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世余聞》為明人陳洪謨編著的明代史料筆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治世余聞》
- 作者::陳洪謨
- 類別::筆記
- 語種::中文
- 裝幀::平裝
簡介,作者,選文,
簡介
《治世余聞》記載明孝宗弘治朝的見聞所記諸事多為作者親歷,可與正史相比照,有極高史料價值。
作者
陳宏謨(1476—1527),字宗禹,明武陵人。明代文學家。弘治九年進士,正德時,知漳州,有惠政。累擢雲南按察使,神采嚴重,不畏強御。嘉靖初,(公元一五二二年)巡撫江西,節財愛民。任內不畏強權,節財愛民,頗有政聲,遷兵部侍郎,致仕歸。居高吾山下,築亭名靜芳,自號高吾子。洪謨之詩,音節諧暢,有《靜芳亭摘稿》八卷,與《治世余聞》《繼世紀聞》並行於世。
選文
丁未歲,鳳陽、亳州並淮安等處,皆報黃河清一月。及秋,今上即位。先是,庚寅春甘露降於郊壇松,時憲廟親郊,御齋宮,取以賜百官。翰林院進《甘露頌》,然是瑞實兆今上之在娠。至秋孟朏,乃誕。自古聖帝明王之降生不偶,蓋必有禎祥兆於先,而非人所預知也。況今上實太平天子,天意固有在矣。 內監蟲蟻房,蓄養四方所貢各色鳥獸甚多。弘治改元,首議放省,以減浪費。所司白虎豹之屬,放即害物,欲殺恐非諒暗新政。左右以為疑,上曰:“但絕其食,令自斃可也。” 戊申歲,縣丞徐頊上疏,請理皇妣薨逝之由,以復不共戴天之仇。疏下內閣擬旨,大學士萬安、劉吉、尹直俱在,萬、劉皆不欲行,只言請上自處。內臣將本去,尹復謂曰:“非不準行,只請上示寬嚴輕重之意,庶好擬旨批示。”逾三日,詢知本在御前。尹語萬、劉曰:“此本不出,徐必再言,或有他人言,必來問所以不行,將何以對?今須請出擬行。”於是內臣將本來擬,尹擬“法司看了來說。”劉曰:“法司便要拿人,且著禮部。”尹曰:“禮部吉凶禮文煩擾不暇。”萬即依劉擬。禮部覆本,請拘萬家親戚內眷曾經出入宮闈者究問。萬家實與吉通好,懼甚,私謂尹曰:“我與萬家多不往來。”尹慰之曰:“此事只宜寬處,若興大獄,株蓮蔓引,豈先帝之意哉!”劉喜曰:“盛德之言也。”少頃,太監覃安等將禮部覆本來議擬旨。萬曰:“何如?”劉曰“先帝存日”云云。覃搖首不然,久之,目尹曰:“先生如何說?”尹徐應之雲“宮闈往事,朕承皇太后洎母后宣尉明白,恁說的都是外面浮議,難憑訪究,姑從輕處”云云。覃曰:“好!好!”初,成化中皇妣紀氏得幸,有娠。萬貴妃既覺,恚而苦楚之。憲廟乃密令託病,出之安樂堂,以痞報,而屬門官照管。既誕,密令內侍近臣,謹護視之。及悼恭薨後,內庭漸傳西宮有一皇子,一二近臣,嘗請賜名付玉牒,或訪其外家,略加表異,使外庭曉然知之,不然,他日何以信服於天下?而大學士彭時又嘗托太監黃賜達云:“漢高外婦之子,且明取入宮,今實金枝玉葉,何嫌而諱?”又有太監張敏,固厚結貴妃主宮太監段英,乘間說之。貴妃驚云:“何獨不令我知!”遂具服進賀,厚賜紀氏母子,擇吉日請入宮。時乙未年五月也。即於十九日下敕定名,徒紀氏處西內永壽宮,禮數視貴妃。中外臣僚,喜懼交並。後紀妃有病,黃賜、張敏將院使方寶、治中吳衡往治。萬妃請以黃袍賜之,俾得生見。次日病少間,自是不復令診視。至六月二十八日卒,是日天色皆赤。以時享致齋,七月朔始發喪,追封淑妃。 是歲,追尊皇妣紀為孝穆皇太后。哀冊有云:“睹漢家堯母之門,增宋室真皇之慟。”上常謂其語語左右。曰:“此尹直所撰。”上曰:“朕固知之矣。” 致仕南京兵部尚書王恕,陝西三原人。上在東宮時,已聞其名。至是,首降敕召之,改吏部,加太子太保。未幾,言官劾各處巡撫及藩臬官,內批黜革。恕以為不得其職,力求去,不許。既而南台薦入內閣,上曰:“朕用蹇義、王直故事,委恕吏部,若有謀議,亦無不聽。”三原為吏書,署於門曰:“宋人有言:受任於朝者以饋及門為恥,受任於外者以苞苴人都為羞。今動曰贄儀,而不羞於入,我寧不自恥哉!”一時帖然,無異議者。使非真誠積久而孚,亦自不敢書,書之適足以憎多口矣。 戊申,陝西守臣奏天門開,人馬百萬自下。而浙江處州府亦報景寧縣北屏風山有白馬成群,首尾相銜,從牛首山迤邐騰空而去。 都御史馬文升奏令南京科道點閘大小教場操軍。御史張昺、給事中周紘往點,亡伍者十之三。主帥成國公朱儀及太監陳祖生、蔣琮恐甚,因摭拾掩飾。朝廷命二人回話,乃直述所以,其事之醜益暴白矣。事下兵部,覆奏解之。有命補外,王太宰恕上章救之,不允。科道復力諍之,乃得調京首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