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城與敵台

沿河城與敵台,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門頭溝區西北部。原名“三岔村”,明萬曆六年(1578)由副都御史張鹵倡建。因城北臨永定河,故名沿河城。城東西長約500米,南北寬約250米,城牆周長1 182.3米,東、西、北三面為直線,南牆為弧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沿河城與敵台
  • 級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 原名:三岔村
  • 地點:門頭溝區西北部
發展歷史
城牆以條石和巨形鵝卵石砌築。東西兩側牆上各闢有磚石砌築的城門,名萬安門和永勝門。永勝門保存完好,萬安門已於20世紀50年代拆除。南北兩側城牆上辟有券形水門。北城牆長462米,兩端築有角台,上建馬王廟、真武廟、火神廟。城內東、西門之間為衙道,街北側為林家胡同、李家胡同、王家胡同和都察院。西門外的關帝廟有把總的衙署,東城有守備衙署。另有營房、夏轅、小校場、大校場、演武廳、火藥樓等建築,附近設有過營崗、大板倉及還望警台。沿河城屬明代內長城三關之一的紫荊關所轄,設都司把守。景泰二年(1451)由衛所調守備把守,嘉靖三十二年(1553)建守備公署。轄17處險要隘口20道關城、15座敵台。此外還有5座附牆台、9座烽火台。1990年被公布為劃定保護範圍及建設控制地帶。城牆和敵台均為保護建築,未劃保護範圍。1991年北京市文物局對沿河城進行保護性修建。2002年市政府投資350萬元修復門頭溝沿河城長城。存有城門1座,城西存敵台2座。沿河城至洪水口一帶存萬曆初年構築的敵台16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