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布爾龍

法布爾龍

法布爾龍是一類生活在侏羅紀早期(海塔其階至錫內穆階)的非洲南部,與盾板龍有親戚關係的恐龍。它的身長僅一米,因而即使它儘量站直,也不會高於我們的餐桌。 法布爾龍體態非常輕盈,用後腿奔跑。它的手及手臂強壯有力,牙齒堅硬,象帶鋸齒狀的刀口,這表明法布爾龍能用它來撕裂粗硬的草木。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法布爾龍
  • 拉丁學名:Fabrosaurus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蜥形綱 Sauropsida
  •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 亞目:鳥臀目 Ornithischia
  • :法布爾龍科 Fabrosaurida
  • :法布爾龍屬 Fabrosaurus
  • 分布區域南非、萊斯托
  • 身長:1米左右
  • 身高:0.3米左右
  • 體重:左右15公斤
  • 食性:植物
分類,簡介,特點,學說建立,所處氣候,

分類

恐龍名稱: 法布爾龍
拉丁文名: Fabrosaurus
法布爾龍身高示意圖法布爾龍身高示意圖
恐龍體長: 1米
恐龍體重: 約15公斤
恐龍食物: 植物
生存年代: 侏羅紀早期
生存地點: 南非,萊斯托
辨認要決: 不詳
恐龍種類: 鳥臀目·鳥腳類
來歷:f. australis ginsburg在1964年命名。

簡介

法布爾龍(學名Fabrosaurus)是生活於侏羅紀早期海塔其階至錫內穆階(距今約1億9900萬至1億8900萬年前)的一屬草食性恐龍。由於它的化石只有一根部份的顎骨連三根牙齒,故法布爾龍是可疑名稱,而且有可能就是賴索托龍。
法布爾龍約有1米長,0.3米高,重約15公斤。從這么少的遺骸不能推測出更多的資料。它是由古生物學家金茲堡(Leonard Ginsburg)於1964年命名的,名字是為紀念亨利·法布爾(Jean Henri Fabre)而取的。模式種的南方法布爾龍是以發現地的非洲南部賴索托命名的。

特點

法布爾龍是個體很小的恐龍,長約1米;頭骨側視呈三角形且相對較高,外鼻孔小,圓形的眶孔大,下顳孔近於長方形且其背緣處最寬,位於齒骨、上隅骨和隅骨相接處的下頜外窗中等大小;前頜骨齒較窄、尖錐狀、略彎曲,中後部的牙齒齒冠在直立的中央主嵴前後對稱發育著幾個豎立的小鋸齒;前頜骨前端可能具較小的角質喙;牙齒結構顯示,其上下頜只能垂直咬合而不能前後運動,這在已知鳥臀類中是最簡單的;前肢相對於後肢較短,僅為後肢長的40%;前肢5指,第5指極小;後肢脛骨顯著長於股骨,而骨亦超過股骨長的一半。由於該恐龍骨骼輕盈,小腿較長,頸部與軀幹較短,尾長約占全長的一半,肢骨骨壁較薄等,表明其兩足行走、行動靈活並奔跑迅速。

學說建立

1964年Ginsburg依據發現於非洲賴索托王國馬費騰區的一件帶有數枚牙齒的右齒骨化石,建立了法布爾龍(Fabrosaurus),屬名用於紀念法國昆蟲學家、科普作家J.H.法布爾(Fabre)。後來,Thulborn又將一些材料歸入該屬,包括頭骨及頭後骨骼。
有一些學者認為法布爾龍為一有疑問的屬,而另一些學者則認為賴索托龍應是法布爾龍的晚出同物異名。以賴索托龍(或法布爾龍)為代表的法布爾龍科(Fabrosauridae)的成員曾被作為最原始的鳥腳類(Ornithopoda)恐龍;由於該類化石具有許多鳥臀類恐龍尚未特化的解剖特徵,因而在恐龍系統分支當中,該類恐龍已不被作為鳥腳類中的原始類型,而被認為代表著最原始的鳥臀類(Ornithischia)恐龍,處於鳥臀類恐龍這一支的最基部。中國四川中侏羅世的靈龍屬(Agilisaurus),四川和新疆晚侏羅世的工部龍屬(Gongbusaunts)亦被歸入法布爾龍科中。

所處氣候

當時的氣候比較溫暖乾燥,沒有任何冰川的跡象,那時的地球兩極並沒有陸地或覆冰。地球表面的地理分布決定了各地的氣候,靠近海洋的地方自然是比較濕潤而草木茂盛,但是由於陸地的面積十分廣闊,使帶濕氣的海風無法進入內陸地區,大陸中部便形成了一個很大的沙漠,所以陸地上的氣候相當乾燥,這進而使得較耐旱的蕨類品種及不過分依賴水繁殖的針葉樹逐漸在這些地區取得了競爭優勢。
三疊紀時期的地球與現今的地球截然不同,只有一塊大陸,這塊大陸被稱為泛古陸,大致位於非洲所在的位置。泛古陸分為北邊的勞拉西亞古陸和南邊的岡瓦納古陸。勞拉西亞古陸包括了今日的北美洲、歐洲和亞洲的大部分地區,岡瓦納古陸則包括了非洲、大洋州、南極洲、南美洲以及亞洲的印度等部分地區。不過到三疊紀中期,泛古陸開始出現分裂的前兆,在北美洲、歐洲中部和西部、非洲的西北部均出現了裂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