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泰國鬥魚 泰國鬥魚體側扁,呈紡錘形。野生的魚體長約5~6 cm,人工飼養的魚體長可達8 cm。各鰭長而大,尤以背鰭、臀鰭和尾鰭特別寬大。尾鰭呈圓形。暹羅鬥魚的體色一般呈棕紅色,具藍綠虹彩。在興奮時,遍體散布著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紅色或藍色的斑紋,體表發出金屬光澤,通常為成排的綠點。各鰭綠中透藍,上有紅色圖案,但圖案位置、大小和顏色深淺,幾乎每尾魚都不一樣。
泰國鬥魚體,雌體較小,紡錘形,稍側扁,原有野生品種體色不是很美,但現在已有鮮紅色、綠色、藍色、黑色、紫紅色、乳白色和雜色等多種色彩。這種魚體型大,色彩美麗,雄魚的腹鰭、臀鰭、尾鰭、背鰭長大優美,好似武士出場,旌旗招展,威武漂亮之極。這是經過世界各地熱帶魚愛好者長期優選、雜交和定向培育的結果。
生活習性 泰國鬥魚喜歡生活在22~24℃的水中,但不能低於20℃。對水的酸鹼度、硬度不苛求,具有輔助呼吸器官—褶鰓,當水中缺氧時,可游到水面用褶鰓吞咽空氣中的氧氣,所以,一般不會發生因水中缺氧而窒息死亡。喜食孑孓。泰國鬥魚以好鬥聞名,兩雄相遇必定來場決鬥,相鬥時張大鰓蓋,抖動諸鰭,伺機攻擊撕咬對方,直到把對方美鰭咬撕成似破旗、倒斃方休。戰敗者僥倖生還,也將一蹶不振,失去原有的光彩。勝利者也傷痕累累,鰭、鱗破裂。因此,在飼養中,不能把2尾以上的成年雄鬥魚放養一缸。但它們不與它魚相鬥,能和其他熱帶魚混養。雌鬥魚之間不爭鬥,可以合養一缸。
地理分布 原產地區(國家):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
觀賞價值 泰國鬥魚 是常見的熱帶觀賞魚之一,不但形色俱佳,而且英姿颯爽、驍勇善斗。當兩條雄魚相遇時,有如仇人狹路相逢,其斗勢宛如世代宿仇,非斗到頭破血流、鰭翅撕爛才肯罷休。在展開決鬥之前,雙方全力張開鰓蓋和胸、腹、背、臀、尾鰭,並發出有規律的顫動;在充分展示自己威武的體態後,來回擺動身體,伺機攻擊撕咬對方。其中一尾首先發動攻擊扑向對方,另一尾奮起反抗,敵對雙方互相緊緊地接觸衝撞、展開激烈搏鬥,你咬我的頭,我咬你的嘴,或頭對頭頂撞,或嘴對嘴緊銜。它們時而左右追逐,時而上下翻滾,直斗得水花四濺,宛如游龍戲鳳,水中芭蕾,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其打鬥的激烈程度,無不使觀者瞠目結舌。經過幾個回合,兩尾魚也許感到疲勞,各自把頭伸出水面吸氧。稍歇片刻,再繼續激鬥,愈斗愈烈,難解難分,引得圍觀者的興趣越來越濃,不時爆發出陣陣喝彩聲,此情此景不亞於觀看拳王爭霸賽。作為參賽鬥魚的主人,則在一旁為自家的“選手”吶喊助威。若自己的魚斗贏,便手舞足蹈;如自己的魚被咬傷,則捶胸頓足。
在泰國本土,人們常以此作為娛樂消遣,就跟鬥牛、鬥雞、鬥蟋蟀一樣。參賽鬥魚都要經過多次篩選,挑送出體格健壯的雄魚作“選手”,然後放在不透光的水族箱中飼養一段時日,使它養成孤傲的性格。在打鬥中,鬥魚會變色數次,體色由最初的灰暗突然發出金屬般的光澤;隨著搏鬥越演越烈,體色會從灰綠變為紫色,再由紫色變為淺黑色。一場鏖戰結束,往往遍體傷痕,脫鱗、斷鰭流血,甚至倒斃。戰敗方即使僥倖生還,也從此一蹶不振,失去原有的光彩。得勝方戰後也傷痕累累,鰭鱗破裂,須靜養一段時間恢復元氣。受傷鬥魚的鰭被撕開後大部分會再長到一起,但鰭條會變粗;傷口癒合後會留下傷疤,失去觀賞價值。鬥魚比賽的評判標準不在雙方受傷輕重,而是看哪方魚不想鏖戰先調頭游離。一場精彩的鬥魚通常歷時數分鐘,長的可達1~2 h。
繁殖 繁殖特點 泰國鬥魚 4~8月齡性腺成熟,雌魚比雄魚小,體型較粗短,諸鰭也短小,色澤較差。選擇5厘米以上的作親魚。雌雄魚合缸後,可見雄魚吐泡沫築巢,雌魚進入浮巢區,最後雄魚以體擁裹雌魚,並持續許多次以後,完成產卵排精。這一過程幾乎持續2天。雄魚努力築巢、展現姿色、翩翩起舞……,如果雌魚沒有反應,雄魚就要採取暴力行動。此時應將沒有發情的雌魚撈出,以免受害。受精卵孵化期間撈出雌魚,留下雄魚守巢護幼。這時期的雄鬥魚一反粗暴好鬥的常態,表現出少有的愛心,對幼仔關懷備至,竭盡父責。如將散落的卵粒銜回浮巢,不斷修補浮巢,不斷用鰭划動水流,為卵粒增加發育孵化需要的氧氣,還不斷揀食未受精的死卵,以免死卵霉變殃及受精卵。2天后孵出魚苗,必須撈出雄魚,否則,它仍認為這些幼仔還需要它的照料,不讓魚苗離巢去覓食。1年中多次繁殖,1次產卵數十粒至數百粒不等。繁殖中的水溫應比平時提高2℃,達26~27℃,水質弱酸性,在良好的飼養條件下,大約經過3個月,泰國鬥魚的體色就可呈現出來,再經過5—6個月即可達到性成熟,個體壽命大約2年左右。
泰國鬥魚 繁殖改良 在泰國當地,從直接在天然水域捕捉泰國鬥魚,到人工馴養,乃極品種改良,在歷經百年的鬥魚人工飼養的過程中,這個“改良”的中心一直圍繞著一個“斗”字始終,泰國鬥魚在國情不同的情況下,在原產國似乎經過品種改良增強其打鬥的能力要比觀賞更有“價值”。
然而,在1989-1990年初期,歐美的一些國家的水族專家利用遺傳基因改良出了體型極為誇張的展示級泰國鬥魚,用於觀賞的價值遠遠高於打鬥的價值。與傳統泰國鬥魚明顯不同的地方就在於魚鰭的分裂,展示級泰國鬥魚由
尾柄 基部算起具有3~4個分叉,也就是說每一支鰭條可分叉為8~16個(2的3~4次方)。除此之外,尾鰭的完全張開的角度也達到了150~180度。總而言之,飽滿和飄逸的
魚鰭 形狀是展示級泰國鬥魚的最大特徵。在這種打破傳統的展示級泰國鬥魚出現在全球水族市場上之後,引起的轟動效應是可想而知的,甚至出現了以研究泰國鬥魚為主的全球性泰國鬥魚協會--I.B.C.(International Betta Congress),不但每年舉辦觀賞性泰國鬥魚的比賽(Best Of Show)品評一年度以來產生的展示級泰國鬥魚,更集結了一些水族專家和愛好者對泰國鬥魚進行更為深入地研究和改良。
泰國鬥魚 隨後,在東南亞一些水族專家的改良之下,從展示級泰國鬥魚中又陸續出現了雙尾泰國鬥魚、團尾泰國鬥魚,乃至出現的冠尾泰國鬥魚和扇尾泰國鬥魚等等更具觀賞價值的成功改良固定種類。
泰國鬥魚 改良型泰國鬥魚在色彩方面,由四種基本色素或有或無組合而成,有256種可能,這也是泰國鬥魚另一個引人入勝的地方,色彩再加上其斑紋分布的
遺傳基因 ,提供愛好者無限的發展空間。泰國鬥魚簡單的體色分類可以分成淺色身體(Light Body)和深色身體(Dark Body)兩大類,淺色身體的類型在國外被稱為Combodia,據說是因為50年代有水族經銷商在
高棉 進口的泰國鬥魚魚種中,發現這種近似白化的美麗的泰國鬥魚,以地名稱之而延用至今。
改良型泰國鬥魚的詳細體色分類,是以色彩斑紋分為單色(Concolorous)、雙色(Bicolor)、大理石紋(Marble)及蝶翼(Butterfly),是一般水族市場上較常看到單色的泰國鬥魚個體,其它就頗為稀少。單色系泰國鬥魚主要可以分為:紅(Red)、藍(Blue)、黃(Yellow)、白(White)、黑(Black)這五種體色。其中,紅色系與藍色系的泰國鬥魚在水族市場上是最為常見的,尤其是純紅色的泰國鬥魚更為多數水族愛好者所喜愛。
藍色系 的泰國鬥魚除了一般常見帶有強烈金屬色調的藍以外,還有一種純樸高雅帶較少金屬色的藍。被稱為Steel Blue,有些業者將其譯為鐵鏽藍,有些業者則因其底色中往往有黑色圓點而稱它為黑珍珠。白色系與黃色系就單色系魚種而言難度是較高的(1997年時,尚未接觸白色系,1998年後開始繁殖才知道白色系的難度不高,大約與紅色系和藍色系同等級)。白色系又可分為不透明的白和完全無色透明的膚色的兩種,都是黑色素缺乏所致,有些白色系個體帶有藍色或綠色,因而呈現粉蠟筆色的筆觸(Pastel),有些水族愛好者將它翻譯為淡彩系列。黃色系亦可分為透明與不透明兩種,市面上黃色的透明型可以以黃金長尾鬥魚為代表(1997年時期開始出現,不像現今還有的黃色
圓尾鬥魚 )。
就體色遺傳改良難度而言,黑色系的泰國鬥魚可以說是各國泰國鬥魚愛好者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全世界尚沒有人能夠培養出百分之百的純黑色的泰國鬥魚,也因此使得許多高手廢寢忘食地投入研究,力求能夠早日突破。“雙色系”,這個名詞在泰國鬥魚體色上專指身體與魚鰭各一種顏色,最常見的是
白身 紅鰭或黃身紅鰭的泰國鬥魚個體,
魚鰭 、身體兩種不同的色彩以鮮明為佳。大理石紋泰國鬥魚則是以肉色或白色等淺色身體為底色,覆蓋黑色或藍色等斑塊,大部份的大理石紋泰國鬥魚個體可以用淺或斑駁的頭部顏色來判斷,它身上斑塊的大小及分布有無限的可能,極富趣味性,它的顏色變化也可以用錦鋰來比擬,只不過很少出現黃色、紅色等暖色調的色彩。而所謂的蝶翼泰國鬥魚則是指魚鰭的顏色由內而外呈現環狀的清晰分布,可能有兩層或兩層以上,基本上內層以紅色為主,其它顏色則很少見。不過,如果想培育兩層以上的蝶翼泰國鬥魚,只有紅色是不夠的。
蝶翼泰國鬥魚的個體,一般水族愛好者在第一次看見時,除了訝異它的美麗之外,大部份的愛好者都會認為只是單獨挑選出來的泰國鬥魚個體,而不是基因遺傳,我當初亦是如此認為,但其實際確為基因遺傳,可以繁殖驗證。有關泰國鬥魚遺傳基因的問題,不象
孔雀魚 遺傳基因那樣已有許多水族愛好者在進行討論和研究,國內外都很少文獻發表。在水族生物的世界中,有許多魚類因為人工繁殖改良的可行性高,而吸引眾多水族愛好。
其實,泰國鬥魚也是其中的一種。在這些繁殖改良可行性高的魚種中,除了歷史悠久的錦鋰、金魚之外,
七彩神仙 、孔雀魚和泰國鬥魚可以算是三個最具有代表性的改良魚種。
七彩神仙雖然高貴美麗,體型較大適於展示,但一般七彩神仙一個世代約需八個月至兩年的時間,野生七彩神仙可能更不止於此,除非是專業魚場的飼養空間及時間都許可,否則想要做品種改良十分不易。而
孔雀魚 由於體色艷麗,繁殖容易且世代短,目前最受水族愛好者的喜愛。不過,泰國鬥魚魚鰭形狀以及體色變化絲毫不遜色於孔雀魚,其自出生到生育下一代也不過需4-6個月,而且它的體形較大,更提升了觀賞價值。而且,泰國鬥魚在遺傳基因方面也非常的多變,新的體色及魚鰭形狀比較容易出現,就像1995年所發表的黃金雙尾鬥魚,便是一個例子,它的黃色是帶有金屬色澤的金色,而不是一般的黃色鬥魚,雖然它還帶有部份藍黑色不是純色,不過也是非常特別。泰國鬥魚在育成方面和孔雀魚一樣,良好的鰭型及體型還是需要細心的照料,它才能完美的展現出獨具的美麗。
改良品系 馬尾鬥魚[VT] 顧名思義尾巴像馬匹的尾巴,最常見的觀賞型
鬥魚 ,是泰國重要的經濟出口項目,為保正壟斷地位甚至一度限制馬尾母魚出口,國內
觀賞魚 商場上的所謂馬尾母魚多為淘汰的展斗母魚。
獅王鬥魚(CT) 又叫針尾鬥魚尾部鰭膜退縮,骨幹外露,就像一根根尖銳的針,要求是鰭膜退縮率在百分之33以上,否則為梳尾,近年來開始量產,市場價持續走低,CT已漸漸成為馬尾後的又一種廉價鬥魚。
獅王鬥魚 將軍鬥魚(PK) 原始鬥魚的改良品種之一,以展示為目的培養出的短鰭型鬥魚,展示期最長,價格因品相而定,因其飼養較易,很多玩家用它進行改良。
將軍鬥魚 半月鬥魚(HM) 鬥魚 中的人氣品種,由扇尾改良而來,也可以看成尾巴打開後達到180度的扇尾(超過180度則為超半月OHM)美麗而脆弱的魚,需要主人精心飼養,否則很容易變成掃把尾,因其尾長導致末梢循環差,需要經常鍛鍊,並保持良好的
水質 和多元化的營養。
半月鬥魚 雙尾鬥魚(DT) 一種可以用BT來形容的魚種,有兩個尾巴和很弱的體質,不容易飼養,對疾病抵抗力差,繁殖後容易出現基因退化現象(包括畸形),在這些缺點之上是這種舉世無雙的表現,兩個尾巴,足以匹敵所有涉及到基因改良的魚種,人類智慧的傑作。
雙尾鬥魚 遺傳與基因 體色遺傳 體色的
基因 分兩大類,深色體系(Dark body)以及淺色體系(Light body)。通常慣例,CC所表示的是深色體系的紅色基因,而cc則是淺色體系的泰國鬥魚。用淺色體
系雙親所繁殖的泰國鬥魚,無論其父代泰國鬥魚體色上有多少紅藍色斑塊,都可能生出10%左右的白色鬥魚。一般國外稱cc的表現型為Pastel以及Cambodia兩種類型。其中,Pastel是因其魚體色調錶現猶如粉蠟筆的筆觸,而Cambodia則是因為它最早是在高棉出口的魚種中被發現的,魚體具有極淺藍色底調的體色,配上藍色的斑塊,是其最普遍的表現,而近乎全白的體色表現,則是Cambodia最引人入勝的地方。紅色基因的遺傳變化時常令有意思改良泰國鬥魚顏色的愛好者非常頭痛,即使在純紅色的泰國鬥魚之間的同種交配繁殖也可能會繁殖出紅色、橘色、黃色或者無色透明等等不同色系的下一代泰國鬥魚,而黃色系的泰國鬥魚同種之間的交配繁殖亦可能繁殖出的下一代全部都是紅色系的泰國鬥魚!基本上,黃色並不算是一種顏色基因,它只是紅色系泰國鬥魚的淺色表現。如果想繁殖純藍色系的泰國鬥魚,也常常會因為紅色基因不易去除或壓抑或掩蓋皆無法去除而大傷腦筋。
黑色基因 黑色基因是改良型泰國鬥魚玩家的最終目標,一般也可分為淺色魚體和深色魚體的兩種表現。只有深色魚體的
品系 才可能改良出真正深黑色的泰國鬥魚個體,不過這類泰國鬥魚的雌魚常常會因為黑色素病變而導致不孕,使得改良的難度加大,因而純黑色系泰國鬥魚至今仍只是泰國鬥魚愛好者改良的夢想。不過,水族市場上已經有許多近似黑色的泰國鬥魚
品系 出現了,例如:有些個體帶有灰白色、有些個體的底色則是黃色……雖然還具有雜色,不是以純黑色的面貌展現,但是都足以使人耳目一新。
雙尾基因 雄魚選用東南亞所產的雙尾系泰國鬥魚,雌魚則選用常見的單尾系泰國鬥魚,其交配繁殖的下一代幾乎都是單尾系泰國鬥魚,需要經過幾次反覆試驗,亦可確定雙尾系是
隱性基因 。通常可以用大寫英文字母D以及小寫英文字母d來表示其區分,DD、Dd兩種表現出單尾系泰國鬥魚,dd則表現出雙尾系泰國鬥魚。
常見疾病與治療 夾尾 表現:鬥魚的鰭(尾鰭為主)像被膠水粘起來一樣無法打開)。
病因: 由於水質差或新水刺激過強(PH值震盪溫度變化過大)引起魚體不適的一種表現形式。
治療方法:升溫2度+少量大粒鹽+每日串養好的新水四分之一。
預防方法:保持水質清潔,定期換水,加強對新水的處理,以防止魚出現不適的反應。
燒尾 燒尾爛鰭是鬥魚的常見病啦,本人曾被這兩種魚病困擾很久。
表現:鬥魚的鰭(尾鰭為主)像被什麼東西吃掉了一樣。
燒尾病因:最初由水過酸(PH值過低)過老引起,後來可能會並發細菌性爛鰭。
治療方法:首先穩定水質,並下殺菌水或黃粉以預防傷口感染,增加蛋白質含量較高的飼料,一般魚鰭都會再長出來。
預防方法:保持水質清潔,定期換水。
爛鰭針洞 病因:
1.細菌性爛鰭針洞 :由於水太老引起的水中細菌大量繁殖或魚鰭受傷引起的傷口感染。
治療方法:升溫2度+黃粉或殺菌水類細菌性治療藥物,2-3天后換水補藥。
預防方法:保持水質清潔,定期換水。
治療方法:低濃度敵百蟲或硝酸亞貢藥浴。
預防方法:活食消毒加強對水的處理能力,降低寄生蟲入侵的幾率。
胡椒病 (天鵝絨病)
表現:魚體出現很多微小的白色小點,魚的體色精神狀態不佳 還有夾尾現象出現。
病因:長期水質不良。
治療方法:換一半新水+溫度提升到30度+下重鹽,2-3天基本可以痊癒。
預防方法:還是注意水質。
腸炎 表現:食欲不振, 白便。
病因:分細菌性 寄生蟲性兩種。
治療方法:仔細觀察白便是中空的還是實心的中空的用百必除治療,並下殺內寄藥餌實心的用(停食,升溫2度,土黴素100升水3片+痢特靈100升水放6片,2天后換水補藥)這個方法治療。
預防方法:對飼料把關,做好消毒處理。
白點 表現:狀態不佳身上有白色小顆粒附著。
治療方法:病魚隔離+溫度30度+大粒鹽(也可用硝酸亞貢或其他專殺藥物藥浴)。
預防方法:增強對水的處理,降低寄生蟲入侵的幾率。
腹水 表現:肚子腫脹,後期會有立鱗表現。
病因+治療方法:
腹水有三種
1.因水質 食物帶菌引起的內部細菌性疾病,初期用慶大或呋喃唑酮+土黴素輔以鎂鹽或是大蒜素治療有百分之六十可能性痊癒。
2.因內部寄生蟲引起,比較難治,用百必除治療有一線生機。
3.自身缺陷引起的病變(像人類的癌症),沒有治療的可能。
此病中後期會變為腹水 立鱗並發,所以儘早治療,不過個人認為預防比治療更重要,平時注意水質情況,勤換水,對食物做早期預防處理。
預防方法:定期換水以控制細菌繁殖速度,對飼料進行處理,最好多餵殺菌冷凍紅蟲 豐年蝦等安全飼料,人工飼料也可以。
水霉 表現:魚體表面出現絮狀物,仔細看可以看到菌絲。
治療方法:建議用專殺藥物治療,推薦德龍黴菌治療劑,效果奇好,
甲基藍 +大粒鹽也可以。
預防方法:水水 水還是水。
白頭白嘴 表現:病魚頭部顏色消退變為乳白色,嘴部腫脹,有時會出現類似水霉的絮狀物。
病因:沒有完全查明,應屬革蘭氏陰性桿菌。
治療方法:使用強效殺菌藥物,如黃粉+土黴素 或特滅菌治療。
預防方法:注意水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