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蝦蚣燈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泰和蝦蚣燈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傳統舞蹈
  • 國家:中國
  • 起源時間:明正德年間
  • 認證時間:2010年
  • 認證批次:第三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江西省吉安市泰和縣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徵,瀕危狀況,保護措施,

簡介

蝦蚣燈是流傳在泰和縣螺溪鎮舍溪村一帶的民間燈彩,其舞蹈花節形象地演繹了蝦蚣漫遊、彈跳、追逐、嬉戲等活動情狀,曼妙瑰美,鮮活靈動,極具藝術性和觀賞性;其製作工藝精巧別致,造形優美,獨具特色,是剪紙、雕刻、繪畫、扎裱等多種藝術的綜合呈現。
蝦蚣燈歷史悠久。相傳明正德年間,舍溪村有個名叫胡堯時的人,在雲南做官,回鄉時,途徑四川某地,看到當地表演蝦蚣燈,印象極為深刻,回家後就指派人做了一隻,並教給村里人舞耍。從此,蝦蚣燈在舍溪村一帶代代相傳。每年春節至元宵,全村人歡聚一起,耍舞蝦蚣燈,慶豐收、求平安,祈福來年風調雨順。
蝦蚣燈由一青一綠兩隻大蝦組成,另配有八朵荷花作襯托。每隻蝦蚣身長4米餘,身圍直徑40厘米,分頭、身、尾三節。每隻蝦由3名年輕力壯的男演員撐持表演,模擬蝦蚣在荷塘中自由自在漫遊、彈跳、追逐、嬉斗等活動情狀。表演者必須熟練掌握“中高頭尾靠,中低頭尾翹,三人腳步齊,兩手配合搖。”的藝訣。

歷史淵源

蝦蚣燈》歷史悠久,淵遠流長,距今已有480多年歷史,是泰和縣螺溪鎮舍溪村胡氏族人的傳統民間燈彩舞蹈項目。
舍溪村坐落在泰和縣螺溪鎮北面距鎮政府僅兩公里的湖光山色之間。“左傍綿綿山丘,右靠漫漫田野,山丘林木蔥茂,村落水塘懷抱”(《泰和縣誌》)。舍溪村二百多戶人家大多姓胡,是南宋1276年從福建銅安遷此安居,距今已700多年的歷史。
據舍溪村蝦蚣燈老藝人胡道錦介紹:蝦蚣燈始於明正德年間(約1512年)。當時舍溪村有個名叫胡堯時的人,在雲南做官,回鄉時,途徑四川某地,看過當地表演蝦蚣燈,印象極為深刻,回家後就指派人做了一隻,並教給村里人表演。由於舍溪村一帶田園平坦、土地肥沃、湖塘清水長流,盛產魚蝦,當地民眾素有捕魚撈蝦換錢的習慣,對蝦十分喜愛,因此蝦蚣燈便以其獨具魅力的藝術形式,在舍溪村一帶代代相傳。每年春節至元宵,全村歡欣鼓舞,人們歡聚在一起,耍舞蝦蚣燈,慶豐收、求平安,祈福來年風調雨順。此外,也外出鄰鄉、鄰村、鄰縣等表演,不收取錢物,旨在增進友誼,交流感情,深為民眾喜愛。

基本內容

《蝦蚣燈》表演內容主要有漫遊、彈跳、觸鬚、翻滾、穿游。
1、漫遊:
三人將蝦撐至右(或左)側,雙騰微屈,走“碎步”使蝦身稍側向前遊動(做此動作時不要受節拍限制,三人腳步一致)。
2、彈跳:
準備:三人同時將蝦稍上舉撐平。第一拍,撐蝦身的將木棒儘量上舉,同地撐頭、尾的速將木柄端向中相靠,使蝦背向上拱曲。第二拍,撐蝦身的將撐柄垂直下拉,同時,撐頭、尾的速將兩撐柄向上往中撐起,使頭尾向上翅起,蝦身下彎。第三——四拍,三人將撐柄舉起撐平,使蝦平直,同時,向左(右)旁做橫“磋步”。
3、觸鬚:
兩蝦分別舉至頭上,使蝦平直“碎步”向前,當兩蝦的長頸一接觸時,立即做“弱跳”動作。
4、翻滾:
準備:三人將蝦舉至右上方,身朝正前方,使頭的雙腳“八字步”。第一——二拍,撐頭的原地不動,雙手將撐柄由在上方經身前劃向左下方,再劃圈至左上方,撐蝦身和蝦尾的隨蝦頭的運動而上步,使蝦由右翻滾至左上方。
5、穿游:
三人將蝦(1)平舉起,蝦(2)做“漫遊”動作。(速度比前加快一倍)從蝦(1)的身下穿過,游至與蝦(1)對稱的位置時,將蝦舉起,緊接蝦(1)的身下穿過。(做此動作時,漫遊速度要快,使蝦緊接穿游)。

基本特徵

蝦蚣燈表演時,以民間吹打樂伴奏。曲牌有《上山虎》《下山虎》《鬧元宵》《鬧燈調》《吉三槍》《沖頭》《紐絲》《三陰三陽》《慢長錘》等。蝦蚣燈的伴奏音樂旋律起伏大、節奏變化多,渲染了蝦蚣燈舞歡快活躍的氣氛。
蝦蚣燈的製作工藝精巧別致。造型優美的大蝦蚣,本身就是極富特色的民間手工藝品。每隻蝦蚣身長圍粗,身子用100餘個直徑約40厘米的竹圈拼接成,套在一條長3米餘、寬5厘米的竹片上,然後用小繩子把這些竹圈連結起來,使蝦身能靈活屈伸。每隻大蝦身體內都配置了燈光,夜晚持舞蝦蚣燈,兩隻大蝦在黑夜中閃出迷人的光彩,在配有燈光的荷花映襯下,整個畫面曼妙瑰美、鮮活靈動。

瀕危狀況

解放初期,蝦蚣燈仍有較好的傳承。大躍進年代起活動漸漸減少,“文化大革命”期間被視為“封建四舊”,不但被嚴厲禁演,而且把所有演出道具、服裝等都全部燒光。粉碎“四人幫”以後,村民屢次想恢復該項目,但都因條件限制未能如願。到上世紀末時,農村勞力紛紛外出經商務工,舍溪村蝦蚣燈漸遭冷落,隨著藝人年齡日益老化、一些藝人不幸辭世,致使演出人員不齊,蝦蚣燈終於退出歷史舞台,停演20多年。

保護措施

上世紀80年代初開展民舞普查,在縣文化館的幫助下,歷經千辛萬苦,找到幾位倖存的老藝人,開展整理挖掘工作,重新添置服裝、扎制蝦燈道具、開展排練,使之重放光芒、再獲新生。由於蝦蚣燈表演人數較少,當初僅組織幾位老藝人復排後登台表演,沒有考慮培養一些年輕人。2006年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時,泰和縣文化館組織本館幹部職工以及縣城部分業餘文藝積極分子等,成立起一支泰和蝦蚣燈表演隊,聘請舍溪村老藝人前來教學培訓,將該項目勉強傳承下來。2010年,泰和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深入螺溪鎮舍溪村,協助代表性傳承人胡道錦舉辦傳習培訓班,成功地在胡氏祠堂重新成立了一支蝦蚣燈表演隊,將蝦蚣燈再次從嚴重瀕危的邊緣搶救了過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