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納(法國學者)

泰納(法國學者)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泰納(Hippolyte Adolphe Taine,1828—1893)又稱伊波利特·阿道爾夫·丹納。法國19世紀傑出的文學批評家、歷史學家、藝術史家、文藝理論家、美學家。主要著作有《拉封丹及其寓言》、《巴爾扎克論》、《英國文學史引言》和《藝術哲學》等,在歐洲文藝界引起過強烈而廣泛的反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泰納
  • 外文名:Taine
  • 出生日期:1828
  • 逝世日期:1893
  • 職業:批評家、歷史學家
  • 主要成就:《拉封丹及其寓言》、《巴爾扎克論》
簡介,思想歷程,三因素說,著作和影響,

簡介

泰納,法國19世紀傑出的文學批評家、歷史學家、藝術史家、文藝理論家、美學家。

思想歷程

泰納是法國美學藝術領域內試圖用實證的純客觀觀點來建立學說理論基礎的第一人。他早期傾心於黑格爾和斯賓諾莎的形上學的思辨哲學,後期轉向孔德實證主義達爾文的進化論,這種哲學與科學的雙重給養,奠定了他美學研究的基本走向。泰納試圖用自然界的規律解釋藝術現象,認為精神科學、藝術研究與自然科學在方法上是相類似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包括精神現象和物質存在),都可以解釋,一切事物的產生、發展、滅亡,都有規律可循。於是,泰納就在理論中,把哲學、社會學、歷史學、文化學、美學、心理學和自然科學熔於一爐,形成綜合的審視邏輯,建立起“社會歷史——文化精神——中心人物——藝術形式”的鏈式系統。進而運用實證的方法,沿著這一發展鏈條,對藝術從生活摹仿上升到審美創造的根本條件、藝術產生的外部原因、人在藝術創造中的關鍵作用等問題進行探討,以此構建起以“三因素”說和“特徵說”為核心的文化歷史學的美學思想體系。

三因素說

泰納的“三因素”說,在他的美學體系中占有重要位置,也是西方美學史中探討藝術發展規律的重要理論。所謂“三因素”,指的是“種族、環境和時代”。在泰納看來.藝術作品是記錄人類心理的文獻。人類心理的形成,離不開一定的外在條件。因而文藝創作及其發展趨向,是由種族、環境和時代三種力量所決定的。他主張研究作家作品,必須在這三個方面占有大量材料,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分析研究。此學說的理論形成是在《英國文學史引言》中。在這篇文章里,泰納首先提出了藝術的審美內容問題。他認為,藝術在引導人們去認識一個“真正的人”,把人們帶進一個無限的、隱蔽的新世界——心理和情感的世界。但是人的各種心理,都有發生的原因。泰納列舉出三個基本原因,即種族、環境和時代。他把這三者稱為“三個原始力量”,並依據其作用不同,分別稱之為“內部主源”、“外部壓力”和“後天動量”。後來,在《藝術哲學》中,他還對三種力量的不同作用進行具體解析。認為種族是植物的種子,全部生命力都在裡面,起著孕育生命的作用;環境和時代,猶如自然界的氣候,起著自然選擇與淘汰的作用。
在藝術本質問題上,泰納接受了西方傳統的摹仿說,認為藝術是對現實的摹仿。同時,他又證明,完全正確的模仿,能產生真,卻不能產生美。因此,泰納提出了“特徵”說。他認為,“藝術品的本質在於把一個對象的基本特徵,至少是重要特徵,表現得越占主導地位越好,越明顯越好;藝術家為此特別刪節那些遮蓋特徵的東西,挑出那些表明特徵的東西,對於特徵變質的部分都加以修正,對於特徵消失的部分都加以改造。”其中的“特徵”包括四方面內容:
其一,事物的某個凸出而顯著的屬性;
其二,事物的某種主要狀態;
其三,藝術家對對象的主要觀念;
其四,哲學家所說的事物的本質。

著作和影響

1.《藝術哲學》是“一部有關藝術、歷史及人類文化的巨著”,“採用的不是一般教科書的形式,而是以淵博精深之見解指出藝術發展的主要潮流”。國內有傅雷譯本和張偉譯本。
2.《現代法國的起源》,6卷,其中第2,3,4卷為《法國大革命》,以此題寫過書的歷史學家除了泰納,還有米什萊托馬斯·卡萊爾阿克頓勳爵,阿克頓勳爵說:“在關於革命的書籍中,足以使讀者的一生發生劃時代轉變的,或許有這么兩本書:一部是泰納的,另一部是米什萊的。不讀米什萊的書,就感覺不到革命的偉大;不讀泰納的書,就感覺不到革命的恐怖。”
泰納的影響力除了在藝術批評方面,在文藝理論上的影響主要是法國的自然主義,他是左拉的密友,對自然主義文學有著首要的理論影響。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