泣玉,漢語辭彙,
拼音:qì yù,
釋義:是指因懷才不遇而悲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泣玉
- 拼音:qì yù
- 解釋:指因懷才不遇而悲泣
- 來源:《韓非子》卷四〈和氏〉
詞目,拼音,引證解釋,詳細釋義,典源,典源譯文,釋義,同源典故,
詞目
泣玉
拼音
qì yù
引證解釋
唐 駱賓王 《疇昔篇》:“窮途行泣玉,憤路未藏金。”
宋 王禹偁 《商州進士張齊說將赴春闈》詩:“明年得意歸來日,不見麻衣泣玉斑。”
明 何景明 《贈張合之秀才》詩之二:“ 卞生懷楚璧, 郭隗待燕金。”
唐 張說 《岳州別姚司馬》詩:“和玉悲無已, 長沙 宦不成。”
明 張煌言 《黎大行瀕行》詩:“殿上未歸 和氏 璧,橐中誰賜 陸生 金。”
《漢書·鄒陽傳》:“故無因而至前,雖出 隨 珠、 和 璧,祇怨結而不見德。”
詳細釋義
典源
《韓非子》卷四〈和氏〉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典源譯文
楚國人和氏在楚山中得到一塊未加工的玉石,捧著進獻給厲王。厲王叫玉工鑑定,玉工說:“是石頭。”厲王認為和氏是欺騙,因而刖了他的左腳。等到厲王死,武王即位,和氏又捧著他的未加工的玉石獻給武王。武王叫玉工鑑定,又說:“是石頭。”武王又認為和氏是欺騙,而刖了他的右腳。武王死,文王即位,和氏就抱著他的玉石在楚山之下大哭,三天三夜,眼淚流乾就繼續流著血。文王聽到後,派人問他哭的原因。說:“天下被刖腳的人多啦,你為什麼哭得這樣悲痛?”和氏說:“我不是悲痛腳被刖,我悲痛的是那寶玉被說成是石頭,真誠的人被說成騙子,這就是我悲痛的原因。”文王就使玉工加工這塊石,從中得到了寶玉,就把它命名為“和氏之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