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拉沙人(信奉猶太教的衣索比亞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法拉沙人(Falasha 亦作Felasha)又稱貝塔以色列人, 即信奉猶太教衣索比亞(Ethiopia)人。

公元4世紀,新興的阿克蘇姆王國統一了衣索比亞北部,將基督教定為國教。信奉猶太教的“貝塔以色列(直譯“以色列家園”,實際意為“以色列兒女”)”遭到迫害和殺戮,人口數量急劇下降。面對政治壓迫,“貝塔以色列”逐漸開始分化:一部分堅持信奉猶太教,因此被譏諷為“法拉沙人”(意即被放逐者或陌生人);另一批被迫皈依基督教,改稱“法拉什姆拉人”(以色列一度不承認其猶太人身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法拉沙人
  • 外文名:Falasha
  • 別名:Felasha
  • 又稱貝塔以色列
基本概況,民族歷史,發現歷史,歷史傳說,文化藝術,

基本概況

是世界上唯一的黑皮膚的猶太人,在衣索比亞期間他們信仰原始的猶太教義,他們沒有律法,沒有猶太人的經典《塔木德》因而曾被外界一度懷疑不是真正的猶太人,但他們的確保存並信守猶太教傳統。 主要居住在衣索比亞亞貢達爾省的北部山區。“法拉沙”在當地語是“外來戶”之意。在移民以色列後,法拉沙人在拉比的教導下逐漸回歸到主流的猶太教中去。法拉沙男子傳統上是鐵工、織工和農人;婦女以制陶聞名。

民族歷史

法拉沙人自稱系出以色列王室,是希巴女王與所羅門王之子曼涅里克一世(Menelik I)的後裔。但實際上他們的祖先可能是衣索比亞當地的阿高(Agew)人,也可能是希伯來人十二個支派中神秘消失了的十個支派之一。基督教紀元開始前後幾百年間住在阿拉伯半島南部的猶太人使他們改變信仰。4世紀時,衣索比亞強大的阿克蘇姆(Aksum)王國皈依基督教後,法拉沙人仍保持虔誠的猶太教信仰,因此受到迫害,不得不撤至衣索比亞北部的塔納(Tana)湖周圍地區。儘管衣索比亞基督徒設法在15和16世紀消滅法拉沙人,他們還是保持部分獨立到17世紀,這時的皇帝蘇斯尼約斯(Susenyos)才把他們擊潰並沒收其土地。19世紀晚期和20世紀法拉沙人處境有所改善,此時有數以萬計的法拉沙人住在塔納湖以北地區。
法拉沙人
法拉沙人
法拉沙人在衣索比亞歷史上作出過貢獻。從13世紀至19世紀中期,衣索比亞各朝代就有58位國王是屬“所羅門血統”的。衣索比亞獨立後,曾將是否具有“所羅門血統”定為王位繼承的標準。衣索比亞最後的一個皇帝海爾·塞拉西就自稱為所羅門王和色巴女王的第255代嫡孫,是“猶太教的雄獅”。法拉沙人驍勇善戰,歷代君主都選用他們充當宮廷衛士。1974年,衣索比亞末代皇帝海爾·塞拉西一世被推翻後,新政府實行土地改革,允許法拉沙人擁有土地,鼓勵他們下山。
近十幾年來,衣索比亞戰亂不已,加上連年災荒,生靈塗炭,民不聊生,大批法拉沙人背井離鄉,逃往外國避難。這時,同阿拉伯國家對抗的以色列,由於兵員和勞動力匱乏,便趁機以“人道主義援救”的名義,開始接收法拉沙人移民。在以後的10年間,約有8000法拉沙人移居以色列。1985年,以色列實施代號為“摩西行動”的移民計畫,將約 7000名法拉沙人空運到以色列。由於情報泄露,阿拉伯國家施壓,“摩西行動”未能繼續實施,1.5萬名法拉沙人未能離開衣索比亞,大量法拉沙人與親人兩地分居。 1991年5月,衣索比亞政權瀕臨垮塌,以色列政府和猶太組織決定把在衣索比亞的法拉沙人空運回以色列,以助他們躲避內亂及重返以色列。“所羅門行動”由官方直接撥款1億美元,向以色列航空公司租用34架大型客機,在短短36小時之內馬不停蹄地把衣索比亞境內14324名法拉沙人接運到以色列。而一架飛機一次性運載1122人也打破了航空運輸記錄。圖為為了儘可能多地提高運量,參與運輸的客機被拆除了所有座椅。1980~1992年約有4.5萬法拉沙人逃離旱災和戰爭為害的衣索比亞,遷徙至以色列。大約有超過12萬的法拉沙人定居以色列。還留在衣索比亞境內的法拉沙人數目無法確知,但估計只剩幾千人。法拉沙人社區逐漸融入以色列社會,成為日後種族間緊張和爭議的根源。
為使定居以色列的法拉沙人融入以色列主流社會,以色列政府先把他們安置在移民中心,讓他們學習希伯來語及一些社會技能,然後再把他們安排到以色列各地,使他們能夠通過勞動成為社會一部分。僅教育開支一項,以色列就付出了數十億美元。

發現歷史

由於與世隔絕, 這一猶太人共同體的存在對於整個世界來說幾乎是無人知曉的。這種狀況直至蘇格蘭探險家J· 布魯斯在其五卷本的《發現尼羅河源頭的旅行》中作了較為詳盡的描述後才停止。該書於1790年在愛丁堡出版。
“ 發現” 他們卻產生了滑稽的後果。注意到他們的存在的第一個西方組織是新教使團, 他們爭取使這些新發現的猶太人阪依基督教。在巴黎的J· 海爾威教授於1864年被派往衣索比亞之前,沒有任何猶太人的代表前往與法拉沙人接觸。
40年之後, 西方的猶太人才與他們作了真正的接觸, 但並無誠意, 因為宗教當局考慮到他們宗教的原始狀況, 抵制了承認法拉沙人為猶太人的意見。
因此, 法拉沙人經歷了大量的宗教改變主義者的活動,這樣, 宗教改變主義者活動
的後果是,法拉沙人不斷被同化和法拉沙人口的下降,布魯斯時估計有25萬, 到
海爾威使團時估計有10萬, 本世紀初有5萬,最後移民以色列前,法拉沙人只有2.8萬。

歷史傳說

據聖經《舊約》的《列王記》記載,公元前973年,智勇雙全的所羅門繼承其父大衛王的王位,成為以色列國王。這位賢明的君主治國有方,使以色列成為西亞強極一時的王國,史稱以色列的“黃金時代”。而非洲之角的古國衣索比亞,在示巴王朝女王馬克達統治之下,也是國勢鼎盛,版圖遼闊,稱雄一方。馬克達女王仰慕所羅門王英名,特意到耶路撒冷去拜訪他。兩位君主相見,均為對方的美貌和才智所傾倒,遂產生了戀情。回國途中,馬克達女王在今厄利垂亞生下一子,取名埃布納·哈基姆,意為“智慧之子”。馬克達女王回國之後,即皈依猶太教。埃布納·哈基姆於母王去世後繼位,稱孟尼利克一世。他登基後即去耶路撒冷朝見父王所羅門。所羅門王大喜,隨後派一隊年輕的以色列人護送他回國。這批以色列人後來定居衣索比亞,被認為是法拉沙人的祖先。經過幾個世紀的繁衍和發展,法拉沙人在公元前1世紀前後,人口曾增加到幾百萬人。

文化藝術

法拉沙人有用吉茲語(Geez)寫成的一部《聖經》和祈禱書。他們沒有律法,但的確保存並信守猶太教傳統。他們遵守安息日習俗,奉行割禮,由村落祭司領導會堂儀式,遵照猶太教某些齋戒法律,在猶太教歷尼散月14日提供牲品,遵守某些重要的猶太節慶。
法拉沙人(信奉猶太教的衣索比亞人)
法拉沙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