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學派

西方影評家對波蘭具有“反體制”傾向的電影的總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波蘭學派
  • 含義:“反體制”傾向的電影的總稱
  • 時間:1956年3月
  • 人物:揚·科特
1956年3月,揚·科特在《神話與真實》一文中猛烈攻擊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從而掀起了一股反對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浪潮。不久以後,電影導演亞歷山大·福特指責波蘭電影中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是“粉飾現實”、“反人道主義”。在這股理論潮流的推動下,一批波蘭導演,主要有亞歷山大·福特、安傑·蒙克、安傑·瓦依達、耶日·卡瓦列洛維奇等,拍出了一系列調子低沉、思想悲觀的影片,刻意渲染波蘭現實生活中的陰暗面和人性的弱點,其中特別受到西方稱讚的有蒙克的《英雄》(1957)、瓦依達的《灰燼與鑽石》(1958)、維托爾特·列謝維支的《逃兵》(1958)、伏契克·哈斯的《套索》(1957)等。與此同時,在波蘭紀錄電影創作中出現了被稱之為“黑派”的流派,也具有強烈的“反體制”傾向,其代表人物是一批剛從電影學院畢業出來的青年導演。波蘭電影中這股反對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潮流在蘇聯被指責為“修正主義逆流”。這股潮流於60年代初因波蘭黨加強了對電影事業的控制而趨於衰退。蒙克於1963年去世,福特於1968年移居以色列,瓦依達等人不斷到西方去拍片,這些也都使“波蘭學派”從此失去勢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