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氣回收行業

油氣回收是指對儲、運、銷環節裝卸汽油過程發生的油氣污染採取的治理和回收利用措施。油氣回收行業由提供油氣回收技術服務和產品製造的企業群組成。

油氣回收行業
(根據上海閘北區鄒松林文章《關於油氣回收行業發展緩慢的思考》整理)
油氣回收行業形成的基礎
油氣回收產品的大量需求是形成油氣回收行業的基礎
2008年我國石油消耗量超過 3 億噸,按照原油的汽油產出率為30%計算,汽油產量為9000萬噸。汽油從煉油廠到用戶的儲、運、銷中轉過程至少要裝卸 4 次,每次裝卸都會有飽和油氣排放,累計排放油氣約5億m³,因此造成的汽油損失數量高達60萬噸。更為嚴重的是,1m³濃度為10%~40%(體積分數)的油氣混入空氣中會形成20m³爆炸性氣體、會污染6700m³大氣環境。而5億m³油氣則會產生100億m³爆炸性氣體、污染33,500億m³大氣環境,對人類的生態環境、安全環境、健康環境造成嚴重隱患。而油氣回收裝置可將油氣轉變汽油液體,實現重新利用。每m³油氣最低可收回1升汽油(得油率1‰),5億m³油氣可回收汽油50萬噸汽油,價值人民幣30億元。因此,油氣回收是有經濟效益的環保項目。
目前,我國有煉油廠及儲油庫3000多個、加油站約10萬座,儲、運、銷作業環境需要大量的油氣回收處理裝置。隨著國民
經濟的發展,部分煉油廠、油庫正在進行提升規模的技術改造,一批新建大煉油項目也在加緊建設,都急需大量油氣回收處理裝置。巨大的需求為油氣回收行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機遇。然而,經過三十年漫長的發展,我國至今還沒有形成規模的油氣回收行業,也沒有較成熟的油氣回收產品市場或有名氣的油氣回收產品品牌。這種局面值得環保產業和油氣回收產品生產企業深思。本文謹根據油氣回收行業的現狀,探討了油氣回收行業中主要問題的成因。
油氣回收行業發展的現狀(待續)
油氣回收行業發展的現狀
1】,我國油氣回收產品研發的經歷
20世紀70年代,國內石油系統科研單位和企業開始研究油氣回收技術和產品。最初有中石化北京設計院在東方紅煉油廠建立的工業實驗裝置;中石化撫研院在撫順石油三廠開展油氣回收與減少損耗的研究。80年代初期,上海石油公司科技部與江蘇石油化工學院儲運系師生合作,以楊樹浦油庫日本善丸公司設備問題為案例研究油氣回收技術,開發了新吸收法油氣回收技術和專用吸收劑。還有中石化洛陽設計院與長嶺煉油廠合作建成了吸收法油氣回收處理裝置。1987年,桂林石油公司向桂林市科委申請立項組織石油、化工、製冷、機械等多個專業人員研製冷凝吸收式油氣回收裝置,經過小試、中試,1992年完成大型樣機並在桂林羊角山油庫成功運行,通過了科技鑑定和專利授權。90年代後期,上海藍泓科技公司開發的人工製冷油氣回收裝置在上海耀華加油站投用。上海維高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也進行了冷凝回收的樣機試驗。
80年代原商業部中國石油公司(現中石化銷售公司)從國外引進了採用冷凝法、吸收法、吸附法的油氣回收裝置各一套,分別設在天津、上海、太原的油庫使用。其中只有冷凝法裝置的使用效果較好,並於1998年9月調撥到鎮海煉油廠。1998年,廣東泰登公司引進了國外加油站一次、二次油氣回收產品。美國多福公司也在我國積極推銷加油站油氣回收的設施,並於2000年8月20日與中國環境科學院大氣研究所在上海金茂大廈舉行了油氣回收專題學術報告會。原環保總局、上海環科院、中石化、中石油、加油設備生產企業等單位代表出席了報告會。這是國內第一次由官方牽頭、範圍較廣的油氣回收宣傳活動。隨後,烏魯木齊石化廠採購了丹麥庫索深公司的吸附裝置(2001年6月),上海楊樹浦油庫(2002年8月)、閔行油庫(2004年3月-2007年10月)、北京黃村油庫(2003年7月)、燕山石化煉油廠(2003年10月)分別採購了美國喬丹公司的吸附裝置。美國HEALY、OPW公司也開始在我國推銷加油站的二次回收設施。德國某公司提供了兩套膜分離工藝的加油站油氣回收設備安裝在中石油上海加油站試用。但進口裝置價格高昂,安裝調試周期漫長(有的兩、三年甚至六、七年都不能正常運行),而且一些裝置投用後達不到供應商事前承諾的效果,造成國內的有關企業不得不接連派員出國進行考察等,這些情況促進了國內環保企業開發油氣回收技術和產品的積極性。
2003年,中石化撫順石油研究院製造了冷凝溫度3℃、-35℃、-73℃的三級冷凝試驗裝置,2006年將第三級改造為-120℃,全面、系統地開展了冷凝式油氣回收技術的研究,並取得了大量試驗數據。2004年,青島高科石油天然氣新技術研究所與青島德勝公司聯合開發出第一台國產化處理能力為300m³/h的冷凝式油氣回收處理裝置,2005年1月起在青島煉油廠試運行取得現場論證數據,當年8月通過專家委員會的鑑定,鑑定意見認為“該項目在環保領域填補了國內空白,達到同類研究的國際先進水平”。2005年5月,上海首佳製冷工程公司在浦東製造了冷凝溫度為-60℃的冷凝試驗裝置並進行了模擬試驗。2005年9月以來,青島德勝、北京中航乾琦、北京中能環康等企業生產的加油站冷凝式油氣回收處理裝置先後在西安、銀川、鄂爾多斯、青島、蘇州、哈爾濱、秦皇島等城市投入使用。2005年10月,青島安全工程研究院與SEI及北京石油分公司在北京沙河油庫完成的吸附法油氣回收處理裝置、江蘇工學院與九江石化及洛陽石化設計院完成的吸收法油氣回收處理裝置通過了中國石化科技部的鑑定。2006年以來,廣州黃埔油庫安裝了青島德勝公司生產的300m³/h冷凝式油氣回收處理裝置;大慶石化油庫安裝了哈爾濱天源公司生產的吸收式油氣回收裝置;中石油江陰油庫也安裝了油氣回收裝置。大連地區依託中科院膜科學研究所的技術力量成立了數家公司,開發膜技術油氣回收裝置(儘管有觀點認為膜對分離汽油氣混合氣的效果不如對單一組分氣體的富集處理),並在大連石化、哈爾濱石化做了膜工藝的油氣回收裝置。武漢楚冠、北京金凱威、長沙明天、浙江佳力等企業也都投入了人力、物力進行油氣回收產品的開發。
北京市科委、市教委、市委組織部分別在2005年9月、2006年1月和11月給北京市石油化工學院的三個不同專業系下達了《面向加油站的烴類VOC回收處理技術研究》、《面向加油站的油氣回收裝置的研究》、《油氣儲運回收中的技術研究》等科研課題,北京市自然基金會也在2006年以重點項目立項並給北京工業大學環能學院下達了《冷凝式油氣回收系統的能源利用與回收關鍵技術基礎研究》課題。
2007年以來,國內油氣回收行業迅猛發展。一方面,相應的國家法律法規、執行標準連續頒發,國家發改委、科技部、環保部等政府部門配套的管理方案、實施細則、技術導則陸續出台,對油氣回收行業發展的指導檔案、扶持政策也不斷完善;另一方面,奧運會的召開有力地推動了油氣污染的治理和油氣的回收利用。京、津、冀地區部分油庫、加油站安裝了油氣回收處理裝置,全國的油氣回收行動邁出了大步伐。
然而,油氣回收行業雖然歷經了三十年的歷程,但油氣回收的科研成果沒有繼續提高,已取得的成果也沒有得到推廣、沒有實現工程化;回收行業的規模因而也沒有發展起來,相應的市場也沒有建立起來。目前,國內的油氣回收設備及配套產品的供應商不到百家,具有生產場地條件的不超過10家。與國家環境保護政策法規要求的進度、政府對油氣回收項目投入基金支持的力度及石油儲運銷企業對油氣回收技術和產品需求的廣度,存在很大的差距。而且由於油氣回收行業管理到位難、技術創新難、難形成規模等因素,使得油氣回收行業至今還徘徊在低水平低層次的狀態,油氣回收行業的發展仍然十分緩慢。
2】,油氣回收行業的機遇及存在問題
1 油氣回收行業的發展機遇
(1)立法力度的加強推動了行業的發展
當前,國家有關部門越來越重視對油氣污染的治理和油氣回收技術的實施,並將其與清潔生產、資源利用、達標排放結合起來作為循環經濟的重要工作。通過立法加強推動力度,僅2007年就連續頒布了多個具有強制效力的執行標準和規範。如:《儲油庫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20950-2007)、《汽油運輸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20951-2007)、《加油站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20952-2007)、《成品油批發企業管理技術規範》(SB/T10446-2007)、《成品油倉儲企業管理技術規範》(SB/T10445-2007)、《成品油零售企業管理技術規範》(SB/T10390-2007)、《油氣回收系統工程技術導則》(Q/SH0117-20070、《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HJ/T2.2-2007)、《油庫、加油站大氣污染治理項目驗收檢測技術規範》(HJ/T431-2008)等,非常有利於推動油氣回收行業的發展、拉動油氣回收產品的需求。
(2)鼓勵行業發展配套政策的激勵
首先,在國務院先後制定的科學技術進步法、循環經濟促進法、科技成果轉化法、節約能源法等條款中,都有鼓勵和扶持油氣回收行業發展的配套政策;其次,各部委、地方政府也陸續發布了有關配套措施,支持
油氣回收行業發展。如:2005年至2008年,在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商務部、國家知識產權局每年都聯合修訂的《當前優先發展的高技術產業化重點領域指南》中都將“油庫、加油站油氣回收技術與設備”列為優先發展
的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
2006年2月,國務院發布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在環境保護髮展思路中明確要“促進環保產業發展”、“加大國產環保產品市場占有率”,優先發展“綜合治污與廢棄物循環利用”,重點“突破城市群大氣污染控制等關鍵技術”。
2007年10月,國家發改委、教育部、科技部、財政部、人事部、人民銀行、海關總署、稅務總局、銀監會、統計局、知識產權局、中科院聯合發布《關於支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若干政策》(發改企業[2007]2797號);2008年7月,科技部、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聯合制定《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工作指引》、《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國科發火[2008]172號)、2008年4月發布《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領域》、《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工作指引》(國科發火[2008]362號)等一系列檔案。在《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領域》中“資源與環境技術”類的“大氣污染控制技術”中,明確規定“油氣回收分離技術”、“針對油庫、加油站油氣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控制技術”為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
2007年12月,交通部《關於港口節能減排工作的指導意見》(交水發[2007]747號)規定,“對於油氣碼頭及碼頭加油站點,鼓勵採用先進的油氣回收技術和裝置,收集油氣碼頭、碼頭加油站點儲運過程中蒸發的油氣,消除油氣揮發造成的安全隱患,減少大氣污染。”
2008年9月26日,環保部《關於印發(2008年度)<國家先進污染防治技術示範名錄>和<國家鼓勵發展的環境保護技術目錄>的通知》 (環發〔2008〕91號) 也將“壓縮式冷凝油氣回收處理裝置”列為鼓勵發展的環保技術。
2005年到2008年,國家有關部門每年發布的年度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若干重點項目指南中都將“油氣回收分離技術和裝置”、“高效油水、油氣分離、回收技術與裝置”、“加油站VOC氣體污染控制技
術與設備”列為重點項目。
(3)專項基金的支持
目前國內有關支持油氣回收的基金有國家級、省級、地市級、中央直屬、各社團組織設立的多個專項基金,數額巨大。油氣回收企業有很多機會申報各種基金的無償資金。有的企業還同時申請到了國家級和省級基金的無償支持。
1)國家科技計畫體系、國家發改委科技計畫體系設立了不同項目的基金,其中的科技攻關、優先發展、重點領域等目錄中都將“油氣回收技術和產品開發”列為可以申報基金、提供無償資金支持的項目。如:在國家科技計畫體系項目中設立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國家重點新產品計畫”、“火炬計畫”、“國家科技支撐計畫(攻關計畫)”、“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在國家發改委科技計畫項目中設立的“國家發改委高技術產業發展項目”、“國家發改委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項目”;在環保項目基金中設立的“中央環境保護專項資金項目”、“國家鼓勵發展的環保產業設備(產品)目錄”中都有“油氣回收處理、有機廢氣淨化產品”。
2)各部委、各省政府也設立有資金支持的各種基金、課題研究經費,如江蘇省設立有“省科技發展計畫(工業高技術研究、科技攻關)科技經費指標”用於對油氣回收技術和產品開發的無償資助。
3)各中央直屬企業、一些地方政府財政或社會團體組織也撥出資金支持油氣回收技術和產品的開發。如:中石化科技部設立的科研課題經費、北京市自然基金會設立的重點項目經費等。
2 油氣回收行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管理到位難
首先是沒有統籌管理體系,缺乏有效的巨觀調控和指導。早在2001年,國家八個部辦委《關於加快發展環保產業的意見》(國經貿資源[2001]517號)就要求“各級經貿委要切實擔負起組織協調環保產業發展工作的職責,有關部門要各負其責,協同配合,形成運轉高效的工作機制,共同促進我國環保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但是至今油氣回收行業仍然沒有統籌管理的部門。
一些城市和地區也有多個部門都在過問油氣回收的情況,如城市建設部門涉及城市交通與加油站、油庫布局的問題;安全監管局涉及加油站、油庫安全運營的問題;公安部門涉及加油站、油庫建設的防火安全距離規劃問題;當地環境保護部門、發改委、科技局等也都由於涉及到其職責範圍而關注油氣回收的事情。各個部門都能依據有關的檔案和自己的職權範圍,以上級管理部門的身份涉足對油氣回收企業的管理。但由於是多部門管理,所以管理很難到位。如,2007年4月,某產品質量保障中心通知一些油氣回收廠家,要了解油氣回收產品的質量和服務,各廠家交付5000~8000元,就發給
“油氣回收產品的質量信譽雙保障示範單位”證書和獎牌。這箇中心實際上並不了解油氣回收,也沒有為油氣回收廠家提供過任何服務,而只是通過濫發證書和獎牌來達到贏利目的。部分油氣回收生產廠家雖也加入了當地的有關協會,但由於不是專業協會,因此沒有關於油氣回收的專業活動。各地的油氣回收生產企業之間也缺乏牽頭人,因而無法組織各企業進行以行業發展、技術創新、產品升級為內容的交流。且油氣回收產品的生產目前尚未實行“許可證制度”,產品出廠也沒有部門監督檢查。
曾經有少數油氣回收設備生產企業議論組織“油氣回收行業協會”的問題,但終因市場、產品都不成熟,一時難以形成共同利益機制而放棄。
(2)技術創新難
1)沒有高層次的技術研發機構與生產企業合作。在油氣回收技術和產品開發過程中,國內一些石油石化科研院所有資深力強的專業技術隊伍和先進的軟硬體,以及開展許多研究積累的經驗,但現在的油回收產品生
產企業卻與這些科研機構基本沒有什麼合作。
2)油氣回收產品生產企業自身缺乏人才、資金,缺乏健全的技術工藝管理及先進的產品質量檢測驗證條件。由於檢測分析設備昂貴,工廠沒有檢測條件及專業檢測技術人員,很難驗證產品的質量和設計數據以及改
進產品的技術參數,所以一些廠家總是停留在產品開發小試階段。有的廠家採取求助外地有關機構承擔產品取樣和檢測分析的方式,但由於存在模擬試驗與現場的實際差異,以及甲地採樣乙地分析、採樣和分析間隔時間長的差異性等原因,企業對拿到的檢測報告仍不放心、不採信,不能利用分析報告指導產品質量的改進,更談不上技術創新。
由於人才缺乏,2007年大連市某企業為尋找油氣回收的技術人才,甚至發布了“海外人才需求報告”。有的企業忙了幾年,終因沒有突破技術難點,不得不放棄自己做過的吸附和冷凝工藝技術,轉而求助於外商或做了外商的技術代理。
3)關鍵配置的國產化問題尚未解決、難點尚未突破。目前,油氣回收吸收法的難點是吸收劑,需要開發吸收油氣量大、分離油氣方法簡易的吸收劑;吸附法的難點是吸附材料(活性炭),需要初始鈍化容易、脫附效率高、使用壽命長的活性炭;膜分離法的難點是膜元件,需要改進國產化膜材料的質量、提高使用壽命、打破對進口膜的依賴;冷凝法的難題是換熱器,需要適合油氣動態特性的結構。江蘇中川通大環保設備製造有限公司開發出了油氣回收專用的新型換熱器。
(3)難以形成規模
目前,國內自稱可以承攬油氣回收工程、提供油氣回收產品、開展油氣回收服務的企業有100多家,而實際具有工廠生產條件的不超過10家,且具有的生產條件大多僅是廠房而已,技術工藝落後。如果從資金實力、技術力量、硬體設施、軟體功能配備等方面考察,具備生產實力的企業就更是寥寥無幾了。企業本身“個頭小、力氣小”,很難發展壯大,加之同行企業家之間各自為戰,缺乏協同合作,結果就更加阻礙了企業自身及行業的發展。
目前,油氣回收企業隊伍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在原有產品或服務項目的基礎上尋找經濟成長點而增加了油氣回收產品。如一些原來做石油石化儲存庫施工和工程服務的公司、原來做廢水或廢氣處理的環保公司、原來做加油站和石化設備經銷的公司,雖然本身有一定的業務維持開銷,企業生存沒有大問題,但在發展方面還有一定壓力。另一類屬於看好油氣回收市場前景而新組建的公司,這些公司籌集到一定的資金就開始運作,有的也有了一些收益;有的則只是做了一些宣傳,或僅做出了樣品,樣機就運轉不起來了。2000年以來新註冊的油氣回收設備供應或生產公司中,多數屬於這種情況,其中部分公司已經關閉或歇業。
從巨觀上講,國內的油氣回收行業目前仍然處於自發盲目發展階段,規模小、起點低、裝備差,發展緩慢。行業成熟尚待時日。
【3】影響油氣回收行業發展的原因分析
.1 科技基金的使用有偏離
雖然國家及有關機構設立了多項基金支持油氣回收項目,但這些資金有很大部分並沒有真正用於研髮油氣回收項目。
(1)基金流向的問題
有的申請到基金的企業並不具備申請基金的條件,不僅在冊人員編制的專業技術人員比例達不到要求,而且其硬體裝備也不具備研發能力。這就影響了一些具備申請資格或符合支持項目的企業無法申請到基金支持。
(2)基金使用的問題
專款得不到專用。有的企業在獲得基金資金後,沒有真正用於有關的技術研發。如山東、江蘇等省有一些申請到“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的企業,拿到基金資金後,都是先用於歸還企業建造廠房和前期運作欠下的債務,以致不能兌現在申請基金時承諾要完成的技術攻關,也無法添置有關的生產、實驗設備。
(3)基金監管的問題
一些地方的科技管理部門存在行政不作為、行政亂作為的問題。有的地方對申請基金的企業審查不嚴,審查過程缺乏實地考察,隨意降低門檻,只要企業申請的產品在基金支持項目的目錄中可以查到,有關部門就組織人員幫助寫立項報告,甚至為達到申請條件而為個別條件不合格的企業編造虛假立項報告;對申請到基金的企業的資金使用流向也沒有監管。
2 技術市場極不規範
油氣回收技術研發成果侵權現象時有發生,某些企業以不良手段謀奪油氣回收技術研發人員的勞動成果,嚴重影響了技術研發的積極性,阻礙了油氣回收技術開發的速度。
如,2006年6月,某公司與技術發明人合作試製油氣回收設備,但該公司拿到發明人的設計資料圖紙後,就私下申報了“冷凝式油氣回收設備”發明專利(申請號200610085301.4)。後來,該申請被國家知識產權局撤銷。
又如,2006年9月,鹽城地區某公司找到江蘇某工學院,要求合作生產加油站油氣回收設備,承諾給學院一定開發費。雙方簽訂協定後,企業謊稱為了加快進度讓技術人員先消化技術方案,要求學院提前將技術資料給工廠。但企業拿到資料後就單方生產設備,拒絕履行約定的出資責任。2006年12月,鎮江地區某企業與某學院簽訂了《油氣回收技術產業化合作協定》,學院將專利技術和科研成果轉移給企業,約定企業有效益後學院再從中提成。企業走捷徑上產品很快就有了效益,但卻拒絕履約兌現提成。2007年1月,某公司與技術人員簽訂了為期五年的合作協定。合作才進行到一年半,在產品計算資料、設計方案、設計圖紙都到手的情況下,企業就以雙方工作中有意見分歧為由,中止了雙方的合作,謀取了對方的研究成果。
3 缺乏科學論證,生產企業遭遇資金不足瓶頸
企業選擇項目或開發產品需要認真考察、科學論證、避免盲目行動。但有些部門為了融資而無限誇大油氣回收市場的這塊“蛋糕”。2004年某企業對油氣回收市場的估計為“我國有近50億元的市場需求等待開發。”(某廠呈報給青島科技局《國家科技攻關計畫項目建議書》);到2008年被誇大成為“我國油氣回收設備市場需求量為1000億元”(某企業呈報給鎮江科技局《江蘇省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項目建議書》)。由於缺乏科學論證,一些企業盲目上項目,一旦投入運行,就會因缺錢乏力而陷入困境。所以,不少從事油氣回收的企業都是經營時間不長就無法繼續維持。除了企業自身的原因,也有的是地方政府官員急於在任期內為利用油氣回收項目建立業績而盲目鼓動的結果。
出現上述問題的深層原因不能排除各地政府官員和科技部門的責任。有關部門應該嚴格基金髮放前的審查、使用過程的監管和定期的審計,確保基金的使用不違背基金設立的目的;要保護科研人員的勞動成果;要慎重指導和支持中小企業投資油氣回收項目。
油氣回收行業發展的希望
(1)國家對實施油氣回收的部署為三個階段,繼京津翼地區之後,“2010年1月1日起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設市城市及其他地區承擔上述城市加油站汽油供應的儲油庫、加油站都要實施油氣回收。2012年1月1日起其他設市城市及承擔相應城市加油站汽油供應的儲油庫、加油站將全面實施油氣回收措施”(見《儲油庫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20950-2007)等)。油氣回收有著十分龐大的現實和潛在的市場需求,除了3000多個煉油廠和儲油庫、約10萬座加油站的需要,油氣回收技術同時還可以用於治理化工產品排放的廢氣、回收利用油田伴生氣等生產領域。國情、國策、國標需要油氣回收行業健康發展,政府管理部門應該對油氣回收項目加強管理,使投入的資金真正發揮作用。
(2)有實力的大企業應該進入油氣回收行業,以大企業的實力、技術人才隊伍、管理水平充實油氣回收行業,改變油氣回收行業目前管理到位難、技術創新難、難形成規模的現狀。
(3)油氣回收企業應加強同行業間的交流,促進技術發展,要認識到只有行業的健康發展,才能有企業的強壯成長。
根據《中國環保產業》2009年第3期,鄒松林文章《關於油氣回收行業發展緩慢的思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