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泛泰主義
- 外文名:Grand Thai nationalism
- 含義:大泰民族主義
- 活動地區:薩爾溫江伊洛瓦底江中上游地區
泰人簡介,
泰人簡介
泰人(Tai),自稱介於“dǎi”與“tài”之間的發音,越往北越接近“dǎi”音,越往南越接近““tài””音;泰人是古代哀牢人後裔,源於中國雲南高原的古人類,曾多次在雲南高原建立政權,後因中原王朝及其他民族的擠壓,逐步向中南半島及南亞次大陸遷徙,分布在泰國、寮國、緬甸、越南、高棉、印度、中國等多個國家,總人口約6800萬,泰國境內約4700萬,寮國境內約500萬,緬甸境內約850萬,印度境內約425萬,中國境內約126萬,越南境內約133萬,高棉境內約66萬。
中國史籍在其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稱泰人為“哀牢”、“撣”,隋朝、唐朝、五代十國時期稱泰人為“哀牢夷”、“烏蠻”、“白蠻”,宋朝時期稱泰人為“僰人”、“白人”,元朝時期稱泰人為“僰夷”、“白夷”,明朝時期稱泰人為“百夷”,清朝時期稱泰人為“擺夷”;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在暹羅(泰)王國的推動下,國際社會開始把分布於各國的泰人統稱為“泰(Tai)”。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政府將分布在各自境內的泰人分別命名,在泰國、 高棉、越南等國仍被命名為“泰(Tai)”,在寮國被命名為“佬(Lao)”,在緬甸被命名為“撣(Shan)”,在印度被命名為“阿薩姆(Assam)”,在中國則被分別命名為“僰(Bo)”和“泰(Tai)”,1953年以後才合併命名為“傣(D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