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白鏽病

油菜白鏽病

油菜白鏽病,是油菜在種植時期容易發生的真菌性病害。葉片染病在葉面上可見淺綠色小點,後漸變黃呈圓形病斑,葉背面病斑處長出白色漆狀皰狀物。危害的真菌白鏽菌,屬於卵菌門白鏽菌屬。該種病害可以通過噴灑農藥等方式防治。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油菜白鏽病
  • 分布區域:中國西南、江蘇、浙江、上海油菜區發生嚴重。
  • 病原中文名:白鏽菌
  • 病原拉丁學名:Albugo candida(Pers.)Kuntze
  • 病原分類地位:鞭毛菌亞門
  • 主要危害作物:油菜、蘿蔔、甘藍等十字花科蔬菜
  • 主要為害部位:葉、莖、角果
為害症狀,病原形態特徵,傳播途徑,發病條件,防治方法,

為害症狀

葉、莖、角果均可受害。葉片染病在葉面上可見淺綠色小點,後漸變黃呈圓形病斑,葉背面病斑處長出白色漆狀皰狀物。花梗染病頂部腫大彎曲,呈“龍頭”狀,花瓣肥厚變綠,不能結實。莖、枝、花梗、花器、角果等染病部位均可長出白色漆狀皰狀物,且多呈長條形或短條狀。系統侵染時產生龍頭拐症狀,不同於油菜霜霉病。但在油菜花梗上可見霜黴菌二次侵染,即在白鏽菌孢子囊堆里可見到霜黴菌,這是在競爭營養。

病原形態特徵

白鏽菌(Albugo candida(Pers.)Kuntze),屬卵菌門白鏽菌屬。該菌菌絲無分隔,蔓延於寄主細胞間隙。孢子囊梗短棍棒狀,其頂端著生鏈狀孢子囊。孢子囊卵圓形至球形,無色,萌發時產生5~18個具雙鞭毛的遊動孢子。病菌大小15~27×13~25(μm)。卵孢子褐色,近球形,外壁有瘤狀突起。孢子囊萌發最適溫10℃左右,最高25℃,侵入寄主最適溫度為18℃。

傳播途徑

病菌以卵孢子在病殘體中或混在種子中越夏,據試驗每克油菜種子中有卵孢子6~41個,多者高達1500個,把卵孢混入油菜種子中播種,發病率大幅度提高,且多引起系統侵染,產生龍頭拐症狀。越夏的卵孢子萌發產出孢子囊,釋放出遊動孢子侵染油菜引致初侵染。在被侵染的幼苗上形成孢子囊堆進行再侵染。冬季則以菌絲和孢子囊堆在病葉上越冬,翌年春季氣溫升高,孢子囊借氣流傳播,遇有水濕條件產生遊動孢子或直接萌發侵染油菜葉、花梗、花及角果進行再侵染,油菜成熟時又產生卵孢子在病部或混入種子中越夏。

發病條件

白鏽菌產生孢子囊適溫8~10℃,萌發適溫7~13℃,低於0℃或高於25℃一般不萌發,濕度要求95%~100%。潛育期約12天,一般19~22天。病斑顯症至散出孢子囊約5天。氣溫10℃時孢子囊需經7天破裂,18~20℃只需5天。生產上氣溫18~20℃,連續降雨2~3天孢子囊破裂達到高峰。雲南在4~6片真葉的10月中旬~11月下旬及抽薹至盛花期出現2個高峰期。上海2~4月降雨量大雨日多發病重。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白鏽病的油菜品種 如國慶25、東輻1號、小塔、加拿大1號、蓉油3號、江鹽1號、加拿大3號、花葉油萊、雲油31號、寧油1號、新油9號、亞油1號、茨油1號等。
(2)提倡與大小麥等禾本科作物進行2年輪作,可大大減少土壤中卵孢子數量,降低菌源。
(3)用種子重量1%的35%瑞毒霉或甲霜靈拌種。
(4)加強田間管理,做到適期播種,不宜過早。根據土壤肥沃程度和品種特性,確定合理密度。採用配方施肥技術,合理施用氮磷鉀肥提高抗病力。雨後及時排水,防止濕氣滯留和淹苗。
(5)重點防治旱地栽培的白菜型油菜,一般在3月上旬抽薹期,調查病情擴展情況,當病株率達20%以上時,開始噴灑40%霜疫靈可濕性粉劑150~2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2.2%普力克水劑600~800倍液、64%防毒礬M。可濕性粉劑500倍液、36%露剋星懸浮劑600~700倍液、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0%乙膦·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40%百菌清懸乳劑(順天星1號)600倍液,每667平米噴對好的藥液60~70L,隔7~10天1次,連續防治2~3次。在霜霉病、白斑病混發地區,可選用40%霜疫靈可濕性粉劑400倍液加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400倍液。在霜霉病、黑斑病混發地區,可選用90%三乙膦酸鋁可濕性粉劑400倍液加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90%三乙膦酸鋁可濕性粉劑400倍液加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兼防兩病效果優異。對上述殺菌劑產生抗藥性的地區可改用72%杜邦克露、72%克霜氰、72%霜脲錳鋅或72%霜霸可濕性粉劑600~700倍液。提倡施用69%安克·錳鋅可濕性粉劑900~1000倍液。
(6)甲霜靈系列殺菌劑對白鏽病有較好防治效果。此外還可選用65%甲霉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0%多霉靈可濕性粉劑800~900倍液,可兼治油菜白斑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