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全譯四書

注音全譯四書

作者介紹

竇秀艷,文學博士,現為青島大學文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古典文獻學學科帶頭人,主要從事古典文獻學、漢語史、傳統文化的教學與研究工作。發表論文30餘篇,出版學術專著4部。

王曉瑋,青島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研究方向為現代漢語語法與修辭。從事漢語教學工作多年,曾在韓國世翰大學孔子學院任教兩年,現任職於外研社國際漢語出版中心。

內容簡介

四書五經,是重要的儒家經典著作。西漢之後學五經,南宋之後學四書。南宋時,作為儒學集大成者的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在一起進行註解,稱其為四書。四書成為自南宋至清末八九百年來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目。

基本介紹

  • 書名:注音全譯四書
  • 又名:竇秀艷注音
  • 作者:竇秀艷
  • 譯者:王曉瑋
  • ISBN:978-7-5166-3187-4
  • 出版社:新華出版社

  
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
注音全譯四書 / 竇秀艷注音;王曉瑋譯文.-- 北京: 新華出版社,2017.3
ISBN 978-7-5166-3187-4
Ⅰ. ①注… Ⅱ. ①竇… ②王… Ⅲ. ①儒家 ②四書-譯文 Ⅳ. ①B222.12
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7)第072447號
注音全譯四書
音:竇秀艷
文:王曉瑋
選題策劃:徐文賢
責任編輯:徐文賢
封面設計:臻美書裝
出版發行:新華出版社
址:北京石景山區京原路8號
編:100040
銷:新華書店、新華出版社天貓旗艦店、京東旗艦店及各大網店
刷:北京明恆達印務有限公司
成品尺寸:170mm×240mm 1/16
張:27.5
數:400千字
次:2017年4月第一版
次:2017年4月第一次印刷
號:ISBN 978-7-5166-3187-4
價:60.00元

  
作者介紹
竇秀艷,文學博士,現為青島大學文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古典文獻學學科帶頭人,主要從事古典文獻學、漢語史、傳統文化的教學與研究工作。發表論文30餘篇,出版學術專著4部。
王曉瑋,青島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研究方向為現代漢語語法與修辭。從事漢語教學工作多年,曾在韓國世翰大學孔子學院任教兩年,現任職於外研社國際漢語出版中心。
內容簡介
四書五經,是重要的儒家經典著作。西漢之後學五經,南宋之後學四書。南宋時,作為儒學集大成者的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在一起進行註解,稱其為四書。四書成為自南宋至清末八九百年來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目。
《大學》和《中庸》本是《禮記》中的兩篇。
《大學》的作者據傳為曾子及其弟子。曾子,名參,字子輿,春秋末年魯國人,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與其父曾點共同師從孔子。《大學》提出了“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的三綱領,另有“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八條目,這三綱領和八條目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的核心倫理道德。
《中庸》的作者據傳為子思。子思是孔子的嫡孫、孔子之子孔鯉的兒子。子思是中國著名的思想家。子思師從曾子。孔子的思想學說由曾子傳子思,子思的門人再傳孟子。後人把子思、孟子並稱為思孟學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子,下啟孟子,在孔孟“道統”的傳承中有重要地位。《中庸》是一部關於儒家人性修養的重要論著。
《論語》的作者據傳為孔子的弟子們,記載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孟子》的作者據傳為孟子及其弟子,記載了孟子及其弟子言行。孟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與孔子並稱“孔孟”。《孟子》一書不僅是重要的儒家經典,也是極富特色的古代散文專集,對韓愈、柳宗元、蘇軾等人的古文寫作有很大的影響。
因《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成書距今久遠,已歷兩千多年,其中言語及用字用詞多不同於今時今日,其中生僻字、多音字、多義字繁多,古人之修辭方式、語言習慣、語法結構也與今世不同,為方便廣大讀者誦讀經典、了解經典,我社特邀青島大學文學院教授竇秀艷老師為其注音,外研社王曉瑋老師為其譯文。
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本中節選的《論語》選段和《孟子》選段,以及中考和高考中常用的選段,多達幾十處甚至上百處;取自於這四部經典中的名句和成語也是數量龐大;古人更是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四書中諸多名句及其思想,已經融入中國人的思維觀念,深刻影響著中國人的行為和習慣。
注音說明
“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自先秦兩漢以來,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漢語言文字和語音都出現了較大的變化,對這種變化,我們在經典釋義和注音中,必須給予特別的重視。為便於讀者閱讀本書,我們對本書在注音中出現的一些與現在讀音不同的現象作出以下說明:
一、關於假借字的注音
假借字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本無其字,依聲託事”的假借,也就是說本來沒有這個字,借一個聲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代替,以完成語言交際任務。因此有一字多借,如“齊”被借作“齋”(zhāi)“躋”(jì)“齏”(jī)“劑”(jì)“纃”(zī)等;“辟”被借作“避”(bì)“譬”(pì)“僻”(pì)“嬖”(bì)“擘”(bò)等。大多數情況下,這種借用現象是一對一的關係,如“說”(shuō)被借為“悅”(yuè)、“知”(zhī)被借為“智”(zhì)、“見”(jiàn)被借為“現”(xiàn)、“弟”(dì)被借為“悌”(tì)、“沒”(méi)被借為“歿”(mò),等等。前者為借字,後者為本字,經典中一般只出現借字,本字不出現,而在經典誦讀學習時要破讀為本字之音,因此我們為借字注音時,皆注本字音,即後者之音。一種是語言中“本有其字”,古人在書寫過程中由於種種原因,把這個字寫成了音同、音近的一個錯別字,如“無”被寫作“亡”、“歟”被寫作“與”、“穆”被寫作“繆”、“汝”被寫作“女”、“饋”被寫作“歸”、“伸”被寫作“信”、“嫡”被寫作“適”、“叛”被寫作“畔”等,在為這類字注音時,與前一種情況相同,皆注為語言中本有字的讀音,即注“亡”(wú)“與”(yú)“繆”(mù)“女”(rǔ)“歸”(kuì)“信”(shēn)“適”(dí)“畔”(pàn)“沒”(mò)之音。
二、關於變音構詞字的注音
所謂變音構詞,主要是指通過改變一個漢字音節的聲調(或聲母、韻母)的方法,構造新詞,從而擴大詞語的交際功能。清代的學者們大多數認為這種現象是漢代以後的經師或韻書作者“強生分別”,“周秦蓋無是例”,“不合於古音”,在閱讀經典時,不應變調以區分之。現代學者認為這種異讀現象,是漢語雙音節構詞產生之前常見的構詞方式,變調是漢語構詞現象,因此在經典誦讀、注音時應加以區別。基於此,本書重視對這些變調詞的區別注音,如“妻”:qī,男子的配偶,名詞;qì,嫁給、娶為配偶,動詞。“語”:yǔ,語言(名詞),談話、說話(動詞);yù,告訴,動詞。“雨”:yǔ,雨水,名詞;yù,降雨,動詞。“衣”:yī,上衣,名詞;yì,穿衣服,動詞。“夫”:fū,成年男子的通稱,名詞;fú,代詞、語氣詞。“教”:jiāo,把知識或技能傳授給人,動詞;jiào,教育、教導,動詞。“處”:chǔ,居住、處在,動詞;chù,處所、地方,名詞。“予”:yú,第一人稱代詞;yǔ,給予,動詞。“喪”:sāng,喪事,名詞;sàng,喪失、失去,動詞。“臭”:xiù,氣味,名詞,聞,動詞;chòu,惡臭,與“香”相對,名詞。“乘”:chéng,駕馭、登上,動詞;shèng,兵車,一車四馬為一乘,量詞。“便”:biàn,便利、方便,動詞;pián,便宜、安適,形容詞。這類字還有“惡”“好”“間”“樂”“省”“中”“亟”“寧”“畜”“期”“曾”“契”等,不一一枚舉。
三、關於人名、地名字詞的注音
1.地名。現代漢語的“f”聲母,在上古時代讀為重唇音,因此春秋魯國的“費邑”之“費”,讀為“bì”。《論語》中關於“費邑”之“費”,出現四次,陸德明皆注“悲位反”(音bì),如《先進》篇“子路使子羔為費宰”,陸德明音義“費宰,悲位反”;《季氏》篇“夫顓臾,固而近於費”,陸德明音義“於費,悲位反,注同”;《陽貨》篇“公山弗擾以費畔”,陸德明音義“以費,悲位反”;而於《雍也》篇“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陸德明音義“音秘,邑名”,據《廣韻》“秘,兵媚切”,亦為“bì”音。
2.人名。“皋陶”之“陶”,讀“yáo”,不讀“táo”,《論語·泰伯》篇“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注“孔曰禹稷契皋陶伯益”,陸德明音義“皋陶,音遙”。《論語·顏淵》篇“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陸德明音義“皋陶,音遙”。究其原因,現代漢語零聲母字有一部分在上古讀“d”聲母字。又,“南宮适”之“適”,讀“kuò”,不讀“shì”;“墨翟”之“翟”,讀“dí”,不讀“zhái”。
四、關於“一”“不”的注音
“一”“不”在《四書》中出現較多,此兩字在實際誦讀過程中與其他音節連線時,會發生一種有規律的變調現象,這種變調不影響它們的詞義和語法功用,因此我們在注音時仍然標其本調,即“一”注為“yī”、“不”注為“bù”。
竇秀艷
2017年3月
目 錄
【大學】
第一章 2
第二章 3
第三章 3
第四章 4
第五章 6
第六章 6
第七章 7
第八章 7
第九章 8
第十章 9
第十一章 11
【中庸】
第一章 16
第二章 16
第三章 17
第四章 17
第五章 17
第六章 18
第七章 18
第八章 18
第九章 19
第十章 19
第十一章 20
第十二章 20
第十三章 21
第十四章 22
第十五章 23
第十六章 23
第十七章 24
第十八章 24
第十九章 25
第二十章 26
第二十一章 31
第二十二章 31
第二十三章 31
第二十四章 32
第二十五章 32
第二十六章 33
第二十七章 34
第二十八章 35
第二十九章 36
第三十章 37
第三十一章 38
第三十二章 38
第三十三章 39
【論語】
學而第一 42
為政第二 46
八佾第三 52
里仁第四 59
公冶長第五 65
雍也第六 74
述而第七 82
泰伯第八 92
子罕第九 97
鄉黨第十 105
先進第十一 112
顏淵第十二 122
子路第十三 130
憲問第十四 140
衛靈公第十五 154
季氏第十六 164
陽貨第十七 170
微子第十八 179
子張第十九 185
堯曰第二十 192
【孟子】
梁惠王上 196
梁惠王下 211
公孫丑上 230
公孫丑下 245
滕文公上 262
滕文公下 277
離婁上 292
離婁下 309
萬章上 325
萬章下 341
告子上 356
告子下 372
盡心上 389
盡心下 409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