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水有志,始於明代。明嘉靖至民國年間,五修縣誌。這些志書,儘管受歷史的局限,資料不全,記載不詳,但對泗水的地理沿革、歷史變遷、社會生活、風土民情、名勝古蹟等都有記述。
基本介紹
- 書名:泗水縣誌
- 作者:王久亭、邢相三
- ISBN:7-209-00942-6
- 頁數:804頁
- 定價:42.00元
- 出版社: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1年
1991版,2006版,《泗水縣誌》歷史,近代《泗水縣誌》基本信息,近代《泗水縣誌》內容簡介,
1991版
泗水修志,始於明代。明嘉靖三十年(1551)纂修第一部縣誌,其後又於萬曆二十四年(1596)續修、清順治十八年(1661)增修、光緒十八年(1892)重修。1931年前後,邑人宋秉哲主持第五次編修,因戰亂未能刊印成書。新中國成立後,1962年3月,成立《泗水縣誌》編修辦公室,但尚未全面開展工作即撤銷。1982年10月,著手新編《泗水縣誌》的編纂工作,歷時八個春秋,三易其稿,終於成書。本志斷限上起於1840年,下止於1988年。有些內容適當上溯,以反映歷史全貌;個別資料,則適當下延。志書除概述、大事記、人物、附錄外,共29卷,依次為:建置、自然環境、人口、經濟綜合管理、農牧、林業、水利、泉林泉群、工業、交通、郵電、城鄉建設、商業、糧油、財政·稅務、金融、黨派·民眾團體、政權·政協、軍事、司法、民政、勞動·人事、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風俗·宗教、方言。
泗水縣位於山東省中南部,泰沂山區南麓。此地商為卞明國,春秋末設卞邑,西漢置卞縣。隋開皇十一年(591)因泗河發源於境內而更名為泗水縣至今。1988年,全縣總面積1091.79平方千米。其地勢南北高,中部低,由東向西傾斜。境內山脈多呈南北走向,大小山頭561個,海拔500米以上的11個。北部鳳仙山最高,海拔608米,是旅遊休閒的好去處。境內河流屬淮河水系,共33條,東西流向為多,境內總長412.4千米,流域面積1015.54平方千米。泗河是境內唯一大河,發源於泉林陪尾山下,因趵突、響水、洗缽、紅石4泉匯流而得名。泗水地處暖溫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溫及日溫差異較顯著。
1988年,轄4鎮11鄉,591個行政村、594個自然村。人口531961人,絕大數為漢族,少數民族有回族、藏族、滿族、蒙古族、朝鮮族、白族等。礦產資源主要有陶土、石膏、長石、瑩石、石英石、重晶石、石灰石、高嶺土等。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地瓜為主,經濟物作主要有花生、黃煙、棉花、芝麻、生薑等。林果生產歷來為民眾重視,主要有蘋果、核桃、大棗、葡萄等。各種果品集中產區有金莊鎮馬頭山、夾谷山一帶的大棗,柘溝鎮徐家莊一帶的柿、梨,泉林鎮曹家莊、星村鎮梁家莊的山楂,南陳村鄉黃家峪的板栗,聖水峪鄉、泗張鄉的蘋果等。
1988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達36904萬元,比1949年增長26.2倍。在連續嚴重乾旱的情況下,全縣糧食總產量仍達14084.4萬千克,每公頃產量2775千克。各種乾鮮果品1076.6萬千克,生豬存欄20.78萬頭。農業總產值11876萬元,是1949年的8.98倍,農產品的商品率達到55.2%。全縣共有全民和集體工業企業4288家,從業職工38042人,工業總產值2.5億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67.8%。工業產品達百餘種,其中優質名牌產品有登嶧牌6FTS-15A型麵粉機組、大象牌鑽夾頭、山工牌圓板牙、泉林牌活頂針以及柘溝土陶、泗水裘皮等。
兗石鐵路橫穿縣境中部,嵐兗、棗徐兩條幹線公路和數十條鄉鎮公路交織成網,四通八達。到1988年底,全縣郵路總長度為1450千米,除大部分村莊已通電話外,一些專業戶也安上了電話。社會商品零售額達13486萬元,相當於1949年的63.9倍。1988年,縣內全民職工年平均工資1426元,集體職工l096元。農民人均純收人298元,全縣城鄉人民儲蓄餘額7548萬元。人民民眾初步解決了溫飽問題,少部分居民開始向“小康”生活邁進。
新中國成立後,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事業迅速發展。1988年,全縣有國小542所、普通中學35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在校學生81768人,國小、中學入學率分別為98%和47%。全縣科研機構2個、科技學術團體16個,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7668人。縣城及各鄉鎮駐地普遍建起影劇院、俱樂部、文化館(站)、圖書室、廣播站,電視轉播台也於1984年在泗城建成。
泗水有著古老的文化歷史。據史籍載,伏羲生於今泗水華村一帶,舜“耕於歷山,漁於雷澤”之地即在今馬家莊鄉一帶。孔子曾在泉林設壇講學。酈道元曾到陪尾山下追溯泗水源頭。李白足跡遍及泗河兩岸。朱熹到泗水遊春賞景。
泗水是人才輩出之地。春秋戰國時,有魯國英雄卞莊子;有孔子大賢仲子路。唐代有李自良、元代有王英、清代有義和團首領朱紅燈。抗日戰爭時期,有抗日英雄杜土存、許學義等,解放戰爭時期有姚全岱等。新中國成立後,分布於全國各地的泗水籍中級專業技術職務以上的科技工作者500餘人,縣團級以上幹部300餘人。
新編《泗水縣誌》為了突出地方特點,將“泉林泉群”從自然環境中析出,升格為卷,濃墨重彩地記述了泉群的概況、名泉、名勝、遊人勝跡、開發利用及詠泉詩文等。
泗水是“孔孟之鄉”,是伏羲、舜發跡故鄉,歷史悠久。為突出這一特點,志書除在建置卷中詳細記述了本縣建置沿革、境域變遷外,並在附錄中將著名考古學家錄入,進一步突出了泗水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還突出了泗水這個革命老區的特點。
新編《泗水縣誌》1994年獲全國新編地方志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2006版
《泗水縣誌》歷史
《泗水縣誌》自明代嘉靖時期即開始。記錄了泗水的地理環境、人文環境、歷史、風俗、人物、文教、物產等 。
近代《泗水縣誌》基本信息
泗水縣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編 王樂民 主編 李 莉 韓光燦 侯廣徵 王祥杭 副主編
北京 中國出版社 2006年1500冊1200千字862頁(插頁98)280.00元
ISBN988―97521―9―0
近代《泗水縣誌》內容簡介
泗水縣第一部社會主義新方誌《泗水縣誌》的續志。上限斷於1989年,下限斷於2003年,必要時適當上溯或者下延。體裁採用述、記、志、傳、圖、表、錄的形式,以志為主。全志共設專志24卷,另設概貌、前志簡述、大事記、附錄、索引等。各專志採用卷、章、節、目記述,大事記採用編年體和記事本末體,人物、附錄採用條目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