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土同盟,全稱法國-奧斯曼帝國(土耳其)聯盟(英語:Franco-Ottoman alliance),指1536年法蘭西王國與奧斯曼帝國建立的同盟。因該同盟在當時被指斥為“邪惡的聯盟”“百合花與新月的瀆聖的結合”,故又稱“不虔誠的同盟”“瀆聖同盟”。
16世紀初,法國瓦盧瓦王朝國王弗朗索瓦一世在與神聖羅馬帝國哈布斯堡王朝皇帝查理五世進行的義大利戰爭中失利,故尋求橫跨歐亞非三洲的伊斯蘭教國家奧斯曼帝國蘇丹蘇萊曼一世的援助。而奧斯曼帝國為對抗哈布斯堡王朝,占領中歐,也有與法國共同作戰的意願。1536年,法土達成對抗哈布斯堡王朝的同盟關係,以經濟利益加強法土關係。此後這一關係時斷時續,在波旁王朝與拿破崙統治時期一度復興,但在克里米亞戰爭的短暫合作後基本告終。
法土同盟使得哈布斯堡王朝東西受敵,當時的歐洲社會也為之震動。曾被教宗授予“最虔誠的基督教國王(篤信王)”稱號的法國國王居然與整個基督教世界的敵人結盟。聯盟關係的確立和拓展,使其成為歐洲近代國際體系的一部分。
基本介紹
事件背景,事件經過,事件結果,事件評價,
事件背景
16世紀初,法國瓦盧瓦王朝與神聖羅馬帝國哈布斯堡王朝為爭奪歐洲大陸霸權而展開義大利戰爭。法國在戰爭中的表現不佳,1525年2月,法軍在帕維亞戰役中遭到慘敗,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1515-1547年在位)本人被俘,最終屈辱地接受了 《馬德里條約》,條約第26條規定“皇帝和虔誠的基督徒國王陛下們的主要意圖,過去是而且現在依然是依據該特別和約獲得對全世界的統治權,並由此實現對土耳其人以及其他一切非基督徒和異教徒的精神控制… …”。
獲釋的弗朗索瓦一世不甘失敗,把目光轉向了德意志地區的新教徒和占據巴爾幹半島大部、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伊斯蘭教封建帝國奧斯曼帝國,以尋求他們的支持,來實現反哈布斯堡王朝的政策。在基督教世界中,弗朗索瓦一世被認為是第一個明確放棄了對土耳其人傳統敵對政策的君王。
弗朗索瓦一世的親土政策也是符合此時奧斯曼帝國利益的,由於奧斯曼勢力在地中海區域的不斷增長,需要在歐洲內部事務中尋求同盟者,因此號稱“立法者”的蘇丹蘇萊曼一世在登基伊始便著手與法國和後來的威尼斯共和國建立友好盟邦關係,並賜予貿易特權,通過這些方式來削弱哈布斯堡王朝的勢力。蘇萊曼一世在16世紀20年代,曾親自統帥土軍征服了基督教重鎮貝爾格勒、羅得島和匈牙利王國的大部分領土,1529年發起維也納之圍,企圖滅亡哈布斯堡王朝。
事件經過
1525年底,弗朗索瓦一世遣使前往奧斯曼帝國都城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堡)。法國的第一位使節在中途被殺,所有公文被盜,而第二位使節則順利地抵達並見到了奧斯曼帝國蘇丹蘇萊曼大帝。據說,這位使節將應該是請求蘇丹從背面襲擊哈布斯堡王朝的秘密信函藏於鞋底,深怕被人公之於眾。
1535年,法蘭西第一任常駐君士坦丁堡大使赴任。1536年,法國與奧斯曼帝國簽訂了通商條約,成為同盟關係。條約規定了法國人在奧斯曼帝國領土範圍內所享受的各項貿易特權,譬如西歐其他國家貨船在奧斯曼海域行駛或停靠在奧斯曼海港時,船隻必須懸掛法蘭西的旗幟。
事件結果
法土同盟的達成,實現了法土兩國對哈布斯堡王朝的戰略意圖。隨後兩國軍隊多次在地中海採取聯合軍事行動,使查理五世及其繼任者、西班牙國王費利佩二世無法擺脫在歐洲大陸和地中海兩線作戰的根本戰略困境。而在歐洲人未能消除奧斯曼人對威尼斯的嚴重威脅之時,威尼斯人不得不退出與哈布斯堡王朝的聯盟,轉而與法國和奧斯曼帝國聯盟,從而形成了一種新的戰略態勢。
事件評價
法土同盟的達成及其行動,在歐洲歷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有觀點認為這“或許是文藝復興的最具影響力的成果之一”。
中國學者蒲利民:在當時法土同盟被視為“百合花和新月的瀆聖的結合”,但這種關係一直延續到近代晚期。……同盟的確立提供了“現代史上歐洲均勢之外部源泉或外部動因的最初重大表現,即法國援引歐洲外援的‘側翼大國’的決定性干預。”……聯盟關係的確立和拓展使聯盟成為歐洲近代國際體系的一部分,也是保持列強均勢的一個重要因素。
中國學者宋保軍認為“基於國家利益之上的法土同盟”,“打破了宗教陣線和文明陣線的統一性”,對歐洲的影響“涉及國際關係、外交觀念、歐洲意識、新教改革和地中海商業等各個方面”。其主要觀點如下:
- 法土同盟維持了歐洲的國際均勢及其政治多元化特性;
- 法土同盟促進了歐洲外交觀念的變化;
- 法土同盟加速了中世紀歐洲統一意識的崩潰;
- 法土同盟在客觀上有利於德意志新教改革的成功;
- 法土同盟有利於法國在東地中海經濟地位的上升,促進其工商業的發展和地中海港口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