沼澤田鼠

沼澤田鼠

沼澤田鼠(學名:Microtus fortis ),是倉鼠科田鼠屬的動物。

沼澤田鼠是田鼠屬中體型較大者,體態肥胖,四肢較短,尾長大於體長的1/3,幾接近體長的1/2。

沼澤田鼠為穴居動物,營白晝生活,以植物綠色部分為食,分布於中國、俄羅斯、蒙古、朝鮮。

沼澤田鼠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概述圖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沼澤田鼠
  • 拉丁學名:Microtus fortis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哺乳綱
  • 齧齒目
  • 倉鼠科
  • 田鼠屬
  • :沼澤田鼠
  • 分布區域:中國、俄羅斯、蒙古、朝鮮
  • 命名者及年代:Büchner, 1889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等級,危害特點,防治措施,

形態特徵

沼澤田鼠體較大而粗壯,尾較長,接近於體長之半,被有密毛。四肢較短,足背著生密毛,足墊5枚。耳較短圓,稍露於毛被之外。
沼澤田鼠通體棕褐色,頭部、體背部毛色棕褐,毛基部暗灰色,毛尖棕褐色。體側毛色稍淺,棕色較濃。腹部毛基暗灰,毛尖污白,體側與腹部界線分明。尾兩色,背面幾乎與體背部同色,腹面污白,略帶淡棕,會陰部白色。四足背面毛被暗棕褐色,毛基暗灰,毛尖褐色,毛色比體背部稍淡,爪污白色。
沼澤田鼠頭骨在田鼠中相對較為細長,稜角也不甚明顯,顴弓較細弱也比較狹窄,頭骨背面光滑,無明顯縱脊,從側面觀頭骨背面比較隆起,鼻骨前端較低。
沼澤田鼠門齒表面無縱溝,第1上臼齒較大,前齒葉之後有4個封閉的三角形,內外側各2個;第2上臼齒有3個封閉的三角形,外側2個,內側1個;第3上臼齒有4個,外側的2個較小,但仍清晰,後齒葉的末端向內彎,故外側有3個突出角,內側有4個突出角。第1下臼齒的前齒葉不規則,其後有5個封閉的三角形,外側2個,內側3個;第2下臼齒無前齒葉,僅有後齒葉,其前具4個封閉的三角形;第3下臼齒亦無前齒葉,後齒葉之前有2個前後排列的封閉三角形。

棲息環境

沼澤田鼠多棲於森林草甸地帶,山區以低洼地區濕度大、地下水位高的地方,在坡地和林緣地帶亦有分布,特別是在荒地草灌和草甸生境數量最多。

生活習性

沼澤田鼠挖穴居住,喜歡在台草墩子旁築洞,以利隱蔽。洞道長2-3m,距地面5-10cm,洞道構造簡單,無分枝。洞外來往行徑縱橫交錯,營白晝生活。主要以植物綠色部分為食,亦食部分穀物,還啃食幼樹的樹皮及植物種子。

分布範圍

沼澤田鼠中國以內分布於東北地區、內蒙古、山西、河北、陝西、新疆、青海、甘肅、寧夏;中國以外分布於俄羅斯西伯利亞南部、蒙古、朝鮮。

繁殖方式

沼澤田鼠春夏季繁殖,每胎產5-11仔。

亞種分化

沼澤田鼠9亞種
拉丁學名中文名命名者及年代
Microtus fortis calamorum
沼澤田鼠華東亞種
Thomas, 1902
Microtus fortis dolichocephalus
沼澤田鼠滿洲亞種
Mori, 1930
Microtus fortis fortis
沼澤田鼠指名亞種
Büchner, 1889
Microtus fortis fujianensis
沼澤田鼠福建亞種
Hong, 1981
Microtus fortis michnoi
沼澤田鼠蒙古亞種
Loukashkin,1938
Microtus fortis pelliceus
沼澤田鼠東北亞種
Thomas, 1911
Microtus fortis saxatilis
沼澤田鼠俄羅斯亞種
Pallas, 1779
Microtus fortis superus
沼澤田鼠長江亞種
Thomas, 1911
Microtus fortis uliginosus
沼澤田鼠韓國亞種
Jones & Johnson, 1955
(內容來源:)

種群現狀

種群分布不零散。暫無具體的種群數量信息,發展趨勢也未知。

保護等級

沼澤田鼠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危害特點

沼澤田鼠冬季啃食樹的幼苗,對插枝造林造成嚴重的危害。在水田區亦危害農作物。

防治措施

(1)及時準確預測預報,冬季降雪較大年份重點調查觀測。
(2)加強林分撫育管理,改善衛生條件,可抑制鼠害發生。
(3)若發生面積小,可採取人工挖洞、水灌的方法及用鼠鋏、鼠籠等滅鼠工具捕殺。
(4)用殺鼠劑的低濃度毒餌誘殺。撒放前做好安全宣傳,避免牲畜家禽誤食。
(5)採用從棉子中提取的棉酚和粗製天花粉的混合藥物做毒餌,屬植物性不育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