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洪趙莊遺址

趙莊遺址位於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梅花鎮趙莊村,南距泗洪縣城15公里,宿淮鐵路(宿州—淮安)經遺址南側穿過,距順山集遺址(距今8500年)直線距離不足1千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泗洪趙莊遺址
  • 地點: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梅花鎮趙莊村
  • 時代:新石器、商周、漢、唐宋
發掘經過,文化遺存,遺址重要性,

發掘經過

遺址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由南京博物院尹煥章等先生對洪澤湖周圍進行考古調查時發現,並將其命名為趙莊遺址。
1982-1983年南京博物院對遺址進行第一次考古發掘,發掘表明其為一處包含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商周、漢及唐宋諸時期文化遺存的大型聚落遺址。
2013年夏,南京博物院對趙莊遺址進行全面勘探,探明遺址總面積達80餘萬平方米。
2016年下半年開始,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聯合宿遷市博物館、泗洪縣博物館對趙莊遺址進行第二次考古發掘,考古工作仍在持續進行中。

文化遺存

當前的考古勘探及發掘表明,趙莊遺址面積大、文化遺存豐富、時代跨度長。主要包括新石器(大汶口、龍山、商周、漢及唐宋幾個時期)
一、大汶口文化遺存
大汶口文化遺存主要分布於遺址的中東部地區,文化堆積普遍達到1—2米。
遺蹟類別主要有墓葬、陶窯、灰坑等。
墓葬:已發掘清理數十座,最新發掘表明該時期墓葬均有墓坑(80年代初因發掘水平所限,大多未找出墓坑),使用葬具的情況較為普遍,成人葬具為木製,因腐朽而只見痕跡,兒童墓葬則常見用大型夾砂陶鼎作為葬具,這與邳州梁王城遺址大汶口文化遺存所見相同。墓葬間已出現明顯分化,部分墓葬尺寸較大並隨葬十數件隨葬品,有些墓葬則尺寸較小、僅有數件甚至沒有隨葬品,這表明當時的社會已出現嚴重分層現象。
陶窯:窯室部分均已無存,僅殘留有地下部分,可能為火塘,形狀有近圓形或長方形,窯壁多有一層厚厚的燒結面,十分堅硬,中部則常見隔梁,部分陶窯中仍遺留著大量殘陶器及碎陶片。
灰坑:分布密集,部分灰坑尺寸大,直徑達到5米左右。這些灰坑靠近陶窯遺蹟,大多應為取土製作陶器、窯壁敷泥所挖成。灰坑內常見大量紅燒土塊,這些紅燒土塊則可能為陶窯燒制陶器過程中所遺留(陶器燒好後,須將窯壁破壞以便取出陶器,窯壁殘塊則被就近傾倒至取土坑中)。
遺物按質地分有陶、石、骨、玉等。
陶器器類有鼎、罐、豆、壺(及背壺)、盆、缽、杯(高柄杯、觚形杯、矮足杯)、鬹、大口缸、器蓋、尊、盉、紡輪、網墜等。
石器器類有鉞(穿孔石斧)、錛、鑿、礪石等。
玉器及骨器數量少,玉器見有錐狀飾、小型玉環、墜飾等;骨器則有魚鉤、骨簇等
動物骨骸經鑑定主要有麇鹿、梅花鹿、牛、狗、豬、鼠、龜、鱉、蚌、螺等。
二、龍山文化遺存(本節文獻來源有待確認)
第一次考古發掘顯示趙莊遺址龍山文化遺存堆積較薄,遺蹟及遺物均不甚豐富。陶器器類有鳥啄足鼎、盆、豆、缽、罐、壺、瓶等;石器有斧、錛、刀、鐮、紡輪;骨器有針、刀、匕、魚鉤、蚌刀、蚌鐮等等。
當時的發掘者認為該時期文化遺存面貌為典型龍山文化,時間距今約4000-4500年。
三、商周文化遺存
商周文化堆積主要見於遺址中部偏東北高出地表約3米左右的“龜墩”及其周圍,遺址其它區域有零星分布。
柱洞發現很多,基本是木柱加草拌泥牆式建築,因密度很大,具體建築式樣還有待於進一步考古發掘確認。該時期陶器器類有鬲、簋、豆、壺、盆、杯、缽等,器表多有紋飾,主要有繩紋、籃紋、弦紋等。南京博物院考古學家尹煥章先生等推測,趙莊遺址商周文化層與江淮地區一支古文化--"徐文化",有著密切的關係。
四、漢及唐宋文化遺存
漢代遺存主要分布於遺址南部,唐宋文化遺存多見於遺址西部,均未進行系統發掘,僅有地表勘察與勘探材料。

遺址重要性

泗洪趙莊遺址是一處涵蓋了新石器、商周、漢及唐宋諸時期遺存的重要古文化遺址,特別是其大汶口文化聚落面積大、遺存豐富,是大汶口文化在江蘇境內一處重要的中心聚落遺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