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泥蛉
- 拉丁學名:alderfly
- 界:動物界
- 門:節肢動物門
- 亞門:六足亞門
- 綱:昆蟲綱
- 亞綱:有翅亞綱
- 目:廣翅目
- 科:泥蛉科
- 種:泥蛉
生活方式及規律,泥蛉相關特點,識別要點,
生活方式及規律
泥蛉成蟲無單眼。觸角絲狀。足第跗節分為兩葉。幼蟲腹部,各有分節的氣管鰓,腹末端有尾絲。生活於靜水中,在池塘、稻田等水底泥中捕食小蟲。成蟲棲息水邊。多為大型。成蟲有單眼。觸角絲狀、念珠狀、鋸狀或櫛狀。足第均。幼蟲腹部有對氣管鰓,腹末端有一對帶鉤的尾足。生活於流水中,捕食石蠅、蜉蝣、蜻蜒等的幼蟲。成蟲白天多棲息於樹上,夜晚飛翔。廣翅目昆蟲的成蟲中至大型,顎發達,下顎須。觸角絲狀、鋸狀或櫛狀。複眼凸出,單眼或缺。無中墊。膜質,翅寬,翅展米,前後翅相似,翅脈呈網狀,翅成屋脊狀置背上,前緣部脈不分叉;後翅臀區寬廣,可以摺疊;翅脈較多,翅有小點,但到外緣不再分成小叉,可區別於脈翅目;前緣橫脈成列,簡單或端部分叉。缺尾須。腹,雄蟲無尾須。廣翅目昆蟲。卵長筒形而端部圓鈍,頂端有凸出的精孔器,卵成塊,外邊有堅固的白色覆蓋物,一塊可多達千粒以。體小至中形,細長而柔弱。觸角絲狀。複眼相距較遠,具金屬光澤。前後翅形狀、脈序相似,前緣區內有30條以下的橫脈,末端不再分叉。亞前緣室近基部有一橫脈,Rs的各支部是簡單的梳狀分支。卵長圓形幼蟲體長而扁,頭前口式,口器咀嚼式,下顎須5節,下唇須3節;觸角細長分4節;每側有個眼聚集一起。近似方形,中、後胸橫寬;3對足的跗節等長而不分節,爪1對。腹部兩側有細長的氣管腮7,腹端延長或有尾足。
泥蛉相關特點
泥蛉剛由卵孵出的幼蟲沒有翅能夠跳躍。形態和生活習性與成蟲相似,只是身體較小這種形態的昆蟲又叫若蟲逐漸長大,當受到外骨骼的限制不能再長大時,就脫掉原來的外骨胳,這叫蛻皮。若蟲一生要蛻皮5次。由卵孵化到第一次蛻皮,是1齡,以後每蛻皮一次,增加1齡。腹部圓形以後,翅芽顯著。以後,變成成蟲。可見,個體發育過程要經過卵、若蟲、成蟲,像這樣的發育過程,叫做不完全變態。 昆蟲發育到成蟲,並且能夠產生後代的整個個體發育孵化的自土匐匍而出,此時其外形和成蟲很像,只是沒有翅,體色較淡。幼蟲在最初的長得更像成蟲,但頭部和身體不成比 例。到了出翅芽,這是翅芽已很明顯了。若蟲已將老熟再取食數日就會爬到植物上,身體懸垂而下,靜待一段時間,成蟲即羽化而出。口器只適合吸食所以在野外以樹木及果實為食。有些蜉金龜甚至會利用顎把樹皮夾破使其流出汁液,方便自己取食。成蟲體多為卵圓形,或橢圓形,泥蛉鰓組成,各節都能自由開閉。體殼堅硬。前翅堅硬,後翅膜質,蜉金龜多在夜間活動。有的泥蛉種類還有擬死現象,受驚後即落地裝死。成蟲一般雄大雌小。夏季產卵多產在樹根旁。越冬寄主交尾後產卵過冬。受驚後墜落水面能游水用口器蛀食,後足腿節粗壯沒有集群和遷移的,常生活在一個地方,一般分散活動。
識別要點
頭部前口式(口器位於頭的前端並向前伸,使頭部的縱軸與身體的縱軸成一鈍角或幾乎平行,這種頭部類型就叫前口式)。咀嚼式口器。前胸方形。前、後翅質地和脈相近似,後翅有發達的臀區,翅脈網狀,但翅緣不分叉。跗節5節。
本目的特徵可以總結為:泥蛉魚蛉廣翅目,頭前口式眼凸出;脈無緣叉四翅寬,幼蟲水中具腹突。
[分類系統與常見科介紹] 廣翅目近包括2個科,即泥蛉科和魚蛉科。
(1)、魚蛉科Corydalidae
也稱齒蛉。體型較大,長於25毫米。有單眼3個。跗節各節相似,均為圓柱形。成蟲通常在水源附近活動,有些種類有趨光性。幼蟲水生,常見於溪流中的石頭下,有1對鉤狀尾足,指狀鰓8對,不分節,無尾絲。常被用作魚餌。
(2)泥蛉科Sialidae
顏色較暗,中等大小,體長不超過25毫米。第4跗節膨大,並深裂為兩葉。成蟲通常在水源附近活動。幼蟲水生,常見於溪流中的石頭下,捕食小型昆蟲。無鉤狀尾足,指狀鰓7對,分節,有1根尾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