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600年(明萬曆二十八年)平播後,實行“改土歸流”,遵義縣置13里,泮水鎮屬遵義縣沙溪里,屬四川管轄。
1728年(清雍正六年),廢里設區,泮水鎮為西三下區。
1913年(民國2年)廢甲設保時,泮水鎮屬遵義縣第十二上區。
1936年(民國25年)泮水鎮屬遵義縣第七區。
1941年(民國30年)實行“新縣制”時泮水劃為鎮,屬鴨溪區。
1949年11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遵義縣委批准建立中共遵義縣第七區人民政府時,泮水鎮屬第七區。
1950年,調整行政區劃,泮水鎮屬第十七區。
1955年十七區改稱為泮水區。
1992年,建鎮、並鄉、撤區時,泮水區劃出洪關、河堰、茶堰、馬蹄4個鄉後,撤了泮水區,成立了泮水鎮人民政府,下轄22個自然村,2個居民委員會。
2007年,泮水鎮轄8村1社區。
2016年3月,國務院同意貴州省
遵義市撤銷遵義縣,設立遵義市
播州區,泮水鎮屬遵義市播州區。
1958年撤鄉建泮水公社。
1962年拆分為泮水、永定、白鶴、西安公社。
1984年改置泮水鎮及永定、白鶴、西安3鄉。
1992年9月,實行建鎮並鄉撤區。1鎮3鄉合併置泮水鎮。馬蹄鄉從泮水區拆分出去,建立馬蹄鎮。
行政區劃
鎮人民政府駐地泮水,鎮上人口約2000人。轄1居委會、22村委會。1949年為泮水、永定、白鶴、西安等鄉。
轄8村1社區,192個村民組,下轄村22個,分別有:
紅星村、永定村、遵金村、河坎村、綿羊村、陽堡村、海坪村、紙廠村、長壽田村、雲合村、永合村、喻河村、西安村、中坪村、英勇村、陽落村、青豐村、石關村、聯盟村、花水村、中渡村、泮水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泮水鎮地理坐標為東經107°22′,北緯27°28′,平均海拔870米。
氣候特徵
屬中
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鎮北以大婁山為屏障,有較為豐富的牧草和樹林,南面有長達28千米的偏岩河環抱,形成了“北草南水”的優越自然環境。年平均日照時數1137小時,平均氣溫14.6攝氏度,
無霜期275天,年均降水量約1000毫米。
自然資源
約113平方公里。國土總面積165998畝,耕地面積27208畝,退耕還林面積3296畝,人均耕地0.69畝。沼氣池2190口,有水庫4個(紅星、解放、石關、長征),山塘75口。
人口民族
全鎮總人口40560人,11441戶,有漢、苗、彝、仡佬等民族。
承包人口26984人。
經濟概況
2006年以來“十一五”期間,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黨政一班人同甘共苦、精誠團結、與時俱進、奮力拚搏,緊緊圍繞“十一五”提出的戰略目標,以強鎮富民為宗旨,以經濟發展為主題,以社會政治穩定為基礎,率領全鎮幹部職工和廣大人民民眾勵精圖治,共同奮鬥,圓滿地完成了縣委、縣政府下達的各項目標任務,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
社會事業
2004年被列入全市30個首輪建設強鎮之一。
2008年全鎮實現生產總值51027萬元,其中
工業生產總值32705萬元,工業增加值4820萬元;招商引資到位資金7180萬元;實現
地方財政收入684.9萬元,為縣下任務670萬元的102.2%,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317元;發放涉農直補278萬元;城鎮化率38%;義務教育率99.85%;計畫生育符合政策
生育率96.63%。
文化
繼承了“重教興文、教育興鎮”的儒家思想,積澱了厚重的農耕文化。
交通地理
郵政編碼:563109
電話區號:0852
車輛牌號:貴C
泮水有便捷的交通,326國道橫貫整個泮水鎮,目前經過泮水鎮的“杭瑞高速2015年12月31日全線貫通,(杭瑞高速途經城市:杭州-黃山-
景德鎮-
九江-黃石-
鹹寧-
岳陽-華容-常德-
吉首-銅仁—
遵義-
畢節-
六盤水-曲靖-昆明-
楚雄-大理-保山-
瑞麗(
口岸),全程3404公里。)
距遵義市火車站約1.5小時車程。
距遵義新舟機場約2小時車程。
距貴陽龍洞堡機場約3小時車程。
遵義是四川、
重慶南下的主要通道,泮水僅1小時即可搭上這條通道出海。
2014年,
貴廣高速鐵路、貴廣高速公路及重貴高速鐵路開通,泮水踏入國內大舞台的速度將進入新時代。
歷史文化
泮水場是位於遵義縣西,緊靠打鼓新場(今天的金沙縣)的一個小鄉場。根據遵義府志“孫志”記載:今場凡八十五,其中有泮水場,城西百四十里。
據泮水場中街萬壽宮的古香爐下碑文記載,泮水場建於明隆慶元年(1567年)八月,場址最先建於泮水河畔(據河側古碑文記載今外寨河為泮水河)興隆寺側的松林堡處(現泮水鎮遵金村),因場址地形三方有水,獨北方無水,借“詩經”之典“思樂泮水”句,再加上此場建於泮水河畔,故取名為泮水場,其本意應為“畔水場”。又把“泮水”比喻為學宮門前的一條河溝,泮水人民必須越過這條學宮門前的河溝,才有大的作為。
泮水場建立已有400多年歷史,保留了較多的文化古蹟,是遵義縣建場較早的文化古鎮之一。
明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改土歸流”後,遵義縣置13里,泮水場是沙溪里一甲,隸屬遵義軍民府,屬四川省。到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泮水隨遵義縣始劃入貴州版圖。
泮水場建立初,集市冷淡,不久又遭火災,便下遷傅家墳側店子上,更名為“永安場”,取永遠安寧之意,但仍然趕不起場,且每逢場天都有人酗酒鬧事,還屢出兇殺案,不得安寧。又遷至菜園子,場仍然不熱鬧。時有一地理先生說:“若要此場興旺,必須再往下遷。”故再次遷至袁家大土。經過一段時間,此場逐漸熱鬧起來。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遵義知縣羅存德具報清政府,泮水發現白鉛礦,清廷派貴陽姬大人來泮水開辦白鉛冶煉廠,在爐沙堡(今青豐村官房組)、小海子(今喻河村小海組)建高爐50座,冶煉白鉛,這訊息傳到四面八方,江西、四川、安徽、湖南等省商人來泮水貿易,日益增多。江西籍的傅文盛興辦起茶樓、酒店、飯館、客棧、百貨店,場後辦起染織廠,土地埡建起釀酒廠,織布、沙器、火紙等手工業生產先後發展起來,泮水場日漸繁榮。因“泮水”之名頗富詩意,故仍沿襲“泮水”之名至今。
【詩經】
思樂泮水,薄采其芹,魯侯戾止,言觀其旂。
其旂茷茷,鸞聲噦噦,無小無大,從公於邁。
思樂泮水,薄采其藻,魯侯戾止,其馬蹻蹻。
其馬蹻蹻,其音昭昭,載色載笑,匪怒伊教。
思樂泮水,薄采其茆,魯侯戾止,在泮飲酒。
既飲旨酒,永錫難老,順彼長道,屈此群醜。
穆穆魯侯,敬明其德,敬慎威儀,維民之則。
允文允武,昭假烈祖,靡有不孝,自求伊祜。
明明魯侯,克明其德,既作泮宮,淮夷攸服。
矯矯虎臣,在泮獻馘,淑問如皋陶,在泮嫌囚。
濟濟多士,克廣德心,桓桓於徵,狄彼東南。
烝烝皇皇,不吳不揚,不告於訩,在泮獻功。
角弓其觩,束矢其搜,戎車孔博,徒御無斁。
既克淮夷,孔淑不逆,式固爾猶,淮夷卒獲。
翩彼飛鴞,集於泮林,食我桑黮,懷我好音。
憬彼淮夷,來獻其琛,元龜象齒,大賂南金。
(1)泮(pan去聲。音盼)水:水名。戴震《毛鄭詩考證》:“泮水出曲阜縣治,西流至兗州府城,東入泗。《通典》雲'兗州泗水縣有泮水‘是也。”魯僖公修宮於其上,名為泮宮,行祭祀事:“魯人將有事於上帝,必先有事於頖宮。”(《禮器》)。因有《詩經·魯頌·泮水》頌“魯公能修泮宮”(《毛詩序》)能修文德之功。
著名人物
建國前
泮水鎮人傑地靈,山川秀麗,礦產豐富,是沙溪文化中心,文化底蘊深厚,人才出內拔萃,清代時考中進士3人,恩貢生1人,皇封為登士郎4人,皇封為文林部4人,府學士1人,文武秀才2人,文秀才9人,武秀才2人。
民國時期,泮水人才主要表現在軍事方面,任司令的3人,任軍長1人,師長1人,團長2人,縣長2人,黃埔軍校畢業生6人,進入其它有名學府的5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泮水鎮有博士生導師1人,定居海外的動力專家1人,教授、副教授、碩士17人,省管專家1人,作家2人,名揚海外的書法家1人,中國一級畫師1人,獲中國人民解放軍將軍級軍銜的2人,團級幹部3人,獲中國人民解放一級戰鬥英雄稱號的1人,獲省級勞動模範的5人,副縣長以上職務的3人,特級教師1人。如今,泮水籍學子遍布清華、北大、北航、復旦、南開等全國各大名校。
第一節 清 代
一、袁道曉
袁道曉(1754—1830),男,漢族,生於現泮水鎮永安社區。
泮水袁姓前輩人是江西吉安盧陵人氏,其先祖袁龍輔是南京孝宗乾道年間駙馬,官封正一品一殿將軍。袁龍輔子袁世盟生於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自幼學文練武,才略過人,甚得朝廷重用,以軍功封沿邊巡檢使。寧宗嘉定年間,袁世盟官升總制,督撫江淮兵馬。當時播州所轄今習水、仁懷等地蠻夷起事反抗朝廷,趙筠皇帝下詔江南,封袁世盟為平南王,前往征剿,於端平二年(1235)師至仁懷邊境,經多次激戰,平定蠻夷。理宗嘉熙元年(1237),袁世盟因箭傷復發逝世,其家人、親屬和所部將士定居仁懷,後袁姓一部遷入泮水居住。袁道曉即系袁龍輔、袁世盟之後。袁道曉從小受到中原文化的教育,袁姓人又從江西吉安請來飽學之士教育袁道曉。袁道曉聰明好學,學業大進,“四書”、“五經”《左傳》等無一不精。先後考中秀才、舉人,乾隆四十九年(1784),在北京參加會試,被取為恩貢生。青年時做過一段時間小官,後回泮水。道光十年(1830年)1月30日因病去逝,墓葬於現泮水鎮永定村興寨組白洞岩。他是泮水地方最早入學中舉的人。
二、傅啟緒
傅啟緒(1803—1863)字心齋,現泮水鎮永安社區人。
幼年時,得良師教育,勤學苦練,志向遠大。道光十二年考中三甲進士,分發到吏部任主事,鹹豐立帝後,受封奉直大夫。
鹹豐七年(1857年),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與天王洪秀全決裂,帶領15萬太平軍西征。傅啟緒聞訊後,立即啟奏皇帝,請求返家鄉泮水組織軍隊圍剿石達開。鹹豐帝準奏,並允許他帶領任職於京城的胞侄傅從中,侄孫傅連楫到貴州,復令貴州總督田興怒分撥清兵回泮水。田興怒接旨後,將傅啟緒二子傅懷忠、傅作忠(監生、千總)部下二千清兵點交傅啟緒。
傅啟緒於同年臘月,帶領子侄、官兵回到泮水,並招募地方鄉勇2千多人組成團練進行軍事訓練。
鹹豐九年(1859年),石達開率太平軍到黔西、打鼓新場(今金沙)一帶休整,召開軍事會議,徵集糧草,補充軍械,確定入川路線。貴州總督令吳安康率清軍迎戰太平軍。吳好勝輕敵,未把太平軍放在眼裡,一開始猛攻猛打,結果被太平軍伏擊失敗。田興怒聞報,令傅啟緒帶兵援助,傅啟緒接令後,兵分兩路直赴打鼓新場。同年7月7日,對駐打鼓新場的太平軍發起猛攻,並將在泮水特製的24門大炮同時向太平軍開火,吳安康餘部見援兵到來,士氣大增,向駐守五里坡的太平軍發起猛攻。傅懷忠、傅作忠帶領敢死隊沖入太平軍指揮部,太平軍抵擋不住,撤兵仁懷。
傅啟緒回師泮水後,自籌資金於鹹豐十一年(1861),在現泮水鎮紙廠村土地丫修建“傅家寨”,每日投工二千餘人。
1862年,石達開在四川涪陵大戰失敗,揮師返黔,自統大軍取道仁懷魯班場,作佯攻“傅家寨”。另一路由佐輔李福猷率領從遵義—鴨溪—西安直取“傅家寨”。同年9月2日夜,太平軍偷襲“傅家寨”失敗,交戰受創。第二日,石達開從岩孔來到泮水,登上鳳凰山用望遠鏡觀察“傅家寨”,見寨上旗幟鮮明,寨牆堅固,傳令部下“改日再來攻打”,率太平軍撤往黔西。
太平軍雖撤走,但石達開組建的苗教軍,黃、白號軍,不斷發展,日漸強大,時常進兵攻打“傅家寨”。一次,傅啟緒令傅啟勛到岩孔探敵情,遭白號軍圍殲,傅啟勛等二十幾人死於岩孔。
傅啟緒於同治二年(1863年)5月,病死於“傅家寨”。
三、傅懷忠、傅作忠
傅懷忠(1826—1863)、傅作忠(1827—1863)二人均是傅啟緒之子,曾為監生、千總,都生於現泮水鎮永安社區。
傅懷忠、傅作忠兄弟倆相差一歲,性格意趣相和,自幼形影不離,好學好動,機智過人,膽量超群,好舞刀槍。六、七歲時,雙雙進入傅家學堂。在傅氏的嚴格教育下,道光二十六年同去黔西州赴考,均考上秀才。至此兄弟二人更加情深義重,患難相顧。後棄文習武,投師三載,刀槍箭戟,馬上馬下,各般武藝精通。鹹豐初年,二人趕赴貴陽參考,均中武舉,並任職於省城,不久提升為千總。
鹹豐七年(1857年),鹹豐準奏傅啟緒請兵抗擊太平軍。傅啟緒從京城返回貴陽,貴州總督田興怒將二位千總2千清兵撥交傅啟緒帶回泮水,又招募鄉勇2千多人,由二人指揮訓練,游擊於遵義、沙土、大定(大方)、仁懷,並同傅啟緒修築“傅家寨”。
同治四年(1865年)春,兄弟二人在保衛“傅家寨”的戰鬥中,打死打傷太平軍、農民義軍六百多人,懷忠斬殺農民義軍將領,清朝政府授予四品軍功。5月,傅作忠斬殺太平軍將領潘明傑,打敗太平軍,清朝廷授予五品軍功。8月27日,劉坤山率農民義軍攻破“傅家寨”,傅懷忠、傅作忠效忠清王朝,奮力抵抗,火藥倉庫爆炸,無法固守,最後被俘,不降,遭殺害。
四、傅連華
傅連華(1844~1873),現泮水鎮永安社區人。
傅連華兩三歲時即非常聰俊,言語流利,記憶力很強。五、六歲時,在母親陳氏的教誨下,能背誦唐詩百餘首,《三字經》、《百家姓》更是倒背如流。鹹豐九年(1859年),傅連華14歲赴黔西州考取第一名補領秀才。鹹豐十年(1860年),時年16歲的青年秀才傅連華被泮水父老一致推薦撰書靈主廟碑文,豎立於泮水下場口靈主廟前的大柏樹下。
同治四年(1865年),傅家寨被農民義軍攻破,傅連華隨傅氏老幼逃出傅家寨,倖免一死。翌年秋天,傅允忠請兵平定農民義軍後,得重返泮水。傅連華在胞叔傅允忠和良師的嚴格管教下,學業大進。同治六年(1867年),赴貴陽鄉試中舉人,同治九年(1870年)進京參加會試考中貢生。同治十二年參加殿試考中進士。同年返鄉祭祖,從京城至武漢,改乘木船西上,船經三峽地界,不服水土,身染痢疾,無醫無藥,死於船上。
第二節 民 國
一、潘國清
潘國清(1881.9—1936.3),字欽臣,男,漢族,原籍四川,四歲時隨父親移居遵義縣西鄉沙溪里一甲地名泮水場。
幼年在泮水場讀私塾,18歲時到遵義求學,在數位名師門下學中國古代文學。1907年又進入遵義初級師範學校學中文,修業兩載,取得優異成績。1910年,被聘為《貴州公報》報館主筆。同年4月,知府袁玉錫升任雲南勸業道,潘國清跟隨到雲南,在袁玉錫公署辦理文案。1912年,被選為遵義府議會員。1913年,在貴州國民軍北防統帶陳鐘岳率兵駐遵時任統部一等編修。1918年,在胡忠相調任黔軍第二師參謀長處任黔軍總部一等編修。1920年,由四川省楊庶堪委任為壁山縣徵收局長。1921年,為保家鄉平安任遵義縣泮水區區長。1923年,隨周西成軍入川,抵綦江任總部一等秘書,撥入毛光翔旅部服務。1924年,在赤水毛光翔十二師指揮部任秘書。同年,周西成委任潘國清為古藺縣縣長。6月到任,12月解組,仍調毛光翔部任秘書長。
1925年秋,毛光翔委任潘國清任大方縣縣長。毛光翔任黔軍第三師師長時,潘國清在師部任秘書長兼主任。1926年,周西成到貴陽任省長,毛光翔帶兵到赤水,委潘國清任赤水縣縣長。1928年在國民革命軍二十五軍軍部任軍法處長。1929年5月26日,周西成率軍出征,並親臨前線督戰,在鎮寧縣八棱橋中彈身亡。周西成戰死後,1929年10月2日,毛光翔任貴州省主席,潘國清被推任委員,兼黔岸督銷緝私局局長。不久棄官回鄉組織編織土布。
潘國清在為官之時,除謹守廉、慎、勤三字訣外,還“不偏不傲,諸善調和,始足以盡其責......所官之地,興利除弊,凡事求其心所安。”
二、王小南
王小南(1886-1959),今泮水鎮永安社區人。
王小南畢業於遵義府中學堂,回鄉後,從事家鄉現代教育的開拓。1922年恢復泮水國小堂,任校長職務,在校任期8年,為學校初具新學規模起了奠基作用。
1930年,王小南辭去校長職務後出任畢節駐軍第四獨立旅軍法政,歷經易紹荃、宋醒兩位旅長。後又任正安縣縣長,力求為百姓辦好事。在此期間,他已厭倦官場生活,一次寫信回家說:“在官場中所見到的,不作弊者,莫不兩手空空,我是不慕名利之人,豈能在官場中乎,我決定辭職回家。”後調貴陽任審計科科長,一年後辭職回泮水。
回家鄉後,仍時時關心著家鄉的教育,經常為學校排憂解難。
王小南一生廉潔奉公,對國民黨政治腐敗,惡勢力的猖狂極為憤慨。當時泮水國小堂有一個德才兼備的好教師劉資能,家無恆產,完全靠教書餬口。由於地方兩派勢力的較量,學堂成了他們爭奪的據點,劉先生不肯依靠這些權勢,終於被排解出校,未及一年即憂鬱成疾,歸家途中死去,在親朋和學生的資助下草草埋葬。王小南當時給他寫的輓聯是:“生命太長,膝無子,囊無錢,壽短折於中
年,執教百感櫻心,一貧送命。讀書何用,墨難炊,字難煮,抱窮愁以畢生,莫怪班超投筆,秦政焚書”。這不是一般的輓聯,是他對舊社會黑暗的控訴,對地方惡勢力打擊迫害知識分子的鞭撻。
1949年,王小南的學生潘名揮給他來信,信中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希望他認真學習黨的政策,支持家鄉解放。他仔細閱讀了毛澤東主席的《論聯合政府》、《論人民民主專政》,思想上有了很大進步。他積極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後來參加遵義首屆政協會,是遵義一、二、三屆政協委員。
1959年,王小南因病醫治無效去世,享年73歲。
三、陳禮剛
陳禮剛,男,漢族,1916年10月生於遵義縣西三區泮水場上水。幼年時,家境貧寒,未曾入學。1930年幫金沙縣鼓新外寨李慕堯家放牛。1935年由李慕堯引薦在黔西羊場壩參加國民黨部隊,三年後提升為營長。1945年秋提升為團長。解放戰爭中,國民黨軍被消滅和擊潰,陳禮剛所帶領的部隊退到貴州安龍。這時,蔣介石部隊整編,陳禮剛被提升為蔣介石王牌師師長,遂將妻子、兒女丟在安龍,獨自跟蔣介石渡海到台灣。
陳禮剛到台灣幾年後,被提升為軍長,李登輝原屬他部下。
1988年,回到貴州安龍,在大陸的妻子還健在,兒子長大,安龍縣人民政府熱情接待了他。1991年,陳禮剛因病去世,終年75歲。
四、王茂超
王茂超,男,漢族,1913年生於遵義縣西三區泮水場上水,先在當地讀私塾,次後到金沙平壩方伯鸞(清代進士)處求學。1939年在湖南省國民黨中央陸軍大學參謀班畢業,畢業後在國民黨十八軍參謀部就職,不久又到貴州畢節專署任參謀。1947年調回貴陽保全二團任團長。
1948年在貴州盤縣率部起義投奔共產黨,部隊移交共產黨指揮後,回貴陽定居直到解放,解放後被選為貴州省一、二屆政協委員。1997年病故於貴陽,終年84歲。
五、羅相培
羅相培(1907-1950),男,漢族,生於遵義西三下區沙溪里四甲地名簸落海黃泥堡。
幼年時在仁懷縣長岡國小讀書,後考入貴陽達德中學,在羅相濰的影響下,赴廣東考入黃埔軍校,黃埔軍校第七期畢業生。畢業後先後在國民黨部隊任排、連長等職。1934年又入國民黨中央防空學校學習,1935年回貴州任貴州省軍官教導總隊區隊長。1936年任貴州省保全第一團第三大隊隊長。1938年任貴州省畢節專員公署保全副司令。1940年任貴州省保全第四團團長。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國民黨還都南京,任南京警察廳保全警察總隊長。
在解放戰爭中,由於國民黨節節敗退,國民黨要加強雲貴實力,1948年羅相培調貴州,任貴州安順獨三師師長。同年底,在貴州安順地區率部起義,派參謀長赴貴陽開會,參謀長會後返回部隊給羅相培假傳會議精神,羅因此起義後又叛變。叛變後被解放軍四處追剿,竄逃銅仁,遵義地區,在遵義縣楓香壩和解放軍交火,潰不成軍。繼後,又逃往仁懷、金沙等地。逃到大方縣時,遭到了解放軍的追擊、圍殲,羅相培走投無路,1950年冬天,在大方縣瓢井區中箐鄉一農戶家自殺身亡。
六、羅相濰
羅相濰(1905—1950)男,漢族,生於遵義縣西三下區沙溪里四甲地名簸落海黃泥堡,幼年時在仁懷縣長岡國小讀書,後赴貴陽考入舊制中學讀書。再赴廣東考入黃埔軍校,第六期畢業生,參加過1926年的北伐戰爭。後到南京,分配在南京黃埔軍校同學畢業生調查處任科長。1935年秋調回四川省中央軍校任副主任。1936年春,又調回南京任中央軍校畢業生調查處股長。1939年抗日戰爭初期調回國民黨峨嵋高級軍官訓練團工作。1940年任四川省雅安團管區司令。
1941年因其父親羅治江病逝,家中無人料理,故請假回家主持家務。1945年在遵義國民黨軍官訓練大隊任副大隊長。1947年秋到南京國民黨國防監察局任檢察官。1949年春返回貴州遵義簸落海老家。1950年冬天,由遵義監獄押送西安寨壇神廟,在獄中服毒自殺。
七、潘名揮
潘名揮,男,漢族,1912年生於遵義縣泮水街上。1985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系中國民主同盟會員,貴州省政協四、五屆委員,中國音樂協會會員,曾任川黔邊區縱隊政治委員,遵義軍分區政治聯絡處交際科長,貴陽師範學院藝術系主任、副教授,貴州省音樂協會副主席,貴州省花燈劇團音樂設計副教授,劇團藝委會主任。
1947年秋,經朱石林同志介紹,他認識了當時派到貴州來的地下黨負責人張立。從1942年到1947年秋,中斷的地下黨領導的關係,又重新接上。張立叫他負責聯絡工作,轉交信件,接待外地來的地下黨同志。
1948年,共產黨人陳福桐被國民黨逮捕後送往貴陽,潘名揮和地下黨人施慕義取得聯繫,施慕義交給他的任務是設法打進貴陽《青年新聞》遵義辦事處,作一名特約記者,探聽敵人動向,藉此與一些遵義的軍、政界上層和中層人物接觸,以後好作策反工作。在此期間,敵人特務組織對他監視很嚴。
1949年春,根據中央和西南關於地下社盟轉團有關檔案指示,潘名揮被轉為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團員。為保護好歷史名城遵義,劉兆富、幸必澤、潘名揮在地下黨的領導下,成立了“川黔邊區縱隊司令部”,潘名揮任政委。組織分配給他的任務是策反第二綏區主任吳劍平,軍閥柏輝章,275師參謀長李益昌。
1949年9月,遵義城內表面上風平浪靜,暗地裡危機四伏,謠言四起,市民一日數驚。反動軍閥對潘名揮下了“必殺令”,“抓到潘,就地正法”。潘名輝機智地與敵周旋,這時的遵義軍閥王家烈、陳鐵、柏輝章、吳劍平等屯兵城外,負隅掙扎,思想混亂,準備孤注一擲:對遵義實行“三光”,炸掉遵義電廠和烏江大橋向西逃竄。解放軍為保護歷史名城,投鼠忌器,一直未發動軍事攻擊。
在這危急關頭,潘名揮毅然接受了與軍閥談判的任務。在未談判前,他首先找到李益昌的侄兒李錫桐打開缺口,李錫桐的愛人王俊義,岳父王築生也出了大力,先作好了李益昌的工作。談判那天,當潘名揮走進公館時,王家烈一看不是什麼軍方要員,驚詫地問:“年侄,怎么是你?”(因潘名揮的父親潘國清和王家烈曾同是周西成幕僚,交情不錯,潘名揮認識王家烈,王家烈也熟識潘名揮,故稱潘為年侄。)潘名揮淡淡一笑,平靜地說:“不錯,是我。”緩和了劍拔弩張的氣氛。潘名揮掃視在座的有軍、師長六七個,坐下後,心平氣和地給他們分析了形勢,交待了黨的政策,曉以大義,陳說利害,勸其起義。可王家烈、柏輝章、吳劍平等怕共產黨秋後算帳,舉棋不定;同時懷疑潘名揮的代表身份。王家烈對潘名揮說:“希望和共軍的負責人作實質性談判。”潘名揮站起來,斬釘截鐵地說:“我就是!”眾軍閥瞠目結舌,一下子全站起來了。潘明揮即示意大家坐下,再次莊重宣布:“我就是談判的全權代表,鄉里鄉親,相識相熟的,不必拘束,繼續談!”潘名揮提出三條:1、要保護遵義城人民生命財產不被燒、殺、搶;2、保護遵義的糧倉、彈藥庫、醫藥庫、印刷廠、電廠不被破壞;3、保護烏江大橋不被炸毀。前兩個條件,柏、李按條件照辦,只是烏江大橋當時是川軍四十軍軍長堅持要炸,潘與吳在談判會上發生了分歧,繼由張肇奎出面調停,炸一孔、留一孔(最後只炸了橋欄桿)。吳、柏、李提出的條件是要“起義”的名義。潘名揮代表地下黨組織答應了這一條件。後來,他們三個到貴陽開會,與全省其它起義的國民黨高級軍政人員一起,在《貴州日報》上登報通電起義。
遵義是黔北重鎮,國民黨多年在這裡加強反動統治,特務組織很多。有黔北督導區,軍統黔站遵義組,遵義郵電檢查所,遵義專區聯絡參謀,西南特別黨部遵義行動組,憲兵特高組,交通警察第五總隊,特種匯報會議等8個之多。遵義軍、警、憲聯合稽查處,基本上聚集了各個方面的特務,共有六、七十人槍,因為主任李厚德讀遵義師範時,參加中共,受楊天源領導,參加中共外圍民眾組織遵義音樂教育促進會,又和潘名揮在一起,所以潘名揮對李厚德直接提出迎接解放立功的事,李厚德開始舉棋不定,後潘明揮向他講了共產黨的寬大政策,只要停止作惡,共產黨就寬大處理,如果頑固不化,就是死路一條,最後李厚德率部起義,投向共產黨。潘明揮又委託曾憲雲去爭取了憲兵特高組遵義負責人王琦(王也是軍統特務,還掌握了一點兵力),王琦也率部起義。潘名揮還設法給60多名特務交待了黨的政策,勸他們不要去當土匪,危害人民。軍管會來遵義後,潘名揮請示了上級,親自帶領這60多名特務去專署公安處自首,交待問題。除此之外,又與陳福桐、曾憲雲、羅澤民聯名寫信,去爭取了軍統貴陽站站長錢霽林前來投案自首。
保衛遵義,和平解放遵義,關鍵的一步棋,是對張肇奎的爭取。張肇奎是防共大隊指揮,駐軍遵義。“川縱”剛成立,幸必澤得到訊息,通知潘名揮說:張肇奎正召集他的“防共自衛大隊”的主要成員在“社會服務處”開會。會上說“要把他們的隊伍拖到鴨溪去”。這樣,敵人等到張肇奎及其部屬走後,好對遵義進行罪惡的“三光”政策。幸必澤要潘名揮設法爭取張肇奎,望他留下來穩住人心。潘名揮立即找高允夫去社會服務部,通過森嚴的門禁找到張肇奎,向他說明了黨組織勸他起義。張接受了爭取,願留城中為黨工作。
1949年11月20日,劉兆富、幸必澤、潘名揮已布置好保衛遵義的工作,並用“川縱”的名義出安民布告,內容是根據“解放軍布告”(即約法八章)的精神擬定的,署名是司令員任魂(劉兆富化名),副司令員詹周(幸必澤化名),政治委員潘名揮。
1949年11月21日,遵義和平解放。老百姓一覺醒來,遵義已改天換日。下午,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城,人民舉行了熱鬧的歡迎儀式。解放軍不耗一槍一彈,歷史名城遵義就完整地回到了人民手中。
潘名揮在地下黨的領導下,參加革命鬥爭12年,為保衛遵義糧倉、遵義電廠、醫藥庫、彈藥庫和烏江大橋、和平解放遵義作出了卓越貢獻。
解放後,潘名揮在遵義軍分區政治部任交際科科長。1950年,全家遷居貴陽,潘名揮以“軍代表”(縣團級)、“藝術科主任”雙重身份被派到貴陽師範學院工作。他脫下軍裝,棄武返文,在全省範圍內聘集師資,共同創業,建設新的貴陽師範學院。
1957年,貴州省花燈劇團創建,潘名揮承擔了創作室主任一職。他苦幹實幹,踏遍了貴州“四路花燈”的流傳地遵義、銅仁、印江、石阡、都勻、獨山、安順、普定等縣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背著簡陋笨重的錄音器材,爬山涉水,蒐集花燈原始素材,整理、編輯刊印了《貴州花燈資料研究》1-4集,《岑子明花燈唱腔集》,《采新台》還上了貴州省中國小音樂課鄉土教材。
潘名揮又同孔成宇、張秉雄共同努力將民間小調的花燈,發展成為具有角色唱腔的貴州地方劇種,編排演出了民眾喜聞樂見的《七妹與蛇郎》、《啞姑泉》、《女飛行員》、《盧大用》、《平凡的崗位》、《三里彎》、《巧遇計》、《崗哨》、《打舅娘》等大型花燈劇。如今,花燈劇團上百個卷宗袋裡的資料,90%是潘名輝的創作,堪稱貴州花燈劇團的“開山祖師”。
1992年,省文化廳撥專款給花燈劇團舉辦“潘名揮先生從事藝術事業50周年紀念”活動。80高齡的潘名揮觀看了自己創作的《鐵路修到茶山下》、《高坡頂上住一家》、《牽牛郎郎要娶親》、《梅花》等作品,又聽了由陳福桐作詞、李傳佳譜曲的頌揚潘名揮獻身革命藝術的歌曲,全場充滿融融真情,暖暖愛意。潘名揮百感交集,熱淚盈眶。
1994年8月,潘名揮因病醫治無效在貴陽逝世,享年82歲。陳福桐在輓聯上寫著:“誠以處世正以立身靜以養性垂老躬行益堅;樂可和聲歌可勵志劇可化群畢生從之不懈”。高度概括了他革命的藝術的一生。
八、杜傳一
杜傳一,曾用名杜貫一,漢族,生於1923年1月,山東省范縣斯區杜家村人。家庭出生貧寒,1943年3月參加革命工作,1943年4月1日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范縣五區武裝幹事,反攻營排長,臨城六區武會主任,江西省餘熱山縣武裝幹事。1949年8月西進任貴州省遵義縣一區板橋鎮鎮長;1950年2月至1952年8月,任遵義縣六區(鴨溪)區長;1950年9月至1952年底任遵義縣第十七區(泮水)區長兼政委、副民委;後歷任遵義縣委組織部副部長、縣委委員;貴陽市修配廠廠長;貴陽市南明區委工業部部長;貴陽市南明區委副書記、書記;中共貴陽市城市街道工作部部長。
杜傳一同志1946年10月在山東河洋縣六區因孤身深入敵穴偵察有功,受通報表揚。1946年至1947年間,五次突圍成功,當過五次模範。1949年12月在遵義縣板橋鎮獨戰群匪負傷受通令表揚。杜傳一同志是泮水區委第一任書記。
第三節 金遵特支地下鬥爭時期
一、餘輝烈士傳略
1949年12月4日,遵義縣泮水區臨近解放。就在這長夜即將逝盡,光明已經到來的時刻,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川南地下黨金(沙)遵(義)特支書記餘輝,不幸被國民黨貴州保全旅羅相培殘部殺害,壯烈犧牲在遵義縣泮水區洪關壩。他為人民的解放事業奔走川南、黔北、黔西,為革命流盡了最後一滴血。泮水區人民緬懷先烈,於解放後在泮水鎮為餘輝烈士建墓立碑,永遠紀念餘輝同志。
餘輝同志一生勤於黨的事業,為遵義縣人民的解放灑盡了滿腔熱血。餘輝烈士的功績將永遠銘刻在遵義人民心中,餘輝英名永垂不朽!
二、陳益誠
陳益誠(陳以承),男,漢族,四川省內江人。1926年由舒祖述介紹加入共產黨,系中共川南地下黨黨員,擔任敘永、古藺特支委員。1944年7月,中共川南黨組織負責人派陳益誠從赤水轉移到金沙茶園建立黨組織,指定陳益誠為負責人,建立中共茶園支部,擔任支部書記。1945年,陳益誠轉到遵義縣馬蹄扶持國小執教,和劉建東一起開展地下黨活動。1946年2月,中共川南黨組織通知陳益誠到重慶學習,同年4月調回四川古藺大林區蘇家壩國小以教書為掩護開展地下黨工作。1947年,中共川南黨組織負責人廖林生再次派陳益誠來到遵義縣馬蹄,傳達中共中央《迎接中國革命新高潮》的指示,陳益誠仍任茶園支部書記。1948年,陳益誠在西安開藥鋪,作為地下黨聯絡點,發展的地下黨員有程奠平、王恩智、馬文儒、李輝、李桂權、陽澤文等。1949年1月,中共川南地下黨批准建立金(沙)遵(義)特支,陳益誠擔任書記。同年3月,陳益誠被組織調回古藺負責大林、太平渡的地下黨組織發展工作。1949年在四川古藺縣中心縣委組織工作,直到解放。
三、劉建東
劉建東(又名劉作輔、劉躍東、劉育群),四川瀘縣人。1938年由馮中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共川南地下黨黨員。1944年3月,根據川南地下黨組織的安排,將劉建東從赤水轉移到金沙縣茶園隱蔽工作,後受遵義縣馬蹄扶持國小校長馬文儒聘請到扶持國小任教。1944年7月中共川南黨組織負責人廖林生派中共黨員陳益誠、鄧應祺從赤水轉移到茶園建立黨組織,指定陳益誠為負責人,就地開展活動,組建中共茶園黨支部,劉建東擔任茶園支部宣傳委員。組織安排劉建東要設法將陳益誠從茶園轉移到馬蹄。1945年,陳益誠從茶園轉移到馬蹄,二人在教學中對學生深入淺出進行革命啟蒙教育,並積極開展地下活動,發展地下黨員。扶持國小停辦後,劉建東轉到馬蹄中心國民國小任教,陳益誠到重慶學習。馬蹄趙應中邀劉建東加入國民黨,劉建東將這一情況向在古藺的陳益誠書記作了報告,陳益誠同意他加入國民黨,取得開展鬥爭的合法身份。1947年,餘輝從古藺轉移到遵義縣馬蹄中心國民國小同劉建東一起開展地下黨活動,餘輝任組織委員。1948年,中共茶園支部因形勢發展需要,決定設點聯絡。陳益誠便在西安街上,以開中藥鋪作掩護,建立起黨的活動聯絡點。餘輝到安底致用中學,劉建東到安底致用國小。1949年1月,經中共川南黨組織批准,將活動在遵義縣馬蹄的中共茶園支部擴建為中共金遵特支,特支書記陳益誠,組織委員餘輝,宣傳委員劉建東。同年3月,陳益誠調回古藺。中共川南黨組織負責人周平明確餘輝為金遵特支書記,劉建東為組織委員,熊加林任宣傳委員。解放後,劉建東被黨組織調到畢節地區納雍縣任縣長。
建國後
第一節 軍 隊
一、劉龍光
劉龍光,男,漢族,1948年10月生於遵義縣泮水鎮永定村田灣組。
1965年起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任戰士、副班長、班長。1968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從1970年提乾,先後任某部排長、副連長、連長、副營長、營長、副團長。1979年參加對越自衛還擊戰。1981年起歷任某師參謀長、某部團長。1983年起先後任某部師參謀長、副師長、師長。1994年起任某部副軍長。2003年至今任山東省軍區副司令員。大學文化,曾先後畢業於四川成都政幹校、北京軍事學院、北京國防大學和長沙科技大學。
二、蘭顯忠
蘭顯忠,男,泮水鎮聯盟村人。畢業於北京軍事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重慶市警備司令部參謀長。
三、王紹洪
王紹洪,男,漢族,大專文化,中共黨員,1950年5月出生於遵義縣泮水街上。先後就讀於泮水國小、鴨溪中學和貴州廣播電視大學。1968年至1971年8月,先後在泮水公社上山下鄉當知青,參加烏江渡發電廠建設。1972年12月應徵入伍,在武警興義公安消防中隊服役,歷任戰士、副班長、文書。1975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7年3月復員退伍至1993年6月,先後在遵義縣知青辦、編委辦、勞動人事局、體改委、高坪區(“建並撤”後改為高坪鎮)工作,歷任工作員、勞動人事局幹部股股長、副局長、體改委主任、區(鎮)黨委書記。1993年6月至1996年10月,任中共遵義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1996年11月至2000年11月,任縣委常委、遵義縣人民政府常務副縣長。2000年12月至今,任中共遵義市委統戰部副部長,市工商聯黨組書記。1999年8月至2000年12月,曾兼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貴州預備役師一團副團長(中校軍銜)。
工作之餘,還勤奮筆耕,先後在省、市級刊物發表文章多篇。
四、熊元壽
熊元壽,男,漢族,1954年2月生於遵義縣泮水區洪關鄉聯心村。中共黨員,現泮水鎮畜牧站退休職工。
1976年11月應徵入伍。1979年2月在雲南昆明軍區十一軍三十三師九十九團七連任副班長。
對越自衛還擊戰打響後,1979年2月17日,九十九團七連奉命攻打平頂山右側無名高地。無名高地地形險要,山高坡陡,雜草叢生,地雷密布,是平頂山1132高地的前沿陣地,是敵人重點設防區之一。連長一聲令下,攻占無名高地的戰鬥開始,戰士們爬在地上,拉著野草匍匐向上隱蔽前進,當接近敵陣地50米處時,被敵人發現,越兵調集所有輕重武器,對七連實施嚴密封鎖。子彈像雨點般地從戰士頭上身邊呼嘯而過,有的戰士中彈犧牲,前進受阻,情況十分危急,戰士們焦急萬分。熊元壽心如刀絞,怒火燃燒,決心拿下敵人火力點。他率先猛衝,就在這時,敵人一顆手榴彈在熊元壽側邊爆炸,一塊手榴彈片深深的扎進了他的右肩部,血往外流,可他不顧傷痛,兩眼迸出怒火,翻身躍起,衝到敵陣左側,低勢運動到敵火力點前,兩個狡猾的敵人發現了他,正要開槍射擊,班長趙志斌一梭子彈從左下方向敵掃去,壓制了敵人火力,二敵應聲倒下。班長的這一舉措給熊元壽增添了無窮的力量,他忍著劇痛猛地站了起來,端起機槍,兩個點射,擊斃了敵機槍手和一個手持衝鋒鎗的敵兵,隨後又端起機槍在敵陣地上左沖右殺,打亂了敵人的陣地,這時七連突擊排乘亂直入敵陣,迅速占領了無名高地。
這次戰鬥,熊元壽擊斃敵機槍手1名,敵兵2名,繳獲機槍1挺,衝鋒鎗1支,第一個衝上坡,為部隊奪取1132高地和平頂山高地建立了立足點,打開前進的道路,減少了七連的傷亡,為這次戰鬥勝利立下了一大功勞。隨後又投入了攻占1132高地和平頂山高地的戰鬥,一直衝在前面,為後續部隊開路。進攻戰鬥結束,部隊轉入防禦,敵人多次進攻,熊元壽和戰士們一起堅守陣地,有些同志犧牲了,他奔跑在陣地上,一會兒甩手榴彈,一會兒打機槍,一會兒打步槍,繼續守住陣地,打退敵人進攻。
熊元壽在平頂山戰鬥中,沖得快、打得猛,在右肩受傷的情況下,英勇頑強,孤身入敵陣,浩氣喪敵膽,表現了他不畏強敵,勇往直前,不怕犧牲的崇高精神。十一軍三十三師黨委授予他“戰鬥英雄”稱號,並記一等功。
熊元壽在平頂山戰鬥前,由於他一直學習認真,埋頭苦幹,還利用休息時間為連隊做了二百多根木凳,曾先後受連、營部獎勵6次,榮立過三等功2次。
第二節 學術及工商經管
一、胡甫正
胡甫正,男,漢族,1960年5月3日生於遵義縣泮水鎮永定村陽落組。1966年9月在金沙縣永安鎮永安國小讀書,後轉遵義縣泮水鎮陽堡國小學習。1971年7月畢業考入泮水中學。1977年7月畢業,畢業後留校代課一年,1977年12月考入西北工業大學航空工程系流體動力控制專業,1981年12月獲學士學位。
1982年3月考入西北工業大學航空自動控制系流動力專業攻讀碩士學位。1984年3月獲碩士學位。1984年4月至1990年9月任西北工業大學航空自動控制系講師,工作6年多,完成了好幾項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並撰寫了7篇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科研論文,其中:《計算機語言研究》和《力學理論探索》兩篇文章發表在美國一家權威雜誌上。正是這兩篇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科研論文,為他帶來了重大轉折。這兩篇科研論文被英國巴斯大學校長發現後,胡甫正1990年10月獲英國文化委員會獎學金,巴斯大學破格錄取他為博士研究生,1994年6月被授予博士學位。他在巴斯大學刻苦研究,在博士生中頻頻領先,特別是他的發動機研究成果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博士生生涯一結束,就被加拿大特斯馬國際汽車研究設計公司看中,作為技術移民到該公司工作。由於他工作積極肯乾,技術水平領先,很快被提任為該公司高級設計室主任工程師。1995年9月獲得加拿大“專業工程師”執照,並成為加拿大專業工程師協會會員。1996年成為美國汽車工程師協會會員。1999年7月加盟麥格納任高級工程師,負責汽車動力系統產品的研究和開發。他在國際學術會議和學術雜誌上共發表論文21篇,獲3項發明專利,4項特批專利。
胡甫正生於大婁山中段啄子岩下的陽落村,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中國人,雖在異國他鄉,但日夜思念著泮水山山水水、鄉親父老。他成功了,走出國門,走到了一個能為中國人爭光的地方。他是泮水中學的驕傲,泮中學生的楷模。
三、傅同良
傅同良,男,漢族,1958年生於遵義縣泮水鎮紙廠村,1975年畢業於泮水中學。1982年畢業於貴州農學院農學專業。現任貴陽市農業實驗中心主任、書記,兼任貴陽市種子公司總經理,貴陽市種子學會理事長,貴陽市政協委員。
1993年獲貴州省農業先進工作者稱號;1995年被評為貴陽市有突出貢獻的知識分子;2004年被評為貴陽市2004—2008特殊年度專業技術帶頭人,同年被評為享受貴陽市特殊津貼專家和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2005年被評為貴州省管專家。
四、唐錫彬
唐錫彬,泮水鎮西安村人,1964年生,曾就讀於泮水中學。
1981年考入桂林冶金地質學院,1985年畢業後,分配到貴州省物化勘探總隊工作,1993年考入中南大學攻讀工學碩士學位,1996年到貴州電力設計院工作至2006年。現為貴州電力設計研究院岩土工程分院副院長、高級工程師、國家註冊監理工程師,貴州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理事,學術委員會委員。
五、胥思勤
胥思勤,女,1972年5月出生於遵義縣泮水鎮西安街上。1987年9月至1990年8月,在遵義縣一中高中部學習;1990年9月至1994年8月,在中國地質大學學習,獲學士學位;1996年9月至1999年8月,在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環境地球化學專業學習,獲碩士學位;1999年9月至2002年8月,在中國地質大學工程學院環境工程專業學習,獲博士學位。
工作經歷:1994年8月至1996年8月在中國人民解放軍3303工廠地質處工作,助理工程師;2002年9月至2004年在天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任教;2004年至今,在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攻讀博士後,進行科學研究。
六、張本光
張本光,男,漢族,1954年2月14日生於現泮水鎮永安社區。
1967年,泮水國小畢業。1970年,泮水國小附設國中畢業。1972年,遵義縣一中高中畢業。1977年,貴州省農學院林學系大學畢業。1977年至2006年,在遵義市林業園林綠化局工作。
1983年起,開始寫作新聞、通訊、散文、詩歌、專業學術論文等各種類型的文章,先後有近200篇文章在全國四十餘家報刊雜誌上發表。
第三節 書畫藝術
泮水是沙溪文化的發源地,沙溪文化的代表形式是書畫藝術。泮水人酷愛書畫藝術,民眾的參與積極性和造詣都很高,成名的書畫家也不少,這裡就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兩位介紹。
一、劉朝元
劉朝元,男,漢族,1923年生於遵義縣西鄉沙溪里一甲地名泮水場中街。1930年就讀於泮水初高兩級國民國小,1937年就讀於金沙職業中學。1940年畢業,1941年參加工作,在金沙縣政府當秘書,一年後改任科員。1947年,回遵義縣泮水鎮公所任文化主任。兩年後,到遵義縣芶江鄉任鄉長,直到解放。1984年退休,回歸泮水。
劉朝元自幼就勤學書法,曾先後臨習柳公權、顏真卿、歐陽詢等名家書貼,及張旭、懷素、王羲之草書、暨漢魏碑體,能書寫各大家書體,最擅長於草書和甲骨文。其作品多次參加全國和省市書法展,獲獎多次,在書法領域裡取得傑出成就,多件作品被收錄入雨楓主編的大型書畫選集《中華當代書畫藝術集錦》中。同時,被收錄的作品在首屆“中聖懷”中國書畫展覽中榮獲優秀作品獎。2002年,劉朝元的代表作品又被收錄在張玉峰主編的《中華當代書畫家大典》中。另外,中國書法聯誼會將劉朝元多幅代表作在法國展出,得到國際友人的稱讚。他的書法作品產量多,遍布於全國各省,並流傳海外。劉朝元是我國當代百名書法大家之一。
二、李秀錦
李秀錦,男,漢族,1978年9月生於現泮水鎮遵金村永安組。
2001年6月,榮獲遵義縣第二屆西片區藝術節書法比賽一等獎,繪畫比賽二等獎。2001年7月榮獲遵義縣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八十周年書畫作品展毛筆書法二等獎,美術三等獎。2007年二月,創作的書畫作品在第二屆“唐詩、宋詞、元曲”全國書畫大賽中榮獲金獎。2007年三月,在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65周年全國書畫大賽中,榮獲金獎。
現為遵義中國書畫印研究會高級會員。第四節 泮中優秀學子錄 泮水中學建校已經五十年了,風風雨雨走過了半個世紀。幾十年來,泮水中學為國家培養了大量的優秀人才。但由於時間倉促和年代久遠,很多優秀學子沒來得及聯繫或已經無法聯繫,在此,我們僅選擇其中方便聯繫的幾個加以介紹,以為今天學弟之榜樣。同時,為節省篇幅,前面介紹過的也不作重複。
一、趙福強
趙福強,男,漢族,遵義縣馬蹄鎮人,1971年10月至1972年7月就讀於泮水中學高中部,曾任遵義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二、趙文武
趙文武,男、漢族,共產黨員,1979年12月出生於遵義縣泮水鎮青豐村梅子灣,現居北京市。
三、黃琴
黃琴,女,漢族,泮水鎮人。2000——2003年在泮水中學學習,2003年以全縣第二名的中考成績從我校考入遵義縣一中,2007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
其他
吳強,男,漢族。1982年9月至1985年7月在泮水中學就讀,1988年7月考入武漢市中南財經政法大學,1995年在該校取得碩士學位,後在華中科技大學攻讀法學,取得博士學位後回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任教,副教授。
申鵬,男,漢族。1988年至1994年在泮水中學國中部、高中部讀書,1999年貴州大學英語系畢業,2002年獲貴州大學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學位,留貴州大學任教。2006年9月到四川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朱德新,男,漢族。先後在泮水國小、泮水中學讀書,1980年考入武漢大學,先後取得碩士、博士學位。現在深圳某大學任教。
朱德義,男,漢族。先後在泮水國小,泮水中學讀書,參軍後,1979年在部隊考入貴州農學院獸醫系。曾任貴陽市武警部隊副政委等職,現仍在解放軍某部任職。
周宗水,男,漢族,先後就讀於西安國小、泮水中學,2003年在遵義醫學院取得醫學碩士研究生學位。現為遵義縣醫院副院長,2007年12月榮獲“遵義縣十佳青年科技工作者”稱號。
鄧世星,女,漢族。先後在泮水國小、泮水中學讀書。碩士學位。現任遵義醫學院藥學系講師。
古明鏡,女,漢族。先後就讀於泮水國小、泮水中學,2004年7月,到華西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工作。2006年9月,在華西醫科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學位。
陳恩謙,男,漢族。1968年起,先後在泮水國小、泮水中學讀書,1978年考入貴州農學院農學專業,1982年畢業後,到貴州省遵義農業學校工作。曾任遵義農校副校長,現任遵義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2005年6月,獲全國農業職業教育教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穆浩勛,男,漢族,1984年至1987年在泮水中學國中部就讀,1994年畢業於貴州師範大學中文系,現任遵義第一高級中學副校長,主要分管學校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