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法海寺
- 外文名稱: Fahai Temple
- 地理位置:北京石景山區
- 氣候類型:北溫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20000平方米
- 著名景點:大雄寶殿、伽蘭祖師二堂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北京市
- 開放時間:9:00-16:00
- 門票價格:20元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景點美圖,景區熱度指數,歷史,布局,壁畫,介紹,作者,古樹,交通,
歷史
法海寺興建於明正統四年(1439),正統八年(1443)完工。
明弘治十七年(1504)至正德元年(1506)曾進行過大修。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再次重修。
1953年,市政府撥出巨款對法海寺進行了一次大的維修。
1957年,北京市人民委員會把法海寺列為北京市第一批古建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1978年成立了法海寺文物保管所。
1983年起,北京市又幾次撥出巨款對法海寺進行大規模修葺,翻修山門和鐘鼓二樓,補修加固周圍垣牆,增設對大雄寶殿壁畫的保護設施,重建四大天王殿。
1985年5月1日,法海寺正式對外開。
1988年1月,法海寺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7年,石景山區以法海寺為中心修建森林公園。
法海寺
布局
寺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建築布局十分規整,中軸線上原依次建有護法金剛殿、四天王殿、大雄寶殿、藥師殿、藏經樓,兩翼對稱建有鐘鼓樓和伽藍、祖師二堂、方丈一所、選佛之場,以及雲堂、廚庫、寮房等,距離寺1公里左右還建有遠門,現僅存山門、大雄寶殿等建築。其中大雄寶殿面闊五間,黃琉璃瓦廡殿頂,殿中明代壁畫更是北京地區現存歷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壁畫,在中國現存壁畫藝術中占據重要地位。
壁畫
介紹
壁畫分布在殿內牆壁上,共有9鋪,佛龕背壁的3鋪,畫的是水月觀音,文殊、普賢菩薩。水月觀音面目端莊慈祥,身披輕紗,花紋精細,似飄若動。東西牆上,畫的是傳說故事中的天帝、帝後、天王、信女、力士和童子等,共有35個人物,高的近2米,低的只有50厘米,並有祥雲、花卉、動物等襯托。
法海寺的壁畫素以明代院體畫的典範作品而著稱於世。大雄寶殿內的六面牆上,至今完整保留有10幅完整的明代壁畫,分布在大雄寶殿北門西側、殿中佛龕背後和殿中十八羅漢身後的牆上。
佛龕背後中繪觀音,右繪文殊、左繪普賢二菩薩,周圍繪有善財童子、韋陀、供養佛、馬川獅、馴象人及鸚鵡鳥、清泉、綠竹和牡丹等。其中以水月觀音畫得最為傳神,給人以清新明靜之感。
十幅壁畫共繪有77個人物,姿態各異、栩栩如生。雖是550餘年前的作品,至今仍保持著鮮艷的色彩,堪稱佛教藝術的瑰寶。可以與敦煌宋元壁畫媲 美的法海寺壁畫將會被很好地封存起來,遊人再來時看到的將是這些壁畫的珂羅版印刷複製品。由於空氣、灰塵的日久侵蝕,保存了560年的壁畫出現了剝落、顏色褪色等情況。為了保護這些藝術瑰寶,市文物局決定對壁畫進行複製,而原壁畫將被封存。在原來藥師殿的基礎上將重建一座與原來一般規模的藥師殿,複製的壁畫將全部在這裡存放,而存有明代壁畫的大雄寶殿將只對文物專家開放。
據介紹,“文革”時,紅衛兵住在殿內,由於過去殿內僧人點的蠟燭燻黑了大殿的下半部,而上半部比較高,殿內沒有燈光,紅衛兵才沒發現這些壁畫是由許多金箔製成的,從而逃過一劫。
大雄寶殿頂部有三個藻井、天蓋上的"曼陀羅"和菩提像也畫得十分精美。
作者
這些壁畫的作者,從法海寺附近一塊明正統九年(1444年)甲子冬日太監李福善等立的楞嚴經幢上發現,其上所題的助緣協力善人的題名中,除了瓦匠、石匠、雕花匠、妝藝匠、嵌金匠等各色工匠的名字外,還有捏塑官陸貴、許祥,畫士官宛福清、王恕,畫士張平、王義、顧行、李原、潘福、徐福要等人的題名。經幢是法海寺修建完工後第二年所立,為工部營繕所副京囗陳敬所書,幢上所列人名無疑都是當時工部營繕所屬下修建法海寺的工匠。由此可知,法海寺這些精湛的藝術傑作,就是這些畫士官和畫士所繪。
古樹
法海寺的古樹名木很多,如在山門前西南方的香道上,有一座小石橋。小石橋是香道的三岔口,就在小石橋的四角各生長著一棵古柏,古柏的根都生長在小石橋的石縫中,成為一奇觀,人們稱為“四柏一孔橋”。在法海寺的山門前,高聳著四棵參天古柏,好像是四大天王守護著寺院,人們叫它們“四大天王柏”。在寺內的大雄寶殿前,巍然屹立著兩棵巨大的白皮松,它們鬱鬱蔥蔥的綠冠高達30多米,白乾鱗片斑駁,西邊的一棵乾周長達5.5米,東邊的一棵乾周長5米。特別是西邊的一棵,比北海團城上著名的金代白皮松“白袍將軍”還粗壯。法海寺這兩棵白皮松是明代建寺時所植,今已五百六十多年。它們像兩條銀龍守護著大殿,人們稱為“白龍松”。這兩棵白皮松為京城名松,白乾綠冠與大雄寶殿相映相輝。白皮松自古就被中國人民視為“白龍”或“神龍”,多植在宮殿、園林、陵寢、寺廟中。
交通
阜城門坐336路車,到首鋼小區,下車後步行15分鐘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