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波拿巴主義
- 特點:全民批准的個人獨裁
- 人物:歐洲軍國主義者
- 類別:軍事,政治
特點,詳細介紹,
特點
但波拿巴主義還有一些更有深意的特點:全民批准的個人獨裁,打著人民主權旗號的貴族政權,通過限制政治自由來保障社會穩定以實現經濟高速發展,而經濟發展始終伴隨瘋狂的軍事擴張。由於經濟發展也會帶來中產階級勢力的壯大,從而推動政治民主化的發展,故法國出現的這種波拿巴主義很可能是許多專制傳統強勁的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都無法繞過去的一個過渡階段。
詳細介紹
波拿巴主義分子指的是歐洲軍國主義者,尤其是陰謀軍事政變奪取政權的軍人。大肅反時,蘇聯元帥圖哈切夫斯基等九位將領因這一莫須有的罪名在同一案件中遇害,其中紅軍總政治部主任加馬爾尼克開槍自殺,圖帥及其他七位將軍被秘密軍事法庭槍決。國家的誕生與存在是階級社會時期的歷史現象,並將隨著階級的消亡而消亡;國家是階級專政的暴力機器,從根本上說代表著一群人對另一群人的統治。十月革命後,由於工人代表蘇維埃逐漸衰弱,職業官員的專斷趨勢日益明顯,形成龐大的既得利益集團。在政治自由、企業管理與物質生活等方面,專斷官僚群全面排擠壓制工人民眾;在思想理論方面,它千方百計為自身集團的政治特權尋找意識形態落腳點。 作為一個社會群體,官僚集團並不具備獨立歷史前途,無力推出既有別於馬克思主義又獨立於資產階級理論之外的、具有長久生命力的嚴密學說。針對一時一地的具體事務(比如企業內部管理、怎樣看待富農的發展、是否與殖民地民族資產階級結盟),它通常採取極端實用主義的應對手段,並以東拼西湊的政治辭藻為官僚層決策辯護。把這些辯護詞前後聯繫起來,會立即發現它們經常自相矛盾而自打嘴巴。就國家理論而言,為了替當時普遍的民眾貧困與官僚特權打掩護,並誘導工農為超高速工業化付出犧牲,蘇共當權派不斷強調「再忍耐一段時間,再加把力氣,社會主義眼看就快建成了,到時候一起過好日子」;為了至少在紙面上自圓其說,1936年蘇聯新憲法索性宣布社會主義已經建成,而階級已經消亡。與此同時,國家機器絲毫無意放棄或放鬆對社會的控制,而是繼續維持自身的特權統治。有鑒於此,官方忽而宣布「社會主義社會沒有階級矛盾」,忽而又聲稱「越接近社會主義勝利,階級鬥爭越激化」。為論證這一矛盾局面(階級似乎消亡但專政機器仍強大專斷)的「合理性」,當局不得不拼湊新理由,並寫進了1939年聯共黨代會的政治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