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貴族民主制

波蘭貴族民主制

波蘭貴族民主制,16~18世紀的波蘭政治體制。波蘭貴族民主制源於1505年憲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波蘭貴族民主制
  • 外文名:Złota Wolność
  • 別名:黃金自由制
  • 結束:18世紀
  • 起源:1505年憲法
特點,經歷,

特點

其特點表現為自由選王制和自由否決權。此憲法規定,國王的權力受議會的限制和監督。

經歷

此後,3個權力中心(國王、代表大貴族利益的參議院、代表中等貴族利益的眾議院)相互鬥爭,爭奪最高權力。
1572年,波蘭國王齊格蒙特二世故去,無子嗣。大貴族最初主張由參議院選舉國王,遭反對。最後決定由全體貴族在全國議會上選舉國王。
1573年4月,5萬名貴族選舉法國的亨利為波蘭國王,迫使他接受“亨利條例”。其主要內容為:國王均由貴族自由選舉產生;國王每兩年召集一次全國議會;未經議會同意,國王不得擅自徵召民團、徵稅;重大外交決策如宣戰、媾和必須經參議院同意;如果國王不遵守上述原則,貴族可以不服從國王的命令。“亨利條例”正式確定了自由選王制。波蘭國王多次想抑制貴族勢力,加強王權,均未成功。
17世紀,貴族民主制呈現出大貴族寡頭政治色彩。
1652年,立陶宛大貴族雅努什·拉齊維爾的代理人瓦·西青斯基反對多數議員通過的關於延長議會會期的決議,並使決議無效。由此,開創了一名議員反對就能使議案無法成立的先例。這就是自由否決權。波蘭貴族為了一己私利,經常使用自由否決權。
從1652年到1764年的100多年裡,召開了71次議會,中斷了42次,約占60%。自由否決權使波蘭最重要的權力中心——議會陷於癱瘓。國王楊二世(1648~1668年在位)曾提出取消自由否決權,被議會否定。大貴族更進一步發動叛亂,迫使楊二世退位。貴族民主制最終導致各大貴族集團相互爭權,外國勢力入侵,波蘭國力日益衰敗。
18世紀,波蘭被瓜分(見波蘭的三次瓜分),國家滅亡,貴族民主制結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