泇河三公

在開泇過程中,舒應龍一馬當先,劉東星前赴後繼,李化龍圓滿收官,被後人稱為“泇河三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泇河三公
  • ”品質:淡、清、慎、勤
  • 人物:舒應龍、劉東星和李化龍
  • 舒應龍: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進士
簡介,人物,

簡介

閘官署院內的“泇河三公”塑像,從左至右依次為舒應龍、劉東星和李化龍。“淡如菊荷何妨瘦,清到梅花不畏寒”和匾額“清慎勤”,道出了閘官必須具備的“淡、清、慎、勤”品質。

人物

舒應龍是廣西全州人。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進士。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汶河決口,沖毀徐州一帶的運河堤壩200多里。當時總理河道的舒應龍上奏朝廷,懇請在韓莊以東開挖一條支渠,宣洩微山湖及魚台的積水。準奏後,於次年動工,用五個月的時間開挖了40華里的韓莊中心溝,成為泇運河的上游。
劉東星是山西沁水人,明朝隆慶二年進士。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劉東星主張繼續開挖韓莊中心溝,使其能夠行船,得到朝廷準許。因為當年河水太大沒能施工。第二年,劉東星排除種種困難,動工開挖泇河。工程完成十分之三,劉東星積勞成疾,以身殉職。
李化龍是河南長垣人,萬曆二年(1574年)進士。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六月,黃河決堤,橫衝運河河道。李化龍上疏力陳開鑿泇運河,獲得批准。次年八月,泇河開通,八千艘受阻的漕船,不到兩個月時間,全部通過。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二月,李化龍因母親逝世回家守孝,臨行之前,安排其他官員疏浚河道三十里,建船閘三座,保證了泇運河暢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