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隆尼瓶

波隆尼瓶(Bologna bottle,Bologna,音/bəˋlonɪ/),是一種具有類似強化玻璃性質的玻璃瓶。

在玻璃瓶製造過程的冷卻階段,將瓶子外層玻璃迅速冷卻,而讓內層緩慢降溫。由於內外層玻璃冷卻速度不同,導致內層與外層玻璃產生不同應力,外層玻璃形成壓應力(compressive stress),而內層玻璃呈現拉應力(tensile stress),於是製成所謂的波隆尼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波隆尼瓶
  • 外文名:Bologna bottle
  • 領域:物理學
簡介,歷史,魯珀特之淚,參見,

簡介

波隆尼瓶(Bologna bottle,Bologna,音/bəˋlonɪ/),是一種具有類似強化玻璃性質的玻璃瓶。
在玻璃瓶製造過程的冷卻階段,將瓶子外層玻璃迅速冷卻,而讓內層緩慢降溫。由於內外層玻璃冷卻速度不同,導致內層與外層玻璃產生不同應力,外層玻璃形成壓應力(compressive stress),而內層玻璃呈現拉應力(tensile stress),於是製成所謂的波隆尼瓶。
由於這種特殊的冷卻方式,使波隆尼瓶外層可以承受極重的敲擊力而不破;但內層只要受到一點輕微的震動或刮痕,即可導致瓶子瞬間破裂。由於這種特性,波隆尼瓶常被用來做玻璃物理性的展示或魔術表演。
波隆尼瓶與魯珀特之淚具有相同的物理原理。

歷史

在1740年代波隆尼瓶即已存在,由這種瓶子是在義大利波隆那(Bologna)發現的,因此被稱為 Bologna bottle。當時玻璃工匠吹制波隆尼瓶的方法,是在玻璃瓶吹好之後馬上放在空氣中冷卻,而不是放回爐子裡面降溫(退火)。當時人們發現用這種方法做出的玻璃瓶都有一個特殊的現象,就是即使玻璃瓶從高處掉到磚頭地面,瓶身仍可保持完整不破,但如果將一小塊燧石放到瓶子裡面,瓶身馬上破裂。
雖然這種瓶子可以抵擋強大外力,卻因為內部極為脆弱的缺點,波隆尼瓶並未真正被拿來使用。

魯珀特之淚

魯珀特之淚(Prince Rupert's Drop——直譯“魯珀特親王之滴”,),又稱荷蘭淚Dutch tears),以萊茵河的魯普萊希特親王名字命名。是將熔化的玻璃重力自然滴入冰中,就會形成這些如同蝌蚪狀的玻璃淚滴。被俗稱魯珀特之淚的這種玻璃有著奇妙的物理特性:淚珠本身就和實心玻璃沒什麼兩樣,捏捏錘錘都安然無恙。然而,若是抓住其纖細的尾巴、稍微施加一些壓力,那么整顆玻璃淚就會瞬間爆裂四濺、徹底粉碎。
魯珀特之淚碎裂的原理叫做“裂紋擴展”,源於其內部不均衡的壓力:當熔化的玻璃滴入冰水中時,玻璃表面迅速冷卻形成外殼,而殼下的玻璃還仍然是液態。等到核部的玻璃也冷卻凝結時,由於體積變化,液態的玻璃自然而然地向著已經是固態的外殼收縮,導致靠近表面的玻璃受到很大的壓應力、而核心位置則被拉扯向四周,受到拉應力。
當尾部遭到破壞時,這些殘餘應力迅速釋放出來,使得裂紋瞬間傳遍全體、支離破碎。據高速攝影技術觀測,其裂紋的傳遞速度可達秒速1,450米至1,900米。
它可以說是鋼化玻璃的一種。

參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