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石社區轄區範圍分別為沿海大通道、泉秀東街,“海絲路”貫穿過境,西至泉秀路萬祥大廈,東起味素廠。轄區面積3平方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法石社區
- 常住人口:5168人
- 轄區面積:3平方千米
- 建築景觀:“海印寺”“真武廟”等
歷史沿革,人口,經濟狀況,主要景觀,行政區劃,
歷史沿革
明代洪武年間屬晉江縣轄、稱石頭街(俗稱法石)。清代屬晉江縣三十五都,三十六都、民國期間屬晉江縣南平鎮、東興鎮、後為法石鎮,解放後屬晉江縣三區、四區、中芸區、池店區管轄,稱法石鄉。1958年為東海公社法石大隊,1984年為東海鄉法石村。2003年村改居改為法石社區居委會。
人口
常住人口5168人,外來人口10000多人,出租戶400戶、1200多人。
經濟狀況
轄區內企事業、工廠小作坊較多,有100多家, 2007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3.7億元,完成工商總稅7200萬元,完成居財收入428萬元。
主要景觀
社區內擁有“海印寺”“真武廟”等國家、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8處,是泉州市“海絲文化、泉州史跡”江口片項目申報世遺的備考點之一。法石社區的民居受中原文化和海外交通及華僑的影響。以傳統的“官式大厝”為主流、兼容西方、南洋的建築特色,從而形成具有泉州特色的多種不同風格的民居建築。“官式大厝”傳說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恩賜,大厝都保留了傳統的懸山式曲線燕尾脊和瓦片瓦筒的屋頂,紅瓦間以瓦筒壓頂,紅磚牆加以精細的石雕,雕樑畫棟,三開張或五開張,進深有1-5進,有的加“迥向”式廂房,很有氣派。法石古建築濃縮了法石的社會歷史。因法石地處沿海,對外文化交融活躍,其背後則是一百多年前法石商人、航海人的縮影。如回鄉華僑蓋洋樓,一定程度上帶有西方建築風格,同時繼承傳統的風格,屬稱“中西合璧”。往往一戶人家,即有精雕細琢的古厝,也有典雅新潮的“洋樓”。隨著泉州市行政中心遷移,片區的城市配套設施將日趨完善。法石歷史文化村,根據市政府總體規劃將在保留歷史原來的基礎上,按閩南古建築風格進行。建成後頗具閩南古建築風韻的法石歷史文化村將與沿海大通道景觀帶兩個古渡相輝映,成為豐澤區乃至泉州市一個名勝旅遊景點和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行政區劃
石頭街的文興自然村、坂頭自然村、聖店自然村、長埕自然村、美山自然村、井上自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