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松(學名:Pinus tabuliformis Carrière):為松科針葉常綠喬木,高達30米,胸徑可達1米。樹皮下部灰褐色,裂成不規則鱗塊。大枝平展或斜向上,老樹平頂;小枝粗壯,雄球花柱形,長1.2-1.8厘米,聚生於新枝下部呈穗狀;球果卵形或卵圓形,長4-7厘米。種子長6-8毫米,連翅長1.5-2.0厘米、翅為種子長的2-3倍。花期5月,球果第二年10月上、中旬成熟。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油松(原變種)
- 分布區域:吉林南部、遼寧等
- 高:達25米
- 花期:4-5月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同種研究,
形態特徵
喬木,高達25米,胸徑可達1米以上;樹皮灰褐色或褐灰色,裂成不規則較厚的鱗狀塊片,裂縫及上部樹皮紅褐色;枝平展或向下斜展,老樹樹冠平頂,小枝較粗,褐黃色,無毛,幼時微被白粉;冬芽矩圓形,頂端尖,微具樹脂,芽鱗紅褐色,邊緣有絲狀缺裂。針葉2針一束,深綠色,粗硬,長10-15厘米,徑約1.5毫米,邊緣有細鋸齒,兩面具氣孔線;橫切面半圓形,二型層皮下層,在第一層細胞下常有少數細胞形成第二層皮下層,樹脂道5-8個或更多,邊生,多數生於背面,腹面有1-2個,稀角部有1-2箇中生樹脂道,葉鞘初呈淡褐色,後呈淡黑褐色。雄球花圓柱形,長1.2-1.8厘米,在新枝下部聚生成穗狀。球果卵形或圓卵形,長4-9厘米,有短梗,向下彎垂,成熟前綠色,熟時淡黃色或淡褐黃色,常宿存樹上近數年之久;中部種鱗近矩圓狀倒卵形,長1.6-2厘米,寬約1.4厘米,鱗盾肥厚、隆起或微隆起,扁菱形或菱狀多角形,橫脊顯著,鱗臍凸起有尖刺;種子卵圓形或長卵圓形,淡褐色有斑紋,長6-8毫米,徑4-5毫米,連翅長1.5-1.8厘米;子葉8-12枚,長3.5-5.5厘米;初生葉窄條形,長約4.5厘米,先端尖,邊緣有細鋸齒。花期4-5月,球果第二年10月成熟。
生長環境
主要生長於海拔100-2600米地帶,多組成單純林。為喜光、深根性樹種,喜乾冷氣候,在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酸性、中性或鈣質黃土上均能生長良好。
分布範圍
為我國特有樹種,產吉林南部、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內蒙古、陝西、甘肅、寧夏、青海及四川等省區,其垂直分布由東到西、由北到南逐漸增高。遼寧、山東、河北、山西、陝西等省有人工林。模式標本采自北京。
主要價值
心材淡黃紅褐色,邊材淡黃白色,紋理直,結構較細密一,材質較硬,比重0.4-0.54,富樹脂,耐久用。可供建築、電桿、礦柱、造船、器具、家具及木纖維工業等用材。樹幹可割取樹脂,提取松節油;樹皮可提取栲膠。松節、松針(即針葉)、花粉均供藥用。
同種研究
油松的種群和名稱原來很亂,經前人不斷整理,現已比較明確。本種分布很廣,變異較大。胡先驌、樂天宇於1935年將河南太行山果松嶺海拔2500米(?)的一種樹幹叢生的油松鑑定為太行松Pinus taihangshanensis Hu et Yao,據我們實地調查研究,這種叢生的現象是因幼樹頂芽損傷,側枝代替主幹,或因幼樹叢生,其後乾基彼此癒合的結果,與遺傳特性無關,故予歸併。中進猛之進(T. Nakai) 將河北霧靈山所產的油松定名為 Pinus tokunagai Nakai,而竹內亮(M. Takenouchi)認為是油松的一個變種,改為"var. tokunagai (Nakai) Takenouchi", 我們認為其主要特徵(中井猛之進所稱的“側生短枝”,或竹內亮所稱的“縮短枝”)是在一定環境條件下大樹生長緩慢的表現,而生長旺盛的幼樹就不存在這種現象。這種所謂“短枝上的葉密生”的現象,在油松分布區的很多地方可以看到,不能據此成立新種或新變種,而應併入油松。劉慎諤、王戰的大果油松(變型)"f. jeholensis Liou et Wang"其主要特徵為“球果較大,長達7厘米“。這種較大的球果在河北、山西、陝西等地的油松標本中亦可見到,系屬變異性,故予歸併。同樣紫翅油松(變型)“f. purpurea Liou et Wang”的種翅帶暗紫褐色也不是一個穩定的性狀,亦予歸併。經過整理,本種群保留兩個變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