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雷鋒的足跡》面向廣大青少年讀者,以作者實地走訪雷鋒生前足跡為線索,娓娓講述一個純真、樸實、善良、智慧、勇敢的雷鋒,讓讀者感受雷鋒成長過程中一個個生動的瞬間,真實記錄五十年來人們沿著雷鋒足跡傳承雷鋒精神的堅定步履,客觀呈現雷鋒精神在中國乃至世界的傳播傳承和廣泛影響力。
基本介紹
- 書名:沿著雷鋒的足跡
- 出版社:湘潭大學出版社
- 頁數:312頁
- 開本:32
- 定價:25.00
- 作者:紀紅建
- 出版日期:2013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811284898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沿著雷鋒的足跡》由湘潭大學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紀紅建,湖南望城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理事。已出版《啞巴紅軍》《中國御林軍》《中國都城保衛戰》《明朝抗倭二百年》《國家血管》《決戰中亞》等著作十餘部,曾獲解放軍文藝獎、“中國作家”鄂爾多斯文學獎、中國人口文化獎、“希望杯”中國文學創作新人獎等。
圖書目錄
序曲 雷鋒!雷鋒!!
上篇 故鄉情深
十婆橋的德,真人橋的真
溫暖笑臉
逆境中成長
有一種力量源於頑強
愛心如火
搶眼的小男生
治溈模範
熾熱團山湖
作家夢
有一種情無須澄清
改名看志向
中篇他鄉歷練
先進工人
艱苦點怕什麼
韌勁如松
兩次挨批評
結緣撫順
認錯是美德
節約是本色
讓守紀成為一種習慣
溫暖如春
知心哥哥
人民的代表
哭祭英靈
普通青年
下篇 大地回聲
偉人與士兵
家鄉的報告
建設雷鋒紀念館
總書記的承諾
離開雷鋒的日子
恆溫的熱流
從未離開
薪火相傳
永遠在身邊
雷鋒之城
國際化
人心向善
後記
上篇 故鄉情深
十婆橋的德,真人橋的真
溫暖笑臉
逆境中成長
有一種力量源於頑強
愛心如火
搶眼的小男生
治溈模範
熾熱團山湖
作家夢
有一種情無須澄清
改名看志向
中篇他鄉歷練
先進工人
艱苦點怕什麼
韌勁如松
兩次挨批評
結緣撫順
認錯是美德
節約是本色
讓守紀成為一種習慣
溫暖如春
知心哥哥
人民的代表
哭祭英靈
普通青年
下篇 大地回聲
偉人與士兵
家鄉的報告
建設雷鋒紀念館
總書記的承諾
離開雷鋒的日子
恆溫的熱流
從未離開
薪火相傳
永遠在身邊
雷鋒之城
國際化
人心向善
後記
後記
本書的寫作得到了湖南雷鋒紀念館、撫順雷鋒紀念館、鞍鋼雷鋒紀念館、弓長嶺雷鋒紀念館等單位的大力支持,他們熱情地提供了大量關於雷鋒的珍貴照片和文字資料。在此,謹對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和誠摯的敬意!
本書參考了國內外許多專家學者編著的關於雷鋒的各類書籍、論文,也借鑑了一些媒體關於雷鋒和雷鋒事跡的報導,文中未一一標明出處,尚祈見諒!由於條件所限,無法一一查明書中所選照片的攝影者,因而也就無法署名,尚祈見諒!在此,謹對他們為宣傳和弘揚雷鋒精神作出的巨大貢獻表示衷心的感謝和誠摯的敬意!
另外,本書的出版還要感謝湘潭大學出版社社長章育良教授的大力支持!
紀紅建
2013年2月15日
本書參考了國內外許多專家學者編著的關於雷鋒的各類書籍、論文,也借鑑了一些媒體關於雷鋒和雷鋒事跡的報導,文中未一一標明出處,尚祈見諒!由於條件所限,無法一一查明書中所選照片的攝影者,因而也就無法署名,尚祈見諒!在此,謹對他們為宣傳和弘揚雷鋒精神作出的巨大貢獻表示衷心的感謝和誠摯的敬意!
另外,本書的出版還要感謝湘潭大學出版社社長章育良教授的大力支持!
紀紅建
2013年2月15日
序言
雷鋒!雷鋒!!
近些年,許多人有這樣的感受:這個社會到底怎么啦?還要不要學雷鋒?“雷鋒”哪兒去了?
看吧!
重慶一名初二學生因為責任心與愛心使然,扶起一名摔倒的老太太,但老人及其子女稱該學生是肇事者,提起訴訟並要求學生父母賠償,讓少年飽嘗苦果;山東一名女子好心扶起倒地老人反成被告,讓她痛苦萬分;天津一名司機駕車時見到一位老太太橫穿馬路被護欄絆倒,便下車上前救助,卻被當作肇事者起訴……
比起他們,江蘇南通汽運集團飛鶴快客公司的駕駛員殷紅彬倒算幸運。殷紅彬看到一位老人倒地受傷,停車後將老人扶起,雖然他同樣被人誤認為是肇事者,並被帶到交警隊接受處理,但車內的監控錄像,將他整個救人過程記錄下來,還了他的清白,老人的兒子後來還送來了錦旗致謝。但是,話說回來,如果殷紅彬師傅的車沒裝監控器,或者是監控器壞了,他還能逃脫成為被告的命運嗎?這不得不讓我們心生悲涼,還殷師傅清白的,不是人性良知,竟然是沒有血液流通的冰冷的監控器。
佛山接連被兩輛車碾過的兩歲女童小悅悅事件,更是引發了人們對道德的巨大反思。小悅悅離世後,全國網民紛紛在微博、論壇為小悅悅祈福、寄託哀思。而小悅悅事件所引發的關於道德、法律、人性等的討論、反思,也隨著小悅悅的離世達到了一個高潮。就連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的汪洋也在中共廣東省委常委會議上呼籲: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用良知的尖刀來深刻解剖自身存在的醜陋,忍住刮骨療傷的疼痛來喚起社會的警醒與行動。
因為在自己向別人伸出援手後卻被反誣是肇事者,不但名聲受辱,甚至還要惹上官司、付出巨額賠償,於是,社會上又颳起了這么一陣風,遇到他人需要幫助時大家都不願伸出援助之手,或者不敢“輕易”幫助。如一位八十八歲的大爺摔倒後無人敢扶最後窒息死亡,這樣的事情各地都不鮮見。
讓人驚奇的是,就連被幫助者都對別人的幫助持懷疑態度。2012年6月_3日下午,紹興市區兒童公園門口的馬路上,七十六歲的王大爺連人帶電動車摔倒。一位魯姓先生將王大爺扶起,王大爺腿部擦傷,雙方為是否撞到人爭執不下。交警聞訊趕到現場了解情況並勘察現場,並未發現雙方的車子有明顯刮擦痕跡,交警將雙方的車子暫扣,要雙方到事故處理中心接受處理。魯先生非常惱火,他對王大爺說:“我好心好意來扶你,你卻訛上了我!”王大爺說:“你沒撞到我,怎么可能來扶我?”
“雷鋒不好當”、“扶不起的老人”成為民眾廣泛關心的話題。三聚氰胺奶粉、化學火鍋、蘇丹紅……媒體接二連三爆出食品安全事件,這讓百姓憂心,甚至感到“沒什麼可吃了,吃什麼都不安全”。這些問題涉及人性中最基本的善與惡,觸碰著人們對於“助人為樂”的情感底線,拷問著社會誠信和道德。
如此看來,我們這個社會倡導的道德文明、學雷鋒,是不是越來越蒼白與形式化?我甚至捫心自問起來,這到底只是個別現象,還真是整個社會的道德滑坡呢?卡萊爾說,一代人最糟糕的徵兆莫過於對精神之火光的普遍無視。當前,社會上這些信仰物化、誠信缺失、道德失范、精神滑坡現象,既刺痛了人們的神經,更促進了社會的警醒:忘記雷鋒精神,必然迷失我們自己;丟掉雷鋒精神,必定戕害整個民族。
即便這是活生生的社會現實,但在我的思維最深處,總有個聲音在不斷地提醒我自己:這不是社會的主流,不是那種能夠體現人民大眾的人性良知的本質。或許是因為資訊時代的便捷,這個社會的一些缺失總能輕而易舉地被放大,使人產生錯覺。但無論如何,讓雷鋒精神融人這一代人的精神血脈和道德肌體,是廣大人民的呼聲,是整個社會的呼喚。
人們在呼喚——雷鋒!雷鋒!!
這個社會需要雷鋒!
這個社會離不開雷鋒!
雷鋒——這位共和國歷史上被億萬人民銘記的普通士兵、一代中國人的偶像,沒有舉過炸藥包,也沒有捨身堵槍眼,他只是一個平平常常的人,做了平平常常的事。然而,當我們深入了解他後會發現,在他身上有很多與我們的時代相通的東西,甚至超越了時空的界限。如陽光心態、團隊精神、感恩的心,等等,被這個半個世紀以前的“時髦青年”自發地實踐著。了解他、思考他,會讓青少年在學習和成長中受益,會讓成年人在人生和事業上受益良多。
雷鋒十歲上學,十六歲參加工作。二十二歲的時候,因為一場意外,年輕的生命戛然而止。六年的社會生涯,從打水掃地開始,從農村的記工員到鄉政府的通訊員再到縣委機關的公務員,從農場的拖拉機手到鞍鋼的推土機手再到部隊的汽車兵,雷鋒一步步地向前進。伴隨他的每一步,榮譽接踵而至。不管走到哪裡,雷鋒都能夠很快地脫穎而出,成為骨幹、模範、典型、重點培養對象。 。
他到底做了什麼,又是怎樣做的?其實並不複雜,在短短的二十二年生命歷程中,他時時有目標,處處有追求,始終堅定地朝著既定的方向不懈地努力,從點滴做起,從小事做起,把理想和行動結合起來,把未來轉變為現在,這就使他成了一個高尚的人,一個永生的人。
雷鋒相貌清秀,娃娃臉,總是面帶微笑,衣著整潔,還很時髦。他戴紅領巾、主動回鄉當農民、當政府公務員、拍照片、發表文章、成為煉鋼工人、穿皮夾克戴手錶、參加解放軍、學習《毛澤東選集》……這些都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時尚生活。雷鋒確實是個很討人喜歡的小伙子,他性格活潑開朗,能說會寫,還有文藝表演的天賦;他與領導、同事相處融洽,受了委屈懂得克制和容忍;他有年輕人的激情和理想,又能認認真真、高高興興地做好打水、掃地這樣的瑣事;他愛學習、愛思考,連毛澤東看了他的日記之後,都說:“此人懂得一點哲學!”從雷鋒生平的點點滴滴中,我們可以領悟到某種共通的人生智慧和成功真諦。
過去,我們總是把偶像高高地舉起,讓人們頂禮膜拜,卻又在內心裡感到陌生和疏遠,甚至無法企及。隨著時間的流逝,偶像最終蛻化為蒼白、冰冷的塑像和空洞、抽象的符號,失去了啟發思考、溫暖人心的力量。現在,我們需要把雷鋒輕輕地放下,面對面地靠近他、觀察他,用一顆同情、理解和探索的心,去感受這個前途一片光明、卻遺憾地早逝的年輕人。他的生命雖然短暫,卻活得很快樂、很精彩。雖然相隔半個世紀,我們仍然需要用他的光亮來照亮自己的前程。
我決定從雷鋒的家鄉湖南望城出發,沿著他當年的足跡,去感受雷鋒精神的魅力。我將通過自己耳聞目睹,以一種探尋的眼光,剖析、審視五十年來“雷鋒”在中國歷史變革和文化變革中的生存狀態,努力展示出中國五十年來高擎雷鋒精神火炬的歷久彌新的圖景。
我希望,通過我的探尋與講述,能向讀者詮釋為何望城、鞍山、遼陽、營口、撫順等地會孕育出雷鋒這樣一個中華民族苦苦尋找了千年的道德化身,為何苦難中長大的雷鋒的笑臉總是那樣燦爛……
近些年,許多人有這樣的感受:這個社會到底怎么啦?還要不要學雷鋒?“雷鋒”哪兒去了?
看吧!
重慶一名初二學生因為責任心與愛心使然,扶起一名摔倒的老太太,但老人及其子女稱該學生是肇事者,提起訴訟並要求學生父母賠償,讓少年飽嘗苦果;山東一名女子好心扶起倒地老人反成被告,讓她痛苦萬分;天津一名司機駕車時見到一位老太太橫穿馬路被護欄絆倒,便下車上前救助,卻被當作肇事者起訴……
比起他們,江蘇南通汽運集團飛鶴快客公司的駕駛員殷紅彬倒算幸運。殷紅彬看到一位老人倒地受傷,停車後將老人扶起,雖然他同樣被人誤認為是肇事者,並被帶到交警隊接受處理,但車內的監控錄像,將他整個救人過程記錄下來,還了他的清白,老人的兒子後來還送來了錦旗致謝。但是,話說回來,如果殷紅彬師傅的車沒裝監控器,或者是監控器壞了,他還能逃脫成為被告的命運嗎?這不得不讓我們心生悲涼,還殷師傅清白的,不是人性良知,竟然是沒有血液流通的冰冷的監控器。
佛山接連被兩輛車碾過的兩歲女童小悅悅事件,更是引發了人們對道德的巨大反思。小悅悅離世後,全國網民紛紛在微博、論壇為小悅悅祈福、寄託哀思。而小悅悅事件所引發的關於道德、法律、人性等的討論、反思,也隨著小悅悅的離世達到了一個高潮。就連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的汪洋也在中共廣東省委常委會議上呼籲: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用良知的尖刀來深刻解剖自身存在的醜陋,忍住刮骨療傷的疼痛來喚起社會的警醒與行動。
因為在自己向別人伸出援手後卻被反誣是肇事者,不但名聲受辱,甚至還要惹上官司、付出巨額賠償,於是,社會上又颳起了這么一陣風,遇到他人需要幫助時大家都不願伸出援助之手,或者不敢“輕易”幫助。如一位八十八歲的大爺摔倒後無人敢扶最後窒息死亡,這樣的事情各地都不鮮見。
讓人驚奇的是,就連被幫助者都對別人的幫助持懷疑態度。2012年6月_3日下午,紹興市區兒童公園門口的馬路上,七十六歲的王大爺連人帶電動車摔倒。一位魯姓先生將王大爺扶起,王大爺腿部擦傷,雙方為是否撞到人爭執不下。交警聞訊趕到現場了解情況並勘察現場,並未發現雙方的車子有明顯刮擦痕跡,交警將雙方的車子暫扣,要雙方到事故處理中心接受處理。魯先生非常惱火,他對王大爺說:“我好心好意來扶你,你卻訛上了我!”王大爺說:“你沒撞到我,怎么可能來扶我?”
“雷鋒不好當”、“扶不起的老人”成為民眾廣泛關心的話題。三聚氰胺奶粉、化學火鍋、蘇丹紅……媒體接二連三爆出食品安全事件,這讓百姓憂心,甚至感到“沒什麼可吃了,吃什麼都不安全”。這些問題涉及人性中最基本的善與惡,觸碰著人們對於“助人為樂”的情感底線,拷問著社會誠信和道德。
如此看來,我們這個社會倡導的道德文明、學雷鋒,是不是越來越蒼白與形式化?我甚至捫心自問起來,這到底只是個別現象,還真是整個社會的道德滑坡呢?卡萊爾說,一代人最糟糕的徵兆莫過於對精神之火光的普遍無視。當前,社會上這些信仰物化、誠信缺失、道德失范、精神滑坡現象,既刺痛了人們的神經,更促進了社會的警醒:忘記雷鋒精神,必然迷失我們自己;丟掉雷鋒精神,必定戕害整個民族。
即便這是活生生的社會現實,但在我的思維最深處,總有個聲音在不斷地提醒我自己:這不是社會的主流,不是那種能夠體現人民大眾的人性良知的本質。或許是因為資訊時代的便捷,這個社會的一些缺失總能輕而易舉地被放大,使人產生錯覺。但無論如何,讓雷鋒精神融人這一代人的精神血脈和道德肌體,是廣大人民的呼聲,是整個社會的呼喚。
人們在呼喚——雷鋒!雷鋒!!
這個社會需要雷鋒!
這個社會離不開雷鋒!
雷鋒——這位共和國歷史上被億萬人民銘記的普通士兵、一代中國人的偶像,沒有舉過炸藥包,也沒有捨身堵槍眼,他只是一個平平常常的人,做了平平常常的事。然而,當我們深入了解他後會發現,在他身上有很多與我們的時代相通的東西,甚至超越了時空的界限。如陽光心態、團隊精神、感恩的心,等等,被這個半個世紀以前的“時髦青年”自發地實踐著。了解他、思考他,會讓青少年在學習和成長中受益,會讓成年人在人生和事業上受益良多。
雷鋒十歲上學,十六歲參加工作。二十二歲的時候,因為一場意外,年輕的生命戛然而止。六年的社會生涯,從打水掃地開始,從農村的記工員到鄉政府的通訊員再到縣委機關的公務員,從農場的拖拉機手到鞍鋼的推土機手再到部隊的汽車兵,雷鋒一步步地向前進。伴隨他的每一步,榮譽接踵而至。不管走到哪裡,雷鋒都能夠很快地脫穎而出,成為骨幹、模範、典型、重點培養對象。 。
他到底做了什麼,又是怎樣做的?其實並不複雜,在短短的二十二年生命歷程中,他時時有目標,處處有追求,始終堅定地朝著既定的方向不懈地努力,從點滴做起,從小事做起,把理想和行動結合起來,把未來轉變為現在,這就使他成了一個高尚的人,一個永生的人。
雷鋒相貌清秀,娃娃臉,總是面帶微笑,衣著整潔,還很時髦。他戴紅領巾、主動回鄉當農民、當政府公務員、拍照片、發表文章、成為煉鋼工人、穿皮夾克戴手錶、參加解放軍、學習《毛澤東選集》……這些都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時尚生活。雷鋒確實是個很討人喜歡的小伙子,他性格活潑開朗,能說會寫,還有文藝表演的天賦;他與領導、同事相處融洽,受了委屈懂得克制和容忍;他有年輕人的激情和理想,又能認認真真、高高興興地做好打水、掃地這樣的瑣事;他愛學習、愛思考,連毛澤東看了他的日記之後,都說:“此人懂得一點哲學!”從雷鋒生平的點點滴滴中,我們可以領悟到某種共通的人生智慧和成功真諦。
過去,我們總是把偶像高高地舉起,讓人們頂禮膜拜,卻又在內心裡感到陌生和疏遠,甚至無法企及。隨著時間的流逝,偶像最終蛻化為蒼白、冰冷的塑像和空洞、抽象的符號,失去了啟發思考、溫暖人心的力量。現在,我們需要把雷鋒輕輕地放下,面對面地靠近他、觀察他,用一顆同情、理解和探索的心,去感受這個前途一片光明、卻遺憾地早逝的年輕人。他的生命雖然短暫,卻活得很快樂、很精彩。雖然相隔半個世紀,我們仍然需要用他的光亮來照亮自己的前程。
我決定從雷鋒的家鄉湖南望城出發,沿著他當年的足跡,去感受雷鋒精神的魅力。我將通過自己耳聞目睹,以一種探尋的眼光,剖析、審視五十年來“雷鋒”在中國歷史變革和文化變革中的生存狀態,努力展示出中國五十年來高擎雷鋒精神火炬的歷久彌新的圖景。
我希望,通過我的探尋與講述,能向讀者詮釋為何望城、鞍山、遼陽、營口、撫順等地會孕育出雷鋒這樣一個中華民族苦苦尋找了千年的道德化身,為何苦難中長大的雷鋒的笑臉總是那樣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