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層魚類,喜在山溪和有流水或泉源的岩洞和江河中生活。常以口在水底岩石上銼食附著藻類、有機物質等。3—4月在上游的石縫或石洞中產卵。個體不大,肉質細嫩,富含脂肪。為上游的食用魚類。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核型研究,
形態特徵
體近圓筒形,吻圓鈍。口下位,吻皮中央有“∧”形的深缺刻。吻皮接近口處和下唇頤部遍布整齊的小乳突。當吻皮和下唇外翻時呈喇叭形。須2對。背鰭無硬刺。肛門緊接臀鰭起點。
鼻孔位於眼的前方,離眼前緣比離吻端近。眼側上位。眼間隔寬。口下位,呈三角形,口寬小於該處頭寬。吻皮下垂,向腹面擴展,側面有直行深溝,在口角處內折成為唇後溝。吻皮上有橫向排列整齊的小乳突,形成一弧形寬頻,在口角處通過一深褶與下唇相連,下唇亦具橫向排列整齊的小乳突,乳突區的後界平直。須2對,吻須較長,等於或略大於眼徑,口角須頗微小,位於吻皮深褶的外側。腮膜在眼後緣垂直線之後連於腮峽,間距頗寬。
背鰭不具硬刺,起點位於腹鰭起點的前上方,距吻端比距尾鰭基為近,外緣略凹。臀鰭不達尾鰭,起點離腹鰭起點比離尾鰭基為近。胸鰭末端鈍圓,距腹鰭5—6個鱗片。腹鰭起點距臀鰭起點比距胸鰭基近得多。尾鰭叉形。鱗中等大,胸腹部鱗顯著變小,埋於皮下,難以辨認。腹鰭基部具腋鱗2枚。側線幾乎平直,向後入尾柄正中。肛門緊靠臀鰭起點。生活時體側背部青黑色,腹面乳白,體側每個鱗片基部有一黑點,胸鰭中部上方的黑點變大,連成一塊黑斑,尾鰭上下具黑邊,其餘各鰭淡灰色。
生活習性
分布於金沙江。喜生活于山溪和具流水的岩洞,刮食附著在水底岩石表面的周叢生物,其中以硅藻和水生昆蟲的幼蟲為主。生殖季節在3—4月間,產卵於石縫或岩洞中。
下層魚類。常以口在水底岩石上銼食附著藻類、有機物質等。3-4月在上游的石縫或石洞中產卵。個體不大,肉質細嫩,富含脂肪。為上游的食用魚類。
核型研究
研究人員用上皮細胞培養方法對金沙江水系的泉水唇魚(Semilabeoprochilus)染色體進行了研究。其二倍體數2n=50,核型組成為16m+20sm+14st,NF=86。陽性C-帶位置有幾種類型:(1)著絲粒區;(2)短臂異染色質化;(3)插入異染色質帶。Ag-NORs有7條,出現在Nos.10—13染色體短臂。根據以上所述的特徵,推測泉水唇魚可能是較為特化的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