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色草

法色草

法色草(學名:Persicaria chinense,英文名稱:China Knotweed、Chinese Knotweed、Southern smartweed),別稱火炭梅、火炭藤、火炭星、火炭蓼、火炭只藥、旱辣蓼、橘麥草、五毒草、 賊骨草、野辣子草、野辣蓼、蕎花連、蕎殼蓮、蕎麥當歸、野蕎、天蕎麥、山蕎蓮、金蕎麥、金不換、暈藥、小暈藥、大紅袍、紅花蓼、紅山七、紅骨清飯藤、黃澤蘭、黃鱔藤、白飯草、白飯藤、蝴蝶藤、灰炭藤、雞屎藤、信飯藤、冷飯藤、清飯藤、秤飯藤、烏飯藤、烏飯菜、烏灰子、飯藤、斑鳩飯、鳩飯草、枯錐飯、米點紅、土川七 、川七、雞骨七、溜子七、蕎子七、九斤錘、九牛造、水黃連、水拖沙、沙壩子、酸廣台、酸桶筍、酸筒桿、碎骨丹、接骨草、接骨丹、接骨筍、老蛇筋、老鼠蔗、拔毒散、赤地利、貫頭尖、莫杷及震天雷等,為蓼科蓼屬植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法色草
  • 拉丁學名:Persicaria chinense
  • 二名法:Persicaria chinense(L.) H. Gross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Magnoliophyta
  • :雙子葉植物綱 Magnoliopsida
  • :蓼目 Polygonales
  • :蓼科 Polygonaceae
  • :蓼屬 Polygonum
  • :P. chinense
分布範圍,形態特徵,葉,花,果,用途,異名,

分布範圍

本種現分布於中國大陸、台灣、韓國、日本、泰國、緬甸、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斯里蘭卡、尼泊爾及不丹等國家和地區。中國大陸境內分布於廣西、海南、廣東、香港、福建、浙江、江蘇、安徽、湖南、湖北、江西、貴州、陝西、四川、雲南、甘肅、西藏等省區,野外喜生於水源充足的山谷、溪谷、林邊、路旁濕潤土壤或丘陵地帶向陽草坡,亦有人工栽培。

形態特徵

法色草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或亞灌木植物,直立或半攀緣狀,長約1米。莖圓柱形,多分枝,呈蜿蜒狀,嫩時紫紅色,無毛或略披疏毛,無刺,表面平滑,具縱棱,高約70-100厘米。

葉為卵形或長圓狀卵形,單葉互生,先端短尖或漸尖,基部楔形、截形或近心形,向下延伸至葉柄,薄紙質,表面綠色,常帶紫藍色或暗紅色的人字形或倒V形淺斑,背面淺綠色,兩面無毛或背面沿主脈披疏短毛,全緣或有時邊緣具細圓齒,長約4-10厘米,寬約2-6厘米。葉柄基部兩側具草質耳狀片,早落,長約1-2厘米。托葉鞘筒狀,頂端斜截形,鞘膜質,無毛,易破裂,長約1-2.5厘米。

花為頭序花序,頂生或腋生,數枚再排列組成圓錐狀或傘房狀花序;花序軸及分枝密披腺毛;花細小,狀如飯粒;苞片卵形,膜質,無毛;花被白色、紫色或淡紅色,5深裂,裂片卵形,在花果期時稍增大成肉質;雄蕊8枚;子房上位;花柱3枚,上部分離。

果為瘦果,幼時三角形,成熟時卵形,包裹在宿存的花被之內,表面幼時白色,成熟時黑褐色,具光澤,具3棱,長約2-3毫米。

用途

本種為紅邊黃小灰蝶及藍金花蟲的食源植物;嫩莖葉及熟果可供食用,生食味酸帶甜,可供郊遊人士作救急植物;外用可作消毒劑。

異名

Ampelygonum chinense
(L.) Lindl.
Persicaria chinensis var. siamensis
H. Lév.
Polygonum adenopodum
Samuel.
Polygonum brachiatum
Poir.
Polygonum chinense
L.
Polygonum sinense
J. F. Gmel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