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爾卡(Polka),是捷克的一種民間舞蹈,這種舞蹈的舞曲也稱作波爾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波卡爾
- 外文名:Polka
- 地區:捷克
- 捷克語:半步
舞蹈,舞曲,著名舞曲,作者介紹,
舞蹈
“波爾卡”一詞在捷克語中為“半步”,描述的是一隻腳與另一腳之間按2/4拍子飛快交替。波爾卡是一種輕快活潑的舞蹈,舞者面對面站立,男伴的右手抱著女伴的腰部,左手向旁伸開握住女伴的右手,按這種姿勢,成對地沿著舞廳周圍逆時針方向旋轉行進。主要的舞步有兩種:一種是單足彈跳步,可以前進、後退或旋轉,稱為波爾卡步;另一種是腳跟、腳尖輪流擊地的動作。
1840年,波爾卡由專業舞蹈家帶到巴黎,在奧德翁劇院表演;巴黎的舞蹈大師們又把它改編成一種有5個花樣的舞蹈,深受公眾喜愛。1944年,巴黎的舞蹈教師采拉里烏斯把它帶到倫敦,又傳遍英國,從溫莎城堡到小城鎮的舞會上都在跳波爾卡。作曲家斯美塔納的《被出賣的新娘》和魏恩貝格爾的《風笛手什萬達》等歌劇中也都運用了波爾卡舞。19世紀中葉,波爾卡傳到英美,與華爾茲一道取代了鄉村舞和科蒂林舞。
舞曲
波卡爾舞曲大致分為急速、徐緩和瑪祖卡節奏等三種類型,一般為二拍子,三部曲式,節奏活潑跳躍,在第二拍的後半拍上常作稍微停頓的裝飾性處理。捷克民族音樂的奠基者斯美塔那最先將此種舞曲形式用於器樂和歌劇創作。
著名舞曲
雷鳴電閃波爾卡
《雷鳴電閃波卡爾》,奧地利作曲家小約翰施特勞斯的這首速度很快的舞曲,是最著名的波爾卡舞曲之一, 小約翰施特勞斯作於1868年初狂歡節期間,同年2月16日首演,獻給藝術家協會。在樂曲中,作者採用其一貫的表現手法,在不間斷地重複二拍子波爾卡節奏的基礎上,以“定音鼓震音奏法”使人感到遠處的雷聲響起,利用鈸及其奏法上的音色特點,模仿雷雨和閃電,形象生動地描繪出大自然中的風雨交加、電閃雷鳴的場面。
這是一個夏日的清晨,草地上,一群歡樂的人們正在慶祝豐收,載歌載舞。聽,天氣好象發生了變化——雨是越下越大,可人們的興致卻是越來越高,他們仍然繼續歡歌,繼續舞蹈。
撥弦波爾卡
撥弦波爾卡是奧地利著名作曲家小約翰·史特勞斯和其兄弟約瑟夫·史特勞斯合作而成的一首傑出小品。小約翰原打算在本曲中使用圓號,但其弟卻主張只用撥弦,於是樂曲最終採用了只加三角鐵或木琴為陪襯的弦樂合奏形式。整部作品輕快活躍,因從頭至尾都以短促的撥弦來演奏,因而得名“撥弦波爾卡”,全曲為三部曲式。
所謂撥弦,就是直接用手指撥動小提琴上的弦來演奏。這首《撥弦波爾卡》為每年奧地利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常奏曲目。
閒聊波爾卡
閒聊快速波爾卡,作品第214號(Tritsch-Tratsch, Polka schnell, op.214)奧地利著名作曲家小約翰·施特勞斯作於1858年,管弦波爾卡舞曲。又譯為《嘰嘰喳喳波爾卡》或《嘰嘰嘎嘎波爾卡》。全曲有聲有色地表現了婦女們嚷著、笑著和愉快地閒聊時的情景,是作者的波爾卡舞曲中較為流行的一首。
作者介紹
小約翰·施特勞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