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古代文法家波你尼(Pa^n!ini,又譯波膩尼)所著的梵文文法書。原名《音聲之教》(Sabda^nus/a^sana)、《八章書》(As!t!a-dhya^yi^)。本書系印度現存最古且最重要的文法書。以語根表(dha^tupa^t!ha)、名詞表(gan!apa^t!ha)、接辭表(un!a^dipa^t!ha)等為底本,用當時西北印度知識階層所用的標準日常語寫成,所述極為簡潔。內容系將語言分解成單一的元素,進而述說語言如何構成、因構成要素的添加以及與他語的結合能得到何等機能云云。又,在顧及連聲法、揚音、母音的變化之外,也提出文章中語言變化規則。
基本介紹
- 書名:波你尼文法
- 又名:波膩尼
- 作者:波你尼
- 類別:印度
波你尼文法,目錄,內容簡介,全書附錄,
波你尼文法
其後,經由西元前300年卡提亞那(Ka^tya^yana)所作的補修,以及二世紀前半巴丹闍黎(Pata^n~jali)撰《大疏》(Maha^-bha^s!ya)之後,本書更被奉為圭臬,而成為多種文法學派的源流。
◎附︰金克木《印度文化論集》〈梵語語法波你尼經概述〉(摘錄)
《波你尼經》的體例
《波你尼經》和其他‘經’一樣,大而言之,是為了當時整個統治階級鞏固特權的利益,小而言之,是為了這些婆羅門的本階層或集團甚至某些家族的壟斷文化的社會地位。因此它必然帶有‘不得外傳’的特點,帶有神秘意味。另一方面,當時這些書都是‘不立文字’,口口相傳,因而又必須最大限度地言簡意賅,以利背誦。由此‘經’書便形成一種特殊體裁,而語法書尤其如此,《波你尼經》更是登峰造極之作。連古代印度人都說要學十二年(見《故事海》的〈緣起〉),因為其中儘是代號、術語、公式,全是行話,只能師徒相傳,口頭解說,或像《大疏》記載的那樣一問一答進行討論。這種文體首先是要求簡短。現在流傳的一三四條說明《波你尼經》體例的《釋讀》(Paribha^s!a^)的最後一條是︰‘半音之促,如子之生,諸文典家作如是想。’就是說,在經句中如能省下半個音,語法家就好像生了一個兒子那樣快樂。波你尼集合了許多語法家的成果,用了種種方法,終於把全部梵語(包括作為有例外的吠陀語)的語音、語詞的構成和變化法則,隱括在三九八三條經句之內,又把這樣分析出來的全部詞根歸結為一九四三個‘界’(dha^tu),這樣便概括描述了整個梵語的語言現象。
因為力求縮短,所以全書的編排方案遷就了體裁的要求,而不著重內容次序的邏輯先後。它只是口訣,並非講義。現在先把內容章節要點略舉在下面。這並不是內容的全部,只是列舉大略以示全書概況。然後再說明它的簡化縮短的方法,也就是試圖打開謎語般經句的鑰匙,或說是對那些代數式的符號做出解釋。
目錄
《波你尼經》本身分為八章,每章四節。
第一章
第一節 說明術語及其運用。
第二節 續前。
第三節 論詞根(‘界’),說明it(符號),論動詞‘自句’,論動詞‘他句’。
第四節 說明術語及其運用,論名詞的格(八‘囀’),論‘投詞’,說明動詞、名詞的數、格等。
第二章
第一節 論複合詞,‘不變’複合詞,論‘依主’複合詞與‘持業’、‘帶數’複合詞。
第二節 續論‘依主’複合詞,論‘有財’複合詞,論‘相違’複合詞,論複合詞的成分先後。
第三節 論名詞各格用法。
第四節 論‘帶數’複合詞與‘相違’複合詞,論複合詞的性,論‘半界’,論若干後綴(‘緣’)。
第三章 論直接後綴(‘作’)
第一節 論san等後綴,論介於詞根與動詞詞尾中間的後綴,論kr!tya類的詞尾(分詞等的詞尾),續論直接後綴。
第二節 續論直接後綴,論表示過去的後綴,論表示現在的後綴。
第三節 論‘溫那地’後綴(un!等不規則後綴),論表示過去和將來的後綴,續論後綴,論動詞各式(‘羅’)用法。
第四節 續論動詞各式用法,論動詞詞尾(‘羅’)。
第四章 論陰性名詞及間接後綴(‘加’)
第一節 論陰性名詞的構成,論間接後綴,論後綴an!。
第二節 續論後綴an!。
第三節 續論後綴an!。
第四節 論後綴t!hak,論後綴yat。
第五章 續論間接後綴
第一節 論後綴cha,論後綴t!han~,t!hak等,論後綴vati,論含‘有’(性質)與‘業’(行為)意義的後綴。
第二節 續論間接後綴。
第三節 續論間接後綴,論比較級後綴,續論間接後綴,論tadra^ja類後綴。
第四節 續論間接後綴。
第六章
第一節 論‘音變’與‘音增’,論詞的音調。
第二節 論複合詞的音調。
第三節 論複合詞成分的變化。
第四節 論詞幹(‘身’)的‘音變’,論‘半界’前的詞幹變化,論‘一切界’前的詞幹變化,詞幹中bha類的變化。
第七章
第一節 續論詞幹的‘音變’,論‘音增’num,論詞幹在後綴前的變化。
第二節 續論詞幹的變化。
第三節 論詞幹在間接後綴前的變化,續論詞幹的變化。
第四節 續論詞幹的變化。
第八章
第一節 論詞的重疊,論‘低調’。
第二節 論‘連聲’及音的變化。
第三節 續前。
第四節 續前。
內容簡介
全書可以看做大體上是上下兩篇。第一章到第五章是語言原素的分析。第六章到第八章是語音、語形的結合。前半著重於分而後半著重於合。所以,用我們現在習慣的語法格式的眼禾,它的內容安排很亂,更不必說它把有關經句前後錯雜以致連目錄都難列了。但它當時並不僅是注意形式上安排的方便,也考慮到了內容的。不過在細節具體安排上仍是按照編成口訣的需要。例如最後三節的‘連聲’規則套用後,就不能再套用以前的‘連聲’規則,就是說,以前的規則到此失效,或者說,以後的規則在前面不適用。又如全書最末一句是‘aa’,就是說,全書中的a的發音與實際口頭髮音不同,但為了整個安排方便,把音改變,最後才指出這一點。字母發音本應在最先講,卻放到了最後。所以,儘管在分類排列及邏輯程式上看來很亂,其實就它當時的目的與要求說,這部《波你尼經》的內容與形式的組織安排實在是非常周密的。
《波你尼經》本身通常認為是三九九六句。不過若把卷首列字母的十四句不算,便是三九八二句。但第七章第三節末尾的第一一八句通常都不照《大疏》算一句,而照《迦屍迦》和《月巨》算兩句,所以成為三九八三句。這中間還有七句是《釋補》的,有的印本算經文,有的去掉一兩句,所以句數略有參差。但這只是第四章和第六章中一兩節的歧異,此外一般引經文章句節數都相同。
全書附錄
經文本身以外,還有幾部附錄︰
一是《界讀》(Dha^tupa^t!ha)。它列舉一九四三個(或再多一個)‘界’即詞根,並附意義。不過其中有些重複。這些詞根照動詞變化形式分為十類。每一詞根還附有表示音調或變化特點或與同形的詞根相區別的符號。例如︰s/in%,svapne(臥,眠也)。詞根是s/I,外加n%表示它只能依‘自句’形式變化,因為第一章第三節第二句說過,‘界’中有n%為符號的是‘自句’變化。
二是《群讀》(Gan!apa^t!ha)。這是一些依照用途或形式變化而分類的詞,包括一些不是從《界讀》的詞根變出來的詞(如‘投詞’中的嘆詞)。波你尼編了這些‘群’以後,在規定同類詞的共同規則時,就只說‘某詞為首’(某詞等),即指某詞的一‘群’。在後來的本子中,這一群便列在這條規則之下,也有單獨編在一起的。總計有二六四個‘群’。
此外還有《溫那地》(Un!a^di即‘以un!為首’)。這是一群特殊後綴,但不算是‘群’,其中也是類似經句的條文,大概是經過後人修訂的本子。現存的本子共五節,七百多條(一本七五九條,一本七四八條)。這也叫《溫那地經》(Un!a^disu^tra)。
《界讀》、《群讀》可算經的組成部分,《溫那地》已成獨立的補充讀物了。
此外還有三種後人編訂的附錄︰
《波你尼式叉》(Pa^n!ini^ya-s/iks!a^)。共六十條。‘式叉’本是講《吠陀》音調的一門學問。這書卻是後人依託的論音調等等的條文。
《釋讀》(Paribha^s!a^pa^t!ha)。共一三四條。也是後人輯的一些講經文運用的條文。
《性教》(Lin%ga^nus/a^sana)。共一八六(或一八八)條。解說名詞的陰、陽、中性的區分。顯然是後人所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