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泰寧龍湖包糍製作技藝
- 批准時間:2018年7月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福建省三明市泰寧縣
- 保護單位:泰寧縣朱口鎮文化體育服務中心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童氏族人相傳,童傲洲從故鄉向南遷徙,時值春寒二月,途中饑寒交迫,生命垂危,幸遇一慈善人家贈食糍團,方免餓死。臨行,這戶人家又贈送了十幾個糍團,並對他說:這是“暖菇”糍團,讓他帶著路上吃,藉此,童傲洲才走到了龍湖,並在此墾荒定居下來。定居下來的童傲洲念念不忘恩公大德,這年二月春寒,他囑家人採集鼠麴草滲入米漿做成糍團,並以各種菜蔬作餡捏成水餃形狀,稱“暖菇包糍”,並在大路口設香案,擺放大量包糍,任由路人取食,不論民夫走卒,還是乞丐流浪漢,一律笑臉贈食,因為他堅信這些人中或許會有如他當年一般的落難之人在等待他的救助。此後的每年二月初四春社日,童家送包糍成為定例,他的後人也一代代效仿,這一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工藝特徵
包糍色如碧玉,形似花餃,香氣撲鼻,風味獨特,是一道色、香、味、形俱全的小吃。它是用乾鼠麴草與炊熟的糯米飯炒熟舂成糍團,分塊捏成餃子皮、放餡、兩邊合攏捏緊、蒸熟即成。包糍外形美觀、食可充飢,其餡味美,通常以臘肉、香菇、鮮筍、蝦米、薤子,再配上辣椒等佐料炒熟而食,它還是一道藥膳,因為米漿里添加的“鼠麴草”,鼠麴草為野生香草,味甘、性平,可艱危和中,具有化痰止咳、祛風濕、降血壓、兼治慢性支氣管炎的功效,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食療在於皮,味美在於餡”,稱得上是食療同源的食品。
工藝流程
主料:鼠麴草(鮮草或乾粉)、大米、糯米。
餡料:鮮筍、臘肉、藠子、蝦米、淹菜、辣椒或紅米豆、白糖。
包糍的做法:包糍用碾碎暖菇粉與炊熟的米飯(六成糯米、四成食米)舂打成糍,切塊、捏成筒狀,放餡(以臘肉、香菇、鮮筍、蝦米、薤子,再配上辣椒等佐料炒熟)兩邊合攏捏緊,蒸熟即成。還有一種餡料帶湯的做法,就不封口成燒賣狀,立在蒸籠中蒸熟,這種湯包別有風味。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春社日,龍湖家家戶戶大做包糍,先敬土地神,祈求五穀豐登,再請親朋好友來品嘗,這增進了親友、鄰裡間的感情,也推動了這一傳統手藝傳承的延續性。
保護措施
泰寧龍湖包糍製作技藝項目保護單位為:泰寧縣朱口鎮文化體育服務中心。
社會影響
社會活動
2022年3月,泰寧縣龍湖中心幼稚園開展包包糍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