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作泥瓮,最講究的是瓮壁。每次只能向上加高三、四圈,幹了再向上加高,特別是到了收口的時候,每次只能加一、兩圈。待整個瓮身乾透以後,再用踩熟了的泥把瓮壁內外抹遍,使瓮壁內外平平整整,滑滑溜溜。因為操作過程全離不開“泥”所以叫“泥”瓮。泥好後,曬上幾天太陽,等呈出灰白色,便可抬回家使用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泥瓮
- 形狀:肚大口小
- 作用:存放糧食、油菜籽之類的農具
- 製作方法:就地取材,在鄉場上隨便挖上幾鍬
簡介
製作方法
好的土瓮勻稱、渾圓,高一米左右,肚大口小,腹部隆起。大的泥瓮只有殷實人家才做。小土瓮靈巧,薄,口溜圓,就像那暗褐色的陶罐。那年月里,泥瓮貯糧,既吸收潮氣,保持糧食乾燥,又省去翻曬的勞作,它是農人最鐘情的容器。
考古
位於鄖縣的上寶蓋遺址經專家確認是一處東周時期的遺址。發掘中,專家發現了一些古代葬人用具——瓮,這些泥瓮大小不一,形如菜罈,部分泥瓮中還有一些人的骨骸。經專家修復後,有十幾個泥瓮已恢復了原形,最大的直徑約有1米,最小的也有四五十厘米。
專家透露,大瓮是用來葬成人的,小瓮是用來葬小孩的。
寧夏考古所朱存世教授介紹,東周時期,瓮棺主要是用來葬夭折的小孩,大人死後一般直接土葬,而此次發現的成人死後入瓮棺,在國內很少見,這對研究東周時期殯葬制度有很重要的意義。
筆者了解到,專家目前正深入研究這一奇特現象,試圖解開謎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