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第一炮

泉州第一炮

泉州第一炮》,福建泉州本土談話類電視節目。

以搶救保護閩南方言、傳承弘揚閩南文化為主旨的談話類節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泉州第一炮
  • 類別:電視節目
  • 分類:談話類電視節目
  • 主持人:王晴熹
  • 所屬地區:泉州
  • 主旨:搶救閩南方言、傳承弘揚閩南文化
欄目介紹,欄目口號,主要主持人,播出時間,陳日升,

欄目介紹

木偶出鏡的主持方式令人耳目一新;精心設計的古早“閒間”,講天叻皇帝,練仙打嘴鼓,“說文解字”。節目生動詼諧,雅俗共賞,讓您在
品味泉州方言文化魅力的同時,學習泉州方言知識,領略其深厚的內涵。
泉州第一炮

欄目口號

吃補不值睡補 睡補不值閒間煉仙打嘴鼓

主要主持人

王晴熹,洪福先,楊志成 泉州木偶大師林文榮先生,木偶主持人炮先

播出時間

首播:周一、三、五19:50(4套)
重播:周二、四、六19:50(4套)
重播:周一至六22:30(4套))
重播:周二至日11:55(4套)
重播:周二至日15:30(4套)

陳日升

“泉州第一炮” 陳日升
僑鄉人物  “炮”者,閩南話中所謂宣傳鼓吹也。長期以來,陳日升結合自己從事的工作,以宣傳泉州的優秀歷史文化傳統為己任,“在宣傳介紹泉州歷史文化的時候,我們要敢‘炮’,要敢於自我認識,自我宣傳,要對我們泉州自己的文化傳統抱有強烈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不能妄自菲薄。”  一“炮”成名:諸領導共題“泉州第一炮”  陳日升擅“炮”,這是許多認識與不認識陳日升的人都知道的事。因此,提及泉州文化界的名人時就必提“陳日升”,而提及“陳日升”就不得不提到“泉州第一炮”這個稱號。  殊不知,老陳得此稱號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泉州第一炮”的由來
1994年6月24日下午近6時,時任泉州市文化局副局長的老陳臨時得到上級的通知,有一位中央領導來泉州視察,市委要求他要準備一場能夠反映出泉州深厚、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澱的演出節目,並在晚上7點40分向中央領導匯報演出。  在得到通知之前的幾天,老陳就接到通知說有一位中央領導要來泉州視察,沒料到來的這位領導正是當時的總書記江澤民。“剛接到通知時,我就有種預感,這場演出對泉州的宣傳將會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由於這場演出是臨時決定的,時間太緊了。”老陳回憶說,“雖然演員是集齊了,但由誰來解說呢?”老陳感到特別為難,“與其他演出不一樣,這次是給國家最高領導人匯報演出,沒有稿子,還是自己上去,即席介紹,可能會更流暢達意。”  “因為平時喜歡調侃,加上我從事文化工作好幾十年了,對南音與木偶等都很熟悉,所以領導就指定由我來解說那場演出。”  “演出之前,江總書記提議要聽一首《愛拼才會贏》。”老陳對那場景歷歷在目,“由於這是一首閩南語歌曲,江總書記看不懂其中的一些歌詞,我就座在他旁邊用生動有趣的語言一一解釋給他聽。”此外,當時安排的節目有南音古譜、《梅花操》、清唱《望明月》等“老三篇”,還有木偶戲《馴猴》。在一場只有40分鐘的匯報演出中,老陳運用他對泉州歷史文化的理解與淵博的知識,配合著悠揚的南曲與精彩的馴猴戲,將悠久、深厚的泉州文化進行生動形象的解說,給在場的江總書記與幾位省市主要領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回憶起當時的情形,老陳不禁露出了一臉的自豪,“江總書記對泉州的南音、木偶等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連連稱讚,還當場試吹了洞簫。”  老陳在江總書記面前成功地介紹了泉州文化得到了好評,有同事就開始趣稱他是“泉州第一炮”。  1996年10月份,在泉州市赴德國代表團回訪德國一座友好城市的途中,由於之前有充分的準備,老陳理解德國的“炮”再次讓眾人折服。因此,回國後有人提議讓當時的訪德代表團幾位主要領導每人提一字以作留念。“泉州第一炮”正式出爐。
南音進入中國小課堂
然而,面對悠久的泉州歷史文化,陳日升老師除了擅“炮”之外,他更注重於對歷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幾十年來都在從事著文化工作,在他看來,對於以南音為代表的泉州特有的歷史文化傳統,保護與宣傳同樣重要。  “有一件事情讓我感觸很深。”老陳向記者講述了這樣一件事:  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兩岸關係開始解凍,互有學者往來交流學術。1989年的時候,台灣多所高校的27名教授在著名學者曾永義的帶領下,組團前來泉州考察古典戲劇的考察。  當時老陳安排考察團到現在的東觀西台那裡的一座狀元府里,聽南音樂團演唱南音。或許是由於泉州特有的古建築的回音功能,當時演唱的南音格外的美妙,不但讓前來考察的教授們聽得如痴如醉,而且吸引了周圍的很多南音愛好者。  正當老陳為此感到滿意的時候,他卻發現,在這些客人中,有一位年輕的女士不是與其他教授一樣沉浸在美妙的南音中,而是在周圍走來走去,似乎在找些什麼。老陳上前一問後才得知,那位女士是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畢業的老師。她直言,自己是學西洋樂器的,對南音並不是很熟悉,只是想在這裡感受一下現場的氣氛。但她發現,在這些被吸引來的南音愛好者中絕大多數是白髮的老者,這就意味著喜愛南音的年輕人不多。  “其實,當時我們早已發現這個問題了,這是一個涉及到南音等泉州優秀歷史文化的傳承問題。”老陳說,當時流行的港台音樂衝擊著大陸的每一個角落,在泉州,唱南音的只剩下一些上了年紀的人。“這些鐵桿南音迷一天天地少了,南音正面臨著一場傳承危機。”  當那位女教授問他準備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時,老陳說出了他的打算———以比賽推動教學的形式,讓南音進入市區各中國小校的課堂,每年約需2萬元左右的獎金來運作。“沒想到我的想法得到了她的贊同,而且她同意每年捐資10萬元台幣。”老陳告訴記者,那位女士接連三年為此項活動寄來了30萬元台幣,直到1991年,他才寫信告訴她不用再寄錢了,因為許多學校都已認識到南音傳承的重要性,都將南音比賽納入到日常的課程安排。  那位台灣女士的支持讓良好的想法得以實現。據記者了解,目前泉州市已舉辦了15屆的中小學生南音比賽,全市共有120多所中國小、十幾萬人次學習過南音,此舉受到了國家教委與文化部的充分肯定。  “如果要說這么多年來我做的哪件事最有意義,那就是讓南音進入中國小課堂了,而且這件事可以說是由兩岸的中國人共同來完成的。”老陳不禁有些感慨。
退休生活
繼續宣傳泉州文化  作為“泉州第一炮”,陳日升老師稱,他現在雖然已經退休,但是他將一如既往地“吹”泉州文化,把泉州文化“吹”響。“真正的文化是不能關在自己家裡自稱老大,而是要向外宣傳,走出去。”老陳這樣說,也這樣做到,去年,他參與七集電視劇《走遍中國·走近泉州》拍攝工作,在中央電視台國際頻道向全世界宣傳泉州,讓世界進一步了解泉州。  長期從事泉州文化工作的他一直有一個夢想,就是有一天能把南音大會唱拿到北京去唱。“南音是泉州文化的重要部分,也隨著泉州僑親散布到世界各地,不只是泉州、台灣,還有日本、新加坡等六七個國家和地區設有南音唱團。南音的唱詞一定要用標準的泉州音。”南音有很強的凝聚力,在他看來,南音是和平統一祖國的一種有力手段。  退休後,陳日升為了繼續他一直熱愛的泉州文化工作,他還出任“泉州保護民族民間文化工作研究會”的會長。老陳說,很多人都知道民族民間文化的重要性,也大聲喊著要保護民間文化,又一直埋怨說沒有人來保護,其實“坐而論道不如勤於動手”。  作為自發的社會民眾組織,研究會依然堅持從基礎做起、從小事做起,要把有限的力量用到點子上,“找到穴位,紮實做起”。據老陳介紹,該協會正著手籌備一項全市性的民間音樂邀請賽。“泉州南音也是民間音樂的一種,但是南音已經發展起來了,我們現在要保護那些還沒有保護起來的民間音樂,否則再過一階段,就有可能消失了。”老陳考慮得很長遠。除了民間音樂,民間兒童遊戲也是老陳及其協會的下一步保護工作重點。  當記者問及他對“炮”的理解時,老陳深有感觸,“在介紹泉州文化的時候要對自己的民族文化抱有強烈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這是文化宣傳,是必需的文化品格,自然會讓人感覺到泉州文化的厚重和崇高。”□蘇智峰林艷騰文/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