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和莊位於九龍鎮西北部,距鎮政府5公里左右,面積0.28平方公里。始建於明代後期,由南遷移民聚居而形成,泗和莊名字是最初遷入的陳氏族人起的,因陳氏族人開始以編織竹竹籃、竹蘿等製品為生,而竹蘿上寫有“泗和”二字,泗和莊名字由此而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泗和莊
- 外文名:Sihe Village
泗和莊位於九龍鎮西北部,距鎮政府5公里左右,面積0.28平方公里。始建於明代後期,由南遷移民聚居而形成,泗和莊名字是最初遷入的陳氏族人起的,因陳氏族人開始以編織竹竹籃、竹蘿等製品為生,而竹蘿上寫有“泗和”二字,泗和莊名字由此而來。
該村坐落於小丘陵旁邊,村內並無丘陵環繞,地勢高低不平,有沒主要河流流經,經過村主要道路有鳳凰一橫路,離村幾百米是378省道。清朝時期屬番禺縣鳳凰峒;民國時期屬番禺縣鳳凰鄉;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屬郊區縣九佛鄉;1958年屬廣州市共產主義勞動大學青年農場;1960年屬青年農場泗和管理區;1965年屬青年農場紅衛管理區;1971年屬青年農場紅衛大隊;1981年屬九佛農場紅衛大隊並轉制併入石崗鄉;1997年屬白雲區九佛鎮紅衛村1986年屬九佛農場紅衛村;2005年屬蘿崗區九龍鎮紅衛村;2015年屬黃埔區九龍鎮紅衛村至今。
世居村民主要姓氏為陳、郭、李。《陳氏族譜》記載,明朝末期,陳氏族人從廣東梅縣蕉嶺鎮練洲村遷入增城福和南山,因當時土匪橫行,陳氏族人在南山短暫居住後遷入現居地泗和莊,就此安定下來繁衍生息,另小部分人則前往廣東電白,至今暫無記載或訊息。郭氏族人清道光年間聰增城福和蕃池嶺遷入,至今也有180多年歷史,李氏族人則是解放前1943年從附近村大嶺山遷入。
2015年底,有戶籍人口約364人,實有戶籍居住人口350人。外來人口1500多人。80歲以上老人49人,年最長者88歲(女)。本地居民均為漢族,屬於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早年有部分人過香港下南洋,後來有些人回來了或至今並無音信。
泗和莊自然資源主要有礦泉水。傳統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作物有水稻、番薯、木薯、花生等。多種植荔枝、龍眼、烏欖、芭蕉等。傳統食品有油角、煎堆、炒米餅、糖環、米橙、葉糍、五月棕等。2002年以後,大部分青壯年到附近打工。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出租房屋收入或外出務工。村道實現水泥硬底化,通水、電、電話和網路。村中建有垃圾收集站,文化設施有村文化圖書室。
泗和莊有祠堂四座,陳氏宗祠、郭氏宗祠、李氏宗祠和中陳氏宗祠,建築特色都為廣府民居和客家圍屋結合,上堂下堂中天井,加兩邊小房。基本是解放前後因風水原因另覓址重建,所以不屬歷史文物,也沒有留存下具歷史的牌匾、石碑或其他歷史價值。村內有百年歷史大榕樹,泗和莊居民乘涼或春節傳統習俗“上契”拜祭。
泗和莊居民多信道佛教,雖為各家居民,但其信仰、婚嫁和傳統節日等風俗習慣也和當地其他居民相差不大,基本相同。在歷史的遷徙過程中不斷改變原有的習慣,去適應和當地普遍相當的習慣,這可能是開始到來不被接納的原因。所以泗和莊的居民比較容易接受新事物。
泗和莊居民早期生活普遍貧苦,溫飽都是問題,所以讀書識字自然無暇顧及,解放前大部分居民都文盲少識字,解放後大多也國小文化為主,改革開放後至今高中大學生才越來越多,雖沒有特別特出人物出現,但教育越來越普遍,未來會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