279
13.3.2過流部件幾何形狀對泵性能的影響282
13.3.3單級小流量旋渦泵設計實例282
參考文獻284

第14章 磁力泵285
14.1磁力泵概述285
14.1.1新型磁力傳動技術285
14.1.2磁力泵的發展與套用285
14.1.3磁力泵的基本結構285
14.1.4磁力泵的主要特點285
14.2磁力耦合器286
14.2.1磁力耦合器傳動原理286
14.2.2磁力耦合器轉矩計算287
14.2.3磁力耦合器設計288
14.2.4磁力耦合器試驗裝置290
14.3磁轉子能量損失分析291
14.3.1磁渦流損失分析291
14.3.2其他損失291
14.4磁性材料291
14.4.1永磁材料291
14.4.2磁路材料選擇292
14.4.3新型稀土永磁材料的發展293
14.5磁力泵的主要技術293
14.5.1軸向力平衡293
14.5.2冷卻潤滑循環液迴路293
14.5.3導軸承與推力盤294
14.5.4低汽蝕餘量設計294
14.5.5主要零部件材料294
14.5.6其他設計294
14.6磁力泵的套用294
參考文獻296

第15章 禁止泵298
15.1禁止泵概述298
15.1.1禁止泵的發展298
15.1.2禁止泵的結構原理298
15.1.3禁止泵的主要特點299
15.2禁止泵的結構設計299
15.2.1禁止泵的主要結構299
15.2.2禁止泵的主要零部件設計302
15.3禁止泵冷卻迴路設計308
15.3.1禁止泵冷卻循環迴路308
15.3.2禁止泵冷卻循環迴路計算309
15.4禁止泵軸向力平衡設計計算312
15.4.1軸向力限定值312
15.4.2禁止泵的軸向力平衡設計312
15.4.3禁止泵的軸向力平衡試驗314
15.4.4禁止泵軸向力計算程式的設計314
15.5禁止泵能耗的分析與計算316
15.5.1禁止電動機能耗的分析316
15.5.2禁止泵能耗的計算316
15.5.3禁止泵的泵頭部分效率的計算317
15.5.4禁止泵機組的總效率318
15.6禁止泵監控技術設計318
參考文獻318

第16章 核電用泵320
16.1核電用泵概述320
16.2核主泵320
16.2.1核主泵功能320
16.2.2核主泵發展歷程321
16.2.3軸封式核主泵結構325
16.2.4AP1000禁止泵結構332
16.2.5核主泵內部非定常流動特性339
16.2.6核主泵失水事故汽液兩相流動特性341
16.2.7核主泵瞬態流動特性344
16.3離心式上充泵345
16.3.1離心式上充泵概述345
16.3.2上充泵的其他要求346
16.3.3上充泵的結構特點346
16.3.4上充泵多工況水力設計350
16.3.5上充泵轉子系統臨界轉速計算352
16.3.6上充泵結構抗震計算355
16.4餘熱排出泵359
16.4.1餘熱排出泵簡介359
16.4.2技術要求359
16.4.3餘熱排出泵結構360
16.4.4AP1000餘熱排出泵360
16.4.5轉子模態分析361
16.5給水泵362
16.5.1給水泵功能362
16.5.2汽動給水泵裝置362
16.5.3汽動給水泵結構364
16.5.4引漏系統366
16.5.5國內外核電站給水泵配置方案介紹366
16.6電動輔助給水泵367
16.6.1電動輔助給水泵簡介367
16.6.2電動輔助給水泵國內外研究現狀367
16.6.3泵組布置與性能參數367
16.6.4電動輔助給水泵結構介紹368
16.7凝結水泵370
16.7.1凝結水泵簡介370
16.7.2凝結水泵結構370
16.8循環水泵370
16.8.1混凝土蝸殼循環泵結構371
16.8.2混凝土蝸殼循環泵水力模型開發372
16.8.3AP1000立式循環水泵374
參考文獻375

第17章 泵作透平377
17.1泵作透平概論377
17.1.1泵和泵作透平的區別與聯繫377
17.1.2泵作透平利用壓力能的優點378
17.1.3泵作透平的使用場合378
17.1.4泵作透平的使用形式378
17.1.5泵作透平的套用範圍378
17.2泵作透平基本參數379
17.2.1流量379
17.2.2揚程379
17.2.3轉速380
17.2.4功率380
17.2.5效率380
17.3泵作透平外特性曲線的分析380
17.3.1揚程流量曲線380
17.3.2軸功率流量曲線381
17.3.3效率流量曲線381
17.4泵作透平的外特性預測381
17.4.1理論分析381
17.4.2經驗公式382
17.5泵作透平效率的提高382
17.5.1進口圓角382
17.5.2尾水管382
17.6使用泵作透平時的注意事項383
17.6.1選型383
17.6.2機械校核383
參考文獻384

第18章 往復泵385
18.1往復泵工作原理及其特點385
18.1.1工作原理385
18.1.2往復泵的工作特點385
18.2結構類型與套用386
18.2.1往復泵的分類386
18.2.2往復泵的用途386
18.3機動往復泵主要性能參數387
18.3.1流量387
18.3.2壓力和真空度389
18.3.3功率和效率390
18.3.4吸入性能391
18.4泵閥的基本理論392
18.4.1泵閥運動理論的研究392
18.4.2最大允許往複次數的確定及泵閥計算394
18.5往復泵的設計395
18.5.1往復泵的結構形式396
18.5.2泵主要結構參數的選擇399
18.5.3原動機的選擇401
18.6空氣室的設計401
18.6.1空氣室的工作原理401
18.6.2空氣室的計算402
18.7計量泵404
18.7.1計量泵概述404
18.7.2計量精度404
18.7.3計量泵的種類和特點405
18.7.4計量泵的控制407
參考文獻407

第19章 迴轉式容積泵408
19.1迴轉式容積泵概述408
19.1.1工作原理與主要類型408
19.1.2主要性能參數408
19.1.3性能特徵與套用409
19.2迴轉式容積泵的泵內間隙與吸入條件409
19.2.1泵內間隙409
19.2.2吸入條件410
19.3齒輪泵411
19.3.1外嚙合齒輪泵411
19.3.2內嚙合齒輪泵415
19.4螺桿泵416
19.4.1單螺桿泵416
19.4.2三螺桿泵419
19.4.3雙螺桿泵420
19.5旋轉活塞泵423
19.5.1凸輪泵423
19.5.2滑片泵424
19.6撓性泵425
19.6.1蠕動泵425
19.6.2撓性轉子泵426
19.6.3撓性襯圈泵426
參考文獻427

第20章 誘導輪428
20.1誘導輪基本理論428
20.1.1誘導輪結構及作用428
20.1.2誘導輪基本理論429
20.1.3誘導輪改善泵汽蝕性能原因分析430
20.2誘導輪葉柵稠密度、輪緣間隙及進口邊作用430
20.3誘導輪設計431
參考文獻438

第21章 泵的軸封439
21.1泵的軸封概述439
21.2常用密封類型及套用439
21.3填料密封440
21.3.1填料密封的原理440
21.3.2填料的材料440
21.3.3填料的選型440
21.4機械密封442
21.4.1機械密封的工作原理442
21.4.2機械密封的類型442
21.4.3機械密封的典型結構443
21.5機械密封的選型445
21.6常用機械密封材料445
21.7機械密封的設計計算447
21.7.1機械密封的主要參數確定447
21.7.2機械密封的計算448
21.8API 682標準規定的密封系統方案450
參考文獻452

第22章 泵零件的強度計算453
22.1軸向力及徑向力計算453
22.1.1軸向力的計算453
22.1.2軸向力的平衡454
22.1.3平衡盤的計算及套用460
22.1.4徑向力計算及其平衡463
22.2泵軸的強度、剛度計算464
22.2.1泵軸強度校核的方法464
22.2.2泵軸直徑初步計算464
22.2.3精確強度校核計算465
22.2.4軸的剛度校核468
22.2.5泵軸強度校核軟體SPCAD系統472
22.3泵軸臨界轉速的計算474
22.3.1臨界轉速的計算474
22.3.2影響臨界轉速的因素481
22.3.3臨界轉速程式化計算481
22.4泵體的強度計算482
22.4.1蝸殼式泵體的強度計算482
22.4.2分段式多級泵中段的強度計算484
22.4.3雙層殼體泵體的強度計算485
22.5葉輪、鍵、聯軸器、平衡盤的強度計算486
22.5.1葉輪強度計算486
22.5.2鍵的強度計算487
22.5.3聯軸器強度計算487
22.5.4平衡盤強度計算488
22.6泵體連線螺栓、進出口法蘭的強度計算489
22.6.1螺栓計算的基本原理489
22.6.2連線螺栓計算步驟490
22.6.3泵進出口法蘭的強度計算490
22.7多級泵穿槓和中段密封凸緣寬度的強度計算491
22.7.1受力分析491
22.7.2計算步驟491
參考文獻492

第23章 泵進出水流道493
23.1泵裝置結構形式493
23.1.1泵裝置結構形式分類493
23.1.2不同形式泵裝置比較493
23.2進水池498
23.2.1進水池流態對水泵工作的影響498
23.2.2進水池形狀和尺寸確定498
23.2.3水泵吸水管口的合理位置確定499
23.3進水流道503
23.3.1進水流道的設計要求503
23.3.2肘形進水流道504
23.3.3鐘形進水流道506
23.3.4簸箕形進水流道507
23.4出水流道508
23.4.1虹吸式出水流道508
23.4.2直管式出水流道510
23.4.3其他形式出水流道512
23.5斷流裝置513
23.5.1真空破壞閥513
23.5.2拍門513
23.5.3快速閘門514
參考文獻515

第24章 泵的振動與噪聲516
24.1噪聲和振動理論基礎516
24.1.1有關概念及單位516
24.1.2聲波的物理性質517
24.1.3聲波方程519
24.1.4聲波的傳播521
24.1.5聲信號的分析技術522
24.1.6振動信號的分析技術與模態分析524
24.2泵的噪聲525
24.2.1簡單聲源525
24.2.2泵的機械噪聲527
24.2.3泵的流動誘導噪聲528
24.2.4泵的噪聲輻射531
24.2.5噪聲控制技術532
24.2.6噪聲測量534
24.3泵的振動537
24.3.1簡單振動模型537
24.3.2泵的機械振動538
24.3.3流動誘導振動540
24.3.4模態分析及實例541
24.3.5流動誘導振動計算實例543
24.3.6振動控制技術544
24.3.7振動測量547
24.3.8泵機械故障診斷550
參考文獻550

第25章 泵試驗552
25.1試驗裝置552
25.1.1標準試驗裝置552
25.1.2模擬試驗裝置553
25.1.3開式循環迴路554
25.1.4閉式循環迴路556
25.2泵性能參數的感測與測量558
25.2.1壓力的測量558
25.2.2流量的測量560
25.2.3轉速的測量567
25.2.4軸功率的測量568
25.3泵試驗方法573
25.3.1試驗條件573
25.3.2性能試驗575
25.3.3汽蝕試驗579
25.4泵試驗的誤差分析583
25.4.1泵試驗不確定度的估算583
25.4.2測量結果的表示方法及有效數字585
25.5泵性能的計算機測試簡介586
25.5.1測試系統的組態結構586
25.5.2測試系統的功能588
25.5.3測試系統實例589
參考文獻598

第26章 泵內流測試技術與套用599
26.1泵內流測試技術概述599
26.2傳統流動顯示技術600
26.2.1染色線法600
26.2.2氫氣泡法600
26.2.3油流法601
26.2.4絲線法602
26.3粒子圖像測速(PIV)技術603
26.3.1PIV基本原理603
26.3.2PIV測試流程603
26.3.3PIV系統604
26.3.4示蹤粒子的選擇606
26.3.5PIV測試基本參數的選擇原則607
26.3.6PIV的發展607
26.4雷射都卜勒測速(LDV)技術608
26.4.1LDV概述608
26.4.2LDV基本原理609
26.4.3LDV系統609
26.4.4示蹤粒子610
26.4.5LDV系統的特點610
26.5雷射相位都卜勒測速(PDPA)技術611
26.5.1PDPA系統611
26.5.2PDPA基本原理611
26.5.3PDPA光路參數的選擇與光路調節613
26.6套用實例614
26.6.1套用油流法研究離心泵誘導輪內流動614
26.6.2套用PIV研究離心泵葉輪內流動614
26.6.3套用PIV研究採用不同示蹤粒子時離心雙流道泵內流動615
26.6.4套用LDV研究微型軸流血泵內流動617
26.6.5套用PDPA研究旋流泵內兩相流動618
參考文獻620

第27章 泵的運行621
27.1泵工況的確定621
27.1.1管路特性曲線和裝置揚程特性曲線621
27.1.2泵工況點的確定622
27.2泵的並聯與串聯運行622
27.2.1泵的並聯622
27.2.2泵的串聯624
27.3泵工況的調節625
27.3.1裝置揚程特性的調節625
27.3.2泵特性的調節625
27.3.3綜合調節627
27.4泵站的經濟運行628
27.4.1經濟運行指標628
27.4.2泵站經濟運行628
參考文獻636
附錄637
附錄A 泵的材料選用637
附錄B 單位換算644
附錄C 常見液體的密度647
附錄D 國內主要城市的海拔和大氣壓力647

序言

泵是一種套用十分普遍的通用機械,廣泛套用於各個領域。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泵的套用範圍不斷擴大,各行各業對泵的性能要求也不斷提高。近年來泵研究領域出現了很多新理論、新技術和新產品,同時經典的泵理論和設計方法也在不斷地完善和發展。因此,對於與泵有關的工作人員,無論是初學者還是資深的工程師和學者都非常需要一本有關現代泵知識的綜合性書籍。 內容應包含經典的泵理論與技術,同時包括泵的新知識、新技術;不僅有泵基礎理論,還能夠結合工程實踐。
江蘇大學流體機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自,1962年成立以來,對泵相關領域進行了大量深入系統的科學研究、工程套用和人才培養。2011年組建國家水泵及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針對我國泵行業的需求和學校流體機械及工程國家重點學科建設的需要,結合作者們的工作經歷,歷經兩年多時間組織編寫了這本有關泵的綜合性論著——泵理論與技術。本書有三個特點:一是較系統全面,從泵的基本理論、泵的水力設計、泵的測試技術和運行到各類泵的套用等都有介紹;二是內容較新,從泵的水力設計方法進展、泵CAD/CFD技術到泵的流動誘導振動噪聲等均有涉及;三是理論聯繫實際,在總結國內外泵同行的成果外,還特別對作者們長期以來在泵理論研究、技術開發和工程套用的經驗作了較好的總結,且給出了一些套用實例。 希望本書的出版能為我國泵行業的發展提供幫助。
全書共分27章,內容包括泵概述、泵基本理論、泵汽蝕、離心泵和混流泵的水力設計、軸流泵水力設計、泵特殊水力設計方法、泵CAD技術、泵CFD理論與套用、泵設計方法進展、潛水泵、固液兩相流泵、自吸離心泵與射流泵、旋渦泵、磁力泵、禁止泵、核電用泵、泵作透平、往復泵、迴轉式容積泵、誘導輪、泵的軸封、泵零件強度計算、泵進出水流道、泵的振動與噪聲、泵試驗、泵內流測試技術與套用和泵的運行等。
本書的撰寫人員與分工:施衛東、張德勝、周嶺撰寫第章;袁壽其、馬新華撰寫第2章;潘中永、王勇撰寫第3章和第20章;李紅、林洪義撰寫第4章;施衛東、潘中永、張德勝撰寫第5章;袁壽其、張金鳳、陸偉剛、周嶺撰寫第6章;劉厚林、談明高、王凱撰寫第7章;張金鳳撰寫第8章;袁壽其、劉厚林、談明高撰寫第9章;曹衛東、施衛東、王川撰寫第10章;劉厚林、施衛東、談明高撰寫第11章;劉建瑞、向清江撰寫第12章和13章;孔繁余撰寫第14章和第15章;袁壽其、朱榮生、付強、王秀禮撰寫第16章;楊孫聖撰寫第17章;葉曉琰、毛楚方、楊孫聖撰寫第18章;葉曉琰、林洪義、楊孫聖撰寫第19章;何玉傑撰寫第21章;李偉、施衛東、蔣小平、張啟華撰寫第22章;李彥軍撰寫第23章;袁建平、裴吉、司喬瑞撰寫第24章;湯躍撰寫第25章和第27章;袁建平、李亞林撰寫第26章;附錄由孔繁余、談明高整理。全書由袁壽其、施衛東、劉厚林統稿,林洪義主審。
在本書撰寫過程中,參考和引用了大量國內外相關文獻,在此對這些文獻的作者表示感謝。
儘管作者們在此書的撰寫過程中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但錯誤和不盡人意之處在所難免,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袁壽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