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泗華陂
- 位於:延壽溪下游龍橋大石下旁
- 壩長:253.12米
- 高:3米
簡介,泗華陂旅遊開發區,
簡介
原壩長253.12米,高3米,頂寬1.2米。壩水平面成弧形凸向上游。基礎用直徑15厘米松木臥椿橫向密排,上鋪順水大條石三層,每層各露徑邊寬30厘米,其上用塊石乾砌迭成弧形,外坡為1∶1,內陂為1∶2。陂頂中間有一缺口,寬42米,深0.65米,以利於溪洪下泄。陂兩端有渠道各1條,南渠寬1.47米,長1公里,灌溉龍橋、四步嶺,出吳公廟前流入延壽溪,灌溉100多畝。北渠(今名泗華支渠,屬東圳水庫灌區),寬3.5米,長4.67公里,灌溉下鄭、吳莊、洋西、下劉、白杜、霞尾、企溪、洞湖(原淡頭)等村,灌溉面積3000多畝。
50年代初,成立泗華陂管理委員會,分期進行整治。1953年10月,在店仔頭附近修建橫跨延壽溪的倒虹吸管1座,長63米,開挖渠道長2.75公里,灌溉暢林、南郊一帶1074畝。1956年泗華陂併入木蘭陂灌區。1958年春,中共莆田縣委要求實現提水改為自流灌溉,決定引用泗華陂水源,於北渠首段新開渠道長4.67公里,建過溝木渡槽6座、公路倒虹吸管1座,使企溪、北大、洞湖、龍山、吳江、埭里等村8000畝田地得到自流灌溉。該“渠化”工程於當年通水,遇上三次颱風暴雨的襲擊,企溪後沿福廈公路平行的渠道(高出1.5~2.0米)屢修屢壞,尤其8月31日延壽溪山洪暴發,泗華陂被沖毀200米,當即組織力量搶修,修復後陂頂寬2米,抬高正常水位0.6米。被毀壞的“渠化”工程卻不再修復。
1964年,原泗華陂灌區劃歸東圳水庫城郊渠道站管理,灌溉城郊、西天尾等公社9個大隊的7000畝耕地。1973年7月3日,一號颱風猛襲莆田,泗華陂被東圳水庫下泄的洪水沖毀。災後,改原乾砌為漿包乾滾水壩,修復後的滾水壩外露高度3.1米,頂寬2米,在壩高1.5米處下游坡留一平台,寬1米,平台下坡度1∶0.3,平台上坡度1∶0.6,全部用條石丁砌,壩頂澆灌混凝土蓋面。壩兩端為漿砌塊石堤岸,與下游公路拱橋相連線。
泗華陂旅遊開發區
泗華陂旅遊開發區位於城廂區西北部,為城廂區“八五”規劃重點開發的旅遊區,總面積3.8平方公里。城(荔城)常(常太)公路橫貫其中,交通極為方便。整個開發區以泗華陂為中心,上有泗華溪,下有延壽溪,周圍綠水環繞,滿目青山,花木扶疏,四季如春,瓜果飄香,風景如畫,是旅遊、度假的勝地。
泗華陂為莆田僅存的唐代大型水利工程。其工程規模僅次於木蘭陂,在莆田四大陂中名列第二。陂長120餘米、寬10米,為唐代吳興所建。以巨石壘築,歷經千年,猶保持完好,形似吼地欲飛的蒼龍。陂上的泗華溪高出北洋河流3米,全長1.5公里,水面面積300多畝,常年流穩波平,清澈見底,遠遠望去,宛如王鑑瓊田,溪中沙石鬆軟,碧波微瀾,游魚戲水,怡然自得;溪旁佳木蔥籠,百鳥啁啾,漫山翠黛,瓊枝競秀。每年春至,泗華陂上簾瀑直瀉,飛珠濺玉,空山扶琴,蕩然放歌,氣勢壯觀。
在泗華溪之南,有天馬山避暑山莊,為清末在莆創辦聖路加醫院的美國人所建。天馬山麓盤亘曲折,跌宕起伏,怪石嶙峋,灑脫自如,集奇撮勝,返樸歸真。其山腰處綠蔭如蓋,清風徐徐,幽靜可人,避暑山莊擇此寶地而建,形成“濃蔭翠黛隱紅瓦,花團錦簇映杜碧怡”之人間勝景。現有通山公路直抵山麓,為過往遊人提供極大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