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和社會科學(法學集刊)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法律和社會科學》創刊於2006年,系致力於推動中國法學知識轉型的法學集刊,主要發表跨學科法律經驗研究的文章。刊物倚重資深學者、著力推出新人,由此,期望建設成為國內外這一研究領域的學術交流平台,自2014年起,每年出1卷2輯。目前是CSSCI收錄集刊、AMI法學核心集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法律和社會科學
  • 外文名:Law and Social Sciences
  • 語種:中文
  • 類別:法學集刊
  • 主辦單位: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法律與社會跨學科研究中心、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基層法治研究所、北京大學比較法與法社會學研究所 
  • 創刊時間:2006年
  • 出版周期:半年刊
  • 主編:侯猛(中國人民大學)
  • 創始主編:蘇力(北京大學)
投稿指南,編委會,聯繫方式,2023年徵稿通知,往期目錄,法社科中心推介,一、主辦CSSCI集刊,二、主辦年會等會議,三、主辦公眾號、研習營、讀書會,四、主編文叢與主要成員的研究,五、課程建設與人才培養,

投稿指南

一、用稿原則
《法律和社會科學》是定位於法律的經驗研究的學術刊物,即是倡導運用社會科學方法研究法律問題,特別是研究中國的法律問題。本刊鼓勵法律與其他社會科學、法律理論與部門法學進行整合的社科法學研究。本刊不刊登法律的規範研究。
二、來稿字數
本刊對來稿篇幅不做限定。
三、審稿方式
本刊實行嚴格的同行專家雙向匿名評審制度,全部來稿都由編輯部統一匿名送審。
四、審稿期限
本刊審稿期限通常為一個月。逾期可另投他刊。
五、投稿網址
詳見文末“參考資料”第1條。

編委會

主編:侯猛(中國人民大學)
創始主編:蘇力(北京大學)
編輯委員會(標*為常務編委)
陳柏峰(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陳頎(中山大學)
陳若英(北京大學) 程金華(上海交通大學)
戴昕(北京大學)  方樂(南京師範大學)
高山(當代中國出版社)  賀欣(香港大學)*
侯猛(中國人民大學)*  侯學賓(吉林大學)
胡凌(北京大學)  李學堯(上海交通大學)
強世功(北京大學) 劉思達(香港大學)
繆因知(中央財經大學)  彭小龍(中國人民大學)
桑本謙(中國海洋大學)  唐應茂(復旦大學)
王啟梁(昆明理工大學)* 尤陳俊(中國人民大學)*
於明(華東政法大學)趙旭東(中國人民大學)
周尚君(西南政法大學)  張劍源(雲南大學)
張芝梅(中國社會科學院) 朱曉陽(雲南大學)

聯繫方式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大街59號中國人民大學明德法學樓804室
郵編:100872
其他方式可見文末“參考資料”

2023年徵稿通知

我們在2021年策劃了《法律和社會科學》“法律與科幻”專號(第19卷第2輯)之後,覺得很有必要再組織推動法律、科技與社會的相關研究。為此,2022年10月,我們先是組織了“法律科技:區塊鏈技術與課程研討會“,凝聚了部分共識。今天,我們接著發布《法律和社會科學》“法律與科技”專號的徵稿啟事,希望能夠形成關於法律與科技的社會科學研究圈子。具體說明如下:
法律與科學技術是現代社會中兩種相似的社會制度,是現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法律與科技構成了現代社會的運行基礎,它們的發展變化對社會的生產生活形態有著重要作用。近年來的顯著趨勢是,法律與科技兩個領域呈現交融的趨勢:一方面,區塊鏈、人工智慧等科技越來越深刻地參與到法律程式中來,成為法庭程式、公共政策制定、法律機構運行的重要部分。另一方面,法律也影響著科學技術研究和套用,是引導科學研究和科學生產的重要資源和規範。
但同時,與現代性伴生的還有對法律和科學技術的懷疑。法律程式和科學實踐的正當性最終都來自於公眾。但在公眾看來,法律和科學都是神秘而難以捉摸的,而且往往無法得到清楚解釋。法律和科學都沒有達到它們自身所期望的透明度。因此,對法律與科技的理論反思、經驗研究尤為重要。
國外學術界對法律與科技進行法律和社會科學進路的研究已經蔚然成風。為了促進國內的相關研究,本輯擬定了以下重點徵稿對象:
1.法學與科學的認識論比較和反思
2.科學證據運用的歷史、經驗、理論闡釋
3.區塊鏈、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新興科學技術司法套用的歷史、經驗、理論闡釋
4.科學的制度化過程
5.法律與科學市場的形成
6.法律如何規制科學實驗室和科學產品
7.法律與科學倫理
8. 域外關於法律與科技的社會科學研究述評
除此之外,徵稿範圍不限於以上領域,只要是討論法律與科技相關的文章都十分歡迎。
歡迎學界同人於2023年4月30日前到“法律和社會科學”投稿平台進行投稿。
《法律和社會科學》編輯部
2022年11月29日

往期目錄

登入刊物官網可查看各篇摘要、關鍵字、參考文獻等;標註“引用”的文章可點擊連結查閱全文。
第1卷 百科內鏈:法律和社會科學
1.民商事執行程式中的“雙高現象”,唐應茂 盛柳剛,第1頁
2.運作不良的基層法院?,賀欣,第30頁
3.法袍、法槌:符號化改革的實際效果,方樂,第66頁
4.冤案的認知維度和話語困境,戴昕,第98頁
5.“報應”的宇宙觀:明清以來訴訟解釋模式的再解釋,趙旭東,第127頁
6.糾紛個案配後的社會科學概念,朱曉陽,第159頁
7.暴力與屈辱:陳村的糾紛解決,陳柏峰,第199頁
8.秦鎮人民法庭的日常運作,丁衛,第234頁
9.中國司法中的政黨,蘇力,第256頁
10.人民司法民眾路線的譜系,李斯特,第285頁
第2卷
1.心理學對法律研究的介入,戴昕,第1頁
2.走向什麼司法模型?——“宋魚水經驗”的理論分析,劉星,第50頁
3.人民陪審員制度的多面向解釋,胡凌,第103頁
4.明清日用類書中的法律知識變遷,尤陳俊,第128頁
5.明清以來的中表婚及其禁止,張麗麗,第151頁
6.水木清華BBS糾紛解決機制的變遷,羅玲,第188頁
7.水木社區BBS的糾紛解決機制——“3·16”事件之後,李睿,第218頁
第3卷
1.私法規範中勞動民眾集體概念的符號分析,張曉勇,第1頁
2.為什麼法院不接受外嫁女糾紛——司法過程中的法律、權力和政治,賀欣,第66頁
3.中國法官最大化什麼,艾佳慧,第98頁
4.大理院合夥法律性質判例發展考述,林達豐,第152頁
5.判決書對民事司法解釋的引證,侯猛,第176頁
6.陪審制:國家權力的支配和再分配,肖成,第193頁
7.“規則之治”時代的來臨?——皖北李圩村糾紛調查,陳柏峰,第222頁
8.編輯手記,侯猛,第255頁
第4卷 “法律與經濟學”專號
1.張五常論新勞動法,張五常,第1頁
2.中國律師產業實證研究——從進入壁壘切入,李國慶,第37頁
3.中國司法執行難的計量分析,唐應茂 盛柳剛,第197頁
4.關於海瑞定理,蘇力,第239頁
5.刑事訴訟中的計件考核,朱桐輝,第264頁
6.編輯手記,侯猛,第291頁
第5卷
1.先公司契約的法與經濟學分析,渠震,第1頁
2.“賠錢減刑”的激勵機制,陳頎,第28頁
3.網路隱私保護:信息生產與架構的視角,胡凌,第64頁
4.水利、“天助”與鄉村秩序——滇池小村的地誌,朱曉陽,第91頁
5.計畫生育法律政策的負面影響,胡昌明,第135頁
5.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意外後果,陳力,第165頁
7.海瑞定理能否成立,李清池,第188頁
8.交叉學科研究的啟示與風險:簡評海瑞定理,沈明,第196頁
9.海瑞定理的適用邊界 艾佳慧,第205頁
10.對海瑞定理的法律經濟學評論,張巍,第213頁
11.信息不對稱的難題:評海瑞定理,李晟,第219頁
12.疑難案件中司法資源的最佳化配置:解讀海瑞定理,凌斌,第223頁
13.歷史語境中的海瑞定理:延伸性討論,尤陳俊,第237頁
14.編輯手記,賀欣,第247頁
第6卷 “法律與網際網路”專號 百科內鏈:法律和社會科學法律與社會科學
1.中國網際網路與公民社會——共進的動力機制與數位化組織形式,楊國斌 何建宇,第1頁
2.網際網路企業自治規則研究——以支付寶規則為例,甘曉晨,第20頁
3.即時通信軟體互聯互通的法律問題——從“騰訊公司與掌中無限公司的訴訟”切入,王韶華,第69頁
4.搜尋引擎引發的著作權危機,沈明,第109頁
5.改革初期兩湖平原的鄉村江湖與社會控制,陳柏峰,第167頁
6.仲裁案源從哪裡來?——對S仲裁委的個案考察,陳福勇,第209頁
7.什麼律師產業,何種進入壁壘?,艾佳慧,第259頁
8.論證的規範性與邏輯性,冉井富,第268頁
9.論證細節中的魔鬼,戴昕,第274頁
10.IPO法律服務市場的層次性,繆因知,第280頁
11.壁壘無處不在——兼回應諸學者的批評,李國慶,第283頁
12.編輯手記,胡凌,第292頁
第7卷 “法律實證研究方法在中國”專號 百科內鏈:法律和社會科學(第七卷)
1.中國法律經濟學的實證研究:路徑與挑戰,陳若英,第1頁
2.中國法律社會學的歷史與反思,劉思達,第25頁
3.中國行政法經驗研究:回顧與展望,汪慶華,第38頁
4.鄉村法制研究的現狀與前瞻,陳柏峰,第51頁
5.“地方性知識”在法學語境中的使用,李耕,第61頁
6.實效主義法學綱要,柯華慶,第71頁
7.中國治理刑訊逼供六十年的經驗,何永軍,第108頁
8.預防刑事冤案中的制度失靈,雷振斌,第129頁
9.法律實踐中俗民的“冤屈感”:一個解釋框架,邢朝國,第156頁
10.北莊礦難:社區突發事件中的“理”與“情”,袁長庚,第174頁
11.農地流轉糾紛中的政治與法律:鄂中個案研究,陸劍,第194頁
12.中國的土地產權制度:基於憲法第10條的分析,程雪陽,第210頁
13.跨越個案,蘇力,第240頁
14.評《法院執行為什麼難》,劉忠,第246頁
15.執行既難,研究不易,戴昕,第253頁
16.計量方法與因果關係——對《中國司法執行難的計量分析》一文的幾點疑問,張巍,第263頁
17.編輯手記,劉思達,第268頁
第8卷 “基層社會與司法”專號
1.農田水利糾紛與鄉村秩序:鄂中W村調查,焦長權,第1頁
2.“徹底解釋”農民的地權觀,朱曉陽,第27頁
3.人民法庭對紳權的轉化和替代,孟慶友,第49頁
4.基層法院辦案方式的轉變(1982-2008),朱濤,第80頁
5.基層法院“送法下鄉”的行為邏輯——以對西北某基層法院的觀察為例,葛峰,第98頁
6.“地方政府都市化”策略下的戶籍制度改革——以重慶戶籍改革為切入點,盧超,第125頁
7.信息成本下的公共執法與私人參與——從“釣魚執法”事件切入,吳義龍,第142頁
8.網路輿情中的風險、認知與規制,胡凌,第172頁
9.法律能否治理“混混”,王啟梁,第193頁
10.“鄉村江湖”的興起如何可能,林輝煌,第203頁
11.巨變年代的底層、基層與經驗研究,易江波,第215頁
12.對“混混”研究的質疑,侯猛,第233頁
第9卷 “法律經濟學”專號
1.法官“機械司法”的博弈分析,李傑,第1頁
2.“關係運作”究竟“運作”了什麼——解讀“關係”與腐敗的關係,李玲,第28頁
3.為什麼法院不那么重要——中國證券市場的一個觀察,黃韜,第63頁
4.契約執行在中國:理論與現實,郁光華 王瑩,第111頁
5.商事租賃物權化:一個法經濟學的進路,張銘化,第145頁
6.授予法理下的公共財產保護——從新加坡經驗看中國,陳建霖 崔炯哲,第178頁
7.“滋擾”案件權利保護的效率標準——對日本最高裁一則判例的探討,張巍,第212頁
8.重典治下的酒駕博弈,賈坤,第222頁
9.訴訟還是和解:訴訟經濟學研究述評,寧靜波,第241頁
10.轉軌文明、選擇機制與理想家庭模式,鄧峰,第258頁
11.一部法律,各自表述,稅兵,第265頁
12.夫妻一方父母所贈房產如何歸屬,繆因知,第271頁
13.轉型時代的過渡策略,李晟,第278頁
14.公共政策視野的缺失及其制度風險,艾佳慧,第284頁
15.從社會性別視角看婚姻法司法解釋(三),陳敏,第293頁
16.編輯手記,艾佳慧,第302頁
第10卷 “法律與鄉村治理”專號
1.農地徵收中的利益博弈——以承接產業轉移的楚市開發區為例,袁松,第1頁
2.為什麼發生征地拆遷糾紛:衛村調查,王麗惠,第31頁
3.富人治村與基層民主:浙東個案考察,林輝煌,第63頁
4.單向度的法治——河鎮法律下鄉三十年的回顧與反思,狄金華,第89頁
5.物的城市化與神的戰爭,朱曉陽,第115頁
6.污染治理中的集體行動,陳心權 陳心想,第148頁
7.草場權屬、邊界互動與糾紛解決——甘青藏區的經驗觀察,王勇,第169頁
8.灰色暴力與地權實踐,龔為綱,第207頁
9.盜賊治理與越軌懲罰,宋麗娜,第230頁
10.治理“釘子戶”——基於湖北橋堰村稅費徵收過程的調查,呂德文,第247頁
11.農民上訪、村莊政治與社會科學主體性,賀雪峰,第268頁
12.秋菊的錯誤與送法下鄉,繆因知,第285頁
13.村莊的憲法,岳林,第298頁
14.編輯手記,陳柏峰,第314頁
第11卷 “私人生活和法律”專號
1.獨子家庭的財產繼承——清代至今家產制的形態及其變遷,楊龍,第1頁
2.離婚糾紛中的情感、財產與“正義”——基於李鎮檔案的研究,李湘寧 徐書鳴,第69頁
3.村莊拆遷改造中的家庭關係與老人生活——以昆明市郊小村為例,孫超,第105頁
4.司法調解對家庭暴力的刪除,賀欣 吳貴亨,第147頁
5.隱私與隱私權的限度——從人肉搜尋第一案切入,李斯特,第169頁
6.儀式婚姻的實踐及其起糾紛解決,魏程琳,第184頁
7.鄉村秩序的再生——以朝陽鎮“廟會宴客禁令”為例,肖惠娜,第199頁
8.真實的謊言與真誠的謊言——電影《光棍兒》及其他,草半,第228頁
9.簡約規則抑或複雜規則——婚姻法解釋三之批評,艾佳慧,第267頁
10.明代繼承法中的人情與母道:與白凱教授商榷,柏宇洲,第291頁
11.小人物,大歷史,陳柏峰,第311頁
12.土地之上的農民與國家,李偉華,第315頁
13.小村之變與中國之變,劉磊,第322頁
14.對《小村故事》的“延伸”分析,焦長權,第337頁
15.編輯手記,汪慶華,第352頁
第12卷 “芝大法律經濟學與中國”專號
1.芝大法律經濟學與中國物權法,張永健,第1頁
2.中國土地徵用中的強制性因素研究,李傑偉,第19頁
3.法律教育與法律決策的內在一致性——基於實驗的研究,劉莊 馮時,第48頁
4.破產法實施中的利益集團博弈,王佐發,第72頁
5.手機生產準入管制為何廢除——技術革新的影響,廖志敏 陳曉芳,第106頁
6.契約執行的變化——來自西部某區法院的經驗研究,賀欣,第130頁
7.作為制度的皇帝,蘇力,第153頁
8.維什尼和“法律與金融”學派研究,繆因知,第193頁
9.法律應當如何對待情感——讀《逃避人性:噁心、羞恥和法律》,王凌皞,第202頁
10.建立計畫生育指標交易市場,鐘瑞慶,第220頁
11.科斯與波斯納:道不同,不相為謀?,艾佳慧,第227頁
12.科斯論波斯納論科斯:評論,羅納德·H·科斯,第247頁
13.科斯經濟學方法評述——理論假設現實性的視角,茹玉驄,第252頁
14.實用主義地拒絕實用主義——對批評波斯納的反批評,張芝梅,第274頁
15.反思波斯納的實用主義,伊衛風,第282頁
16.從波斯納到科斯的回歸,吳建斌,第305頁
17.編輯手記,陳若英,第321頁
第13卷第1輯 “法律職業與法學教育”專號
1.“法律人思維”是怎樣形成的——一個生態競爭的視角,桑本謙,第1頁
2.中國律師的跨地域流動,劉思達 梁麗麗 麥宜生,第26頁
3.中國商務律師究竟做了什麼,許可,第58頁
4.法學教育的職業主義路線修正,楊力,第83頁
5.中國法學教育的潮起潮落,明克勝,第117頁
6.律師執業研究的跨學科圖景——尋求結構性平衡的視角,尚立娜 李學堯,第158頁
7.法律服務職業者的行動邏輯,何永軍,第190頁
8.法官對社會科學的研究偏好——從法院學術討論會獲獎論文切入,王鳳濤,第217頁
9.法學院學生專業興趣的個案調查,葛向孜,第234頁
10.一個華語社會學家的的努力與追求,梁治平,第260頁
11.法律社會學的知識處境——從古典的“知識論三元關係”到當代的“雙重競合關係”,蔡博方,第269頁
12.批判與重構:思考林端《韋伯論中國傳統法律》,賴駿楠,第296頁
13.社科法學六人談,徐滌宇 侯猛 尤陳俊 陳柏峰 成凡 李學堯,第311頁
14.對話蘇力:什麼是你的貢獻,陳柏峰 侯猛 蘇力 桑本謙 成凡,第344頁
15.編輯手記,李學堯,第386頁
第13卷第2輯 “邊疆的法律”專號
1.藏區的一妻多夫制,朱蘇力,第1頁
2.非“民族”的民族問題:黑樹林水利紛爭的人類學研究,嘉日姆幾 石嚇沙,第43頁
3.這裡沒有國語:藏區的雙語司法實踐,孫少石,第69頁
4.“做工作”:基層政法的一個本土術語,易江波,第89頁
5.國族主義的話語建構與邊疆整合(1928~1949),常安,第116頁
6.治邊江南:歷史經驗與當代啟示,張劍源,第148頁
7.捲入“發展”的邊疆民族傳統與反抗——一個山地民族志書寫,林葉,第175頁
8.為什麼要成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李魯岳,第202頁
9.邊疆與英國憲制的生成,王恆,第229頁
10.對話馮象:法學如何重新出發,陳柏峰 李斯特 馮象 成凡,第253頁
11.編輯手記:被忽視的邊疆,王啟梁,第272頁
第14卷第1輯 “法律的邊疆”專號
1.為什麼自願守法——自動化社會行為的發生機制研究,葛岩 秦裕林 林喜芬,第1頁
2.“爭”出來的公正——對贛南一村落林權改革的法律人類學考察,趙旭東 何利利,第30頁
3.房產對中國人有多重要——幸福研究的法政策運用,趙雷,第57頁
4.監獄:封閉的“活地”,宋立軍,第79頁
5.清代的男風犯罪,陳寒非,第112頁
6.法學院的生意:美國法律教育困境的制度分析,沈明,第169頁
7.誰是中國法學高影響論文作者——中國知網最新H指數的探索研究,郭旨龍,第219頁
8.法經濟學與中國司法實踐——法律人思維的一個腳註,張巍,第249頁
9.司法信任與經濟發展,劉莊,第277頁
10.糾紛解決的心理學研究述評,柯振興,第291頁
11.民眾訴訟心態與法律意識——基於“三言二拍”的闡釋,梁蒼泱,第312頁
12.對話吳漢東:在智慧財產權與法學教育之間,熊琦 陳柏峰 吳漢東 徐滌宇,第334頁
13.編輯手記,侯猛,第363頁
第14卷第2輯 “消費者保護的法律經濟學”專號
1.導言,奧姆瑞·本沙哈 陳若英,第1頁
2.設計制度試驗,詹妮佛·廖,第9頁
3.消費者保護的幾種制度類型,喬納森·梅瑟,第27頁
4.保險在食品安全監管中的作用,奧姆瑞·本沙哈,第47頁
5.理財產品的系統性風險、消費者保護及規制工具選擇,沈偉,第69頁
6.金融法的重構:以金融消費者保護為核心,楊東,第104頁
7.食品安全的社會性監管與地方分權,劉亞平 楊大力,第136頁
8.為何食品不像橋樑一樣安全,索·萊弗莫,第154頁
9.法學人遇上“麻雀”,蘇力,第172頁
10.個案,亦或修辭,楊錦程,第194頁
11.基於媒體報導的法律案例研究之方法論,繆因知,第216頁
第15卷第1輯 “虛擬時代的財產權”專號
1.自願披露隱私的後果,戴昕,第1頁
2.網路賬號與財產規則,岳林,第44頁
3.虛擬遺產風波,胡凌,第62頁
4.法律如何處理數據財產——從資料庫到大數據,李謙,第73頁
5.在網際網路時代回顧著作權演化歷史,李斯特,第101頁
6.失敗的智慧財產權?——從中國視頻企業的著作權原罪說起,余盛峰,第134頁
7.因果關係在大數據時代的轉變,吳義龍,第149頁
8.網際網路分層的不正當競爭,楊堅琪,第178頁
9.視聽網站監管的邏輯變遷,徐斌,第211頁
10.網路犯罪的定量評價機制,郭旨龍,第230頁
11.對話梁治平:法律文化論再審視,陳柏峰 尤陳俊 梁治平 汪雄濤,第255頁
12.對話朱曉陽:法學遇上人類學,侯猛 朱曉陽 孫超 楊錦程 尤陳俊,第291頁
13.政治人類學的遺產與當代視閾,朱曉陽,第314頁
14.編輯手記,胡凌,第321頁
第15卷第2輯 “司法制度與文學敘事”專號 百科內鏈:法律和社會科學(第15卷第2輯 2016)
1.解析最高人民法院:中國最高人民法院研究的方法論述評,張泰蘇,第1頁
2.中國法院的信息化:數據、技術與管理,蘆露,第22頁
3.法院能否在強弱當事人之間中立——以上海法院2724份判決書為樣本,賀欣 蘇陽,第51頁
4.運輸毒品案為什麼越來越多——Y省毒品犯罪刑罰威懾效應的個案經驗研究,劉宗根,第87頁
5.司法聯動下的包村法官,田少紅,第127頁
6.法官的“經濟人”思維,繆因知,第155頁
7.法律職業中的女性:從法學院到法院,宋靈珊 劉方權,第166頁
8.新秋菊,馮象,第193頁
9.“上訪者”約伯,張依然,第198頁
10.天蠍、妖怪、岸信介,胡娟,第213頁
11.對話季衛東:法學家時代真的到來了嗎?,季衛東 陳柏峰 尤陳俊 程金華,第247頁
12.對話陳瑞華:法學研究的第三條道路,陳瑞華 陳柏峰 侯猛 陳虎,第281頁
13.對話王亞新:程式法視野的法律實證研究,王亞信 陳柏峰 尤陳俊 陳杭平,第323頁
/
第16卷第1輯 “執法的社會科學”專號
1.作為“影子”存在的執法,李娜,第1頁
2.違法廣告的規制為何失敗,宋亞輝,第18頁
3.法院如何規制算法,邱遙堃,第49頁
4.壓力型體制下的行政協助,李夢俠,第69頁
5.基層協警體制的運作與改革,於龍剛,第94頁
6.治超執法中的綜合治理,呂健俊,第121頁
7.城管執法中的結構性暴力,李振賢,第142頁
8.監控:基層土地執法的功用,甘霆浩,第173頁
9.鄉村土地執法中的共謀與競爭,印子,第200頁
10.鄉村食品安全監管執法困境及其解釋,徐凱,第223頁
11.運動式執法的社會效果,胡偉強,第252頁
12.“權益式信訪治理”的塑造與後果,桂曉偉,第275頁
13.編輯手記,第305頁
第16卷第2輯 “法律與認知科學”專號
1.認知科學在法學研究中的套用述評,秦裕林,葛岩 林喜芬,第1頁
2.什麼在影響國家行為,胡詩雪,第46頁
3.突破社會困境:合作機制與懲罰規則的演化過程,何易,第72頁
4.正當程式的經濟分析與理性評判,劉東亮,第97頁
5.保險法的行為經濟學分析,何啟豪,第123頁
6.機器人法官的用途,岳林,第143頁
7.隱性歧視為何在立法中難以立足,柯振興,第160頁
8.於歡是因憤怒殺人嗎,王碩,第178頁
9.權力來自哪裡,成凡,第204頁
10.作為勵志故事的《法治及其本土資源》,張芝梅,第243頁
11.城市中國的法理鄉愁,廖奕,第256頁
12.貢獻與超越:“本土資源”二十年,吳義龍,第273頁
13.“時間”都去哪兒了,田雷,第292頁
14.編輯手記,第308頁
第17卷第1輯 “法律和社會研究的歷史進路”專號
1.走向社會科學的中國法律史,徐忠明,第1頁
2.類型化分析與中國法律史學,王志強,第17頁
3.史料文獻與跨學科方法在中國法律史研究中的運用,陳利,第25頁
4.外國法律史研究的“骨髓”與“皮囊”,田雷,第42頁
5.訴訟人口比與清代訴訟實態——以巴縣為例,黃藝卉,第62頁
6.生活費糾紛中的性別與法律——基於民國容縣檔案的考察,劉楷悅,第83頁
7.近代地權的分化,樊勇,第107頁
8.強弱之辨:中國勞動法學理論中的“勞動者”,鐘煒玲,第134頁
第17卷第2輯 “刑事法的社會科學”專號
1.電信詐欺是如何“組裝”的——對犯罪組織及其形成機理的考察,孫少石,第1頁
2.行賄罪量刑的實證檢驗與反思,錢文杰,第27頁
3.賄選刑事制裁的經驗研究,童策,第58頁
4.階層判斷與實際判決的比較——以“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為例,梁譯如,第85頁
5.教義學與刑事實踐的關係——從司法解釋“參照適用”切入,劉濤,第114頁
6.刑事司法中的“文化抗辯”,張劍源,第144頁
7.民眾路線與公安派出所的變革——一個“互動性權力”的解釋,吳秋菊 林輝煌,第170頁
8.超越直覺正義?——有關正義的實證研究評述,袁小玉 吳樂,第195頁
9.績效考評對刑事程式失靈的影響,姜金良 江厚良,第212頁
10.犯罪嫌疑人“如實回答”制度是如何異化的,熊德祿,第230頁
11.宗嗣、香火與中國人的死刑觀,尚海明,第254頁
12.死刑存廢的社會科學研究述評,浦仕通,第275頁
13.對話白建軍:在乎真相的法律實證,侯猛 白建軍 程金華,第294頁
第18卷第1輯 “家事法的社會科學”專號 百科內鏈:法律和社會科學(第18卷第1輯)
1.法律如何回應家庭暴力?,張劍源,第1頁
2.家事審判中的調解式話語與審判式話語,賀欣 李洛雲 馮煜清,第23頁
3.“調審合一”下法官調解離婚案件的語言策略,任繼強,第47頁
4.建國初期Y縣離婚訴訟中法規、習俗與政策的互動,穆紅琴 王娟,第69頁
5.家事案件處理的近代中國經驗——以民國時期的親權實踐為中心,景風華,第94頁
6.同性戀與法律法規的同心圓結構,羅彧,第113頁
7.法官應不應該使用敬語——藏族語言習慣與司法研究,格桑次仁,第159頁
8.法律指引為何失效——基於某看守所在押犯違法心理調研的認知神經科學解讀,郭忠,第187頁
9.對話朱景文:法社會學和比較法的研究交融,陳柏峰 朱景文 尤陳俊,第216頁
10.編輯手記:家事法的社會科學研究,賀欣,第235頁
第18卷第2輯 “法律、城市與地理”專號
1.複合空間下的法律與城市,於興中,第3頁
2.作為法律概念的城市——地方政府法研究的學術史考察,張冠馳,第27頁
3.法律地理學的經驗研究何以可能,韓寶,第67頁
4.人民法庭的地理空間——南縣法院考察報告,婁必縣,第97頁
5.人民法庭的地理空間——以東部地區137個人民法庭為樣本,姜金良 張丹丹,第125頁
6.訴訟儀式的文化解釋——物、空間與意義生產,易軍,第151頁
7.刑法如何介入街頭藝術——以塗鴉為例,劉炯,第197頁
8.物業公司與農村社區秩序的形成——蘇南橋村的法律民族志,趙先龍,第239頁
9.不良債權催收的法律空間,繆因知,第302頁
10.法社會學與法經濟學的對話,侯猛 賀欣 張永健,第323頁
11.編輯手記,侯猛,第342頁
第19卷第1輯 “司法的社會科學”專號
1.司法研究問答,陳杭平、程金華、戴孟岩、侯猛、侯學賓、劉洋、孫海波、張劍源、朱明哲,第3頁
2.對話中的司法實證研究——以美國司法政治學的早期發展為例,張翔宇,第57頁
3.實用話語與兩性不平等,賀欣、吳貴亨,第109頁
4.家事裁判文書中的情感說理——以“不準離婚”判決為樣本,楊帆、冷正濤,第149頁
5.轉向比例原則,還是經濟分析——一般條款在視頻廣告禁止案中的適用,王子予,第185頁
6.為什麼中國民事抗訴率偏低,張孝晨,第219頁
7.司法界人際網路與近代法院運作——基於《沈錫慶日記》的考察,姜增,第265頁
8.法官時間研究,程金華,第309頁
9.法院的空間治理術——以批判理論為視角,代偉,第335頁
10.法院執行機構的組織變遷,孫一楨,第367頁
11.從河西走廊看大國司法的難題——一種法律地理學的視角,韓寶,第403頁
12.中國司法過程的性質——評《千絲萬縷的法院》,范媛,第435頁
13.編輯手記,侯猛,第451頁
第19卷第2輯 “法律與科幻”專號
1.未來法學:作為法學思想試驗的科幻,陳頎,第1頁
2.未來法學研究的可視化分析(2010—2020),單勇 王熠,第35頁
3.基於科幻的思想實驗與未來法原則,王威駟,第69頁
4.《三體》的未來法原則:星際關係暗思考,劉益,第95頁
5.現代人的思想困境與出路:解讀《沉寂的星球》,羅玥,第121頁
6.《流浪地球》的法律異托邦想像,孫可佳,第147頁
7.《沙丘》“香料”:稀缺資源如何公正開發,趙澤睿,第171頁
8.未來法與科幻敘事詩,郭紹敏,第201頁
9.數字騎手,胡凌,第215頁
10.機器作為立法者,岳林,第231頁
11.“蜘蛛感應”:未來司法的漫威隱喻,蔡欣,第265頁
12.未來法庭的虛擬空間結構,謝郁,第289頁
13.詩禮簪纓:《紅樓夢》的法律與空間敘事,林樹煌,第313頁
14.中國“法律與文學”的方法流變,韓尚宜,第347頁
15.烏托邦科幻文學對法律研究的啟示,衛洪光,第371頁
16.法律科幻問答,胡凌 李廣益 李一達 邱遙堃 沈偉偉 岳林 楊安卓 鄭戈,第403頁
17.編輯手記,第436頁

法社科中心推介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法律與社會跨學科研究中心(簡稱“法社科中心”)成立於2019年秋季。2022年入選第一批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科研機構支持序列(綜合支持5家之一)。
中心由侯猛老師擔任主任,校內主要成員由尤陳俊、彭小龍、孟濤等青年學者組成,專注進行立法、司法、執法、守法、黨內法規等經驗研究。近年來,中心在科研發表、人才培養、社會服務、國內外交流方面成績斐然。

一、主辦CSSCI集刊

中心主辦的《法律和社會科學》是法學院目前的4本CSSCI集刊之一。2021年,《法律和社會科學》再次進入CSSCI收錄集刊。2023年,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首次公布了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集刊評價,評價院的集刊評價採用《集刊 AMI 評價指標體系(2022)》,《法律和社會科學》成為8種法學核心集刊之一。

二、主辦年會等會議

中心注重學術交流和學術影響力。近三年來,主辦或承辦的較大規模的學術會議有:“法律和社會科學”年會、中國法社會學年會等。此外,還主辦了一系列學術工作坊。
1. 法律、城市和地理——法律和社會科學年會(2019)
“法律和社會科學”2019年年會於5月11日-12日在南京師範大學召開,年會的主題是“法律、城市與地理”。這次年會討論了“《土地管理法》等法律的修改”、“城鄉關係”、“城市規劃”、“居住正義和都市權利”等議題。此外,還舉行了一場“法律與城市”的跨學科對話。
2. 中國法社會學年會(2020)
第五屆中國法社會學年會(2020)於11月7日在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舉行。年會採取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圍繞“風險社會中的人與法律”這一主題,分別討論“疫情對法律秩序和法律體系的影響”、“疫情下的數位化社會轉型與治理模式”、“疫情防控中的個人行動自由與信息保護”、“疫情對公共衛生、動物保護、食品安全、生態環境等法律提出的挑戰”、“常態與非常態社會中的法律”、“風險社會中的法律理論與經驗研究”等話題。
3. 中國司法研究的未來——法律和社會科學年會(2021)
“法律和社會科學”2021年年會於10月16日—17日在湖北民族大學召開。這次年會以紀念《送法下鄉》出版20周年為契機討論中國司法研究的未來。年會反思近20年來的司法研究的問題和不足。年會集中討論“基層司法與基層治理”、“基層社會中的法律、法院與法官”、“司法的社會科學研究”等話題。
4. “司法研究方法”工作坊系列活動(2019-2020)
2019年12月至2020年8月,“司法研究方法”工作坊供舉行6期。工作坊邀請來自不同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學者就自己的研究論文和心得做匯報,並由相關學者進行評議。工作坊的舉行,有利促進了從事司法的社會科學研究的交流和溝通。
5. 科技還是科幻——未來法研究學術討論會(2020)
中心與《人大法律評論》於8月30日共同舉辦了“科技還是科幻:未來法研究”學術討論會。會議邀請海內外30餘位學者參加,會議的部分研究成果發表在《人大法律評論》《法律和社會科學》。

三、主辦公眾號、研習營、讀書會

中心注重人才培養、知識傳播和社會服務,為此開通了公眾號,主辦了社科法學研習營,以及多個全國性的讀書會。這些讀書會包括法社科英文前沿研讀會、日本法社會學讀書會、馬克思主義法學讀書會等,規模在200-700人不等。
1. 微信公眾號
公眾號持續向社會推介法律和社會科學相關的作者、作品、課程、相關書籍,傳播法律和社會科學相結合的研究理念,並搭建法律和社會科學研究者和興趣者的溝通平台。公眾號還助力宣傳“法理讀書”、“馬法青研”等由本院法理專業學生組織和舉辦的微信公眾號。目前為止,“法律和社會科學”公眾號的用戶數已經突破31000人。
2. 第四屆社科法學研習營(2020)、第五屆社科法學研習營(2022)
2020年8月21-30日,第四屆社科法學研習營於雲上“連線”舉行,主題是“法律經驗研究的理論維度”;2022年8月20日-29日,第五屆社科法學研習營於雲上“連線”舉行,主題是“學做法社科”。研習營邀請賀欣、程金華、周尚君、方樂、彭小龍、戴昕等多位國內學者做專題講授,舉行交流會、工作坊、新書分享會和研討會等活動。學員除了來自中國人民大學以外,還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香港大學、澳門大學、台灣政治大學、哈佛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華盛頓大學等高校的中國學生。
3. 法社科前沿研讀會(2021- )
2021年11月—2022年2月,為跟進並掌握全球學術前沿,我們討論成立了法社科英文期刊譯介研讀小組,向國內有志於從事法律和社會科學研究的同學介紹SSCI中的優秀法社科期刊和相關研究,以此擴展國內法律和社會科學研究的研究視野。研讀會吸引了來自國內外高校和科研機構的七百餘名學生和老師,舉辦了十多場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研讀會。

四、主編文叢與主要成員的研究

中心主任侯猛與麥讀合作,牽頭主編(與王啟梁、陳柏峰)“社科法學文叢”。
目前已經出版3本(《法學的11種可能》《碰撞:法律如何影響人的行為》《司法的運作過程》)。
中心主要成員在科研方面有較好表現:三年來,主要成員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二十餘篇,出版著作8部,承擔的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3項,成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青年學者,獲方德法治研究獎、董必武青年法學成果獎、中國法律文化研究成果獎等獎勵。

五、課程建設與人才培養

1.課程建設
中心積極構建法律與社會跨學科研究的課程體系。中心成員目前為本科生和碩士生開設了7門相關課程。
2.研究生培養及科研發表
在人才培養方面,中心培養的研究生近兩年內在《中國法律評論》《法制與社會發展》《歷史研究》《法律適用》等刊物發表論文十餘篇。
未來,中心將繼續在刊物編輯、會議組織、著作出版、課程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持續努力,從而推動跨學科法律經驗研究在中國的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