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鰭刺鰕虎魚(油光魚)

黃鰭刺鰕虎魚

油光魚一般指本詞條

黃鰭刺鰕虎魚,Acanthogobius flavimanus (Temminck et Schlegel, 1845),鰕鯱魚科刺鰕鯱魚屬的一種魚類。原產於亞洲。它經由船舶壓艙水和吸附在船體,已被引入到澳大利亞和北美西海岸。會和本地瀕危物種競爭食物和資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黃鰭刺鰕鯱魚
  • 拉丁學名:Acanthogobius flavimanus (Temminck et Schlegel, 1845)
  • 別稱:刺虎魚, 光魚, 油光魚等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鱸形目
  • 亞目:鰕鯱亞目
  • :鰕鯱魚科
  • 亞科:鰕鯱魚亞科
  • :刺鰕鯱魚屬
  • :黃鰭刺鰕鯱魚
  • 分布區域澳大利亞美國俄羅斯聯邦日本、、中國馬來西亞
外形特徵,棲地特徵,分類,主要影響,地理分布,食物營養,生長繁殖,生命周期,食物營養成分,

外形特徵

黃鰭刺鰕虎魚(Acanthogobius flavimanus)是很容易識別,因為它體
型很大。成魚有一個大的頭部和細長的身體,能長到30 cm長。這種魚是淡棕色,有一列深色鞍斑和斑點。幼魚的腹和臀鰭是淺黃色。所有年齡都有黃色的腹鰭,而其他鰕虎魚的腹鰭是無色、白色、灰色或黑色(Barnham, 1998)。

棲地特徵

黃鰭刺鰕虎魚(Acanthogobius flavimanus)棲息在泥質和砂質底部,沿著海灣沿岸,河口,有時會上溯到河川(FishBase, 2005)。黃鰭刺鰕虎魚全年大多數時間,通常出現在淡水溪流,略高於潮汐影響的河段。個別的魚常見於海灣和水深1至14公尺的內灣(Barnham,1998)。

分類

深海魚類

主要影響

引進黃鰭刺鰕虎魚(Acanthogobius flavimanus)後,會改變魚類群落結構,加速本地物種族群下降。在加州,黃鰭刺鰕虎魚的引入,一般認為與一個瀕危魚類 - 潮水蝦虎(Eucyclogobius newberryi)的滅絕有關。它也會和本地物種競爭食物來源(Meng等人, 1994; Lafferty 等人, 1999; Nico and Fuller, 2004)。

地理分布

原生地:亞洲(Nico and Fuller, 2004)。
已知引進地區:澳洲和北美西海岸(Arthington and Mckenzie 1997; Williams 等人, 2001)。
下列國家(或區域)有『黃鰭刺鰕虎魚』的分布紀錄:
外來
原生
朝鮮民主人民共和國

食物營養

黃鰭刺鰕虎魚(Acanthogobius flavimanus)會攻擊獵殺小魚(Barnham, 1998)。Wang (1986)報告指出,黃鰕虎魚初生幼體主要的食物猛水溞(Miyazaki 1940)和其他橈足類(Dotsu and Mito 1955);較大的幼體吃片腳類、糠蝦和小魚。

生長繁殖

黃鰭刺鰕虎魚(Acanthogobius flavimanus)是卵生,冬季至早春產卵。冬季繁殖季時,成魚會遷移到下遊河口產卵。卵被產在潮間帶泥灘15~35cm深的Y形巢內(洞穴或隧道)。卵約0.9mm寬,5.5毫米長。在最佳溫度(13 °C)下孵化期需28天。雌魚產卵後可能會離開洞穴或加入雄魚共同守衛卵。13°C時,孵化期約28天(Barnham, 1998; FishBase, 2005; Wang, 1986)。

生命周期

黃鰭刺鰕虎魚(Acanthogobius flavimanus)的幼體是浮游性的。新孵出的幼體從洞裡游出來,並保持在底部附近。卵黃囊被吸收後,幼體會迅速分散開。漲潮時幼體會飄浮在水面,退潮時會下降到底部附近。腹鰭融合成一個吸盤,因此能吸附在底部或爬進洞穴。黃鰭刺鰕虎幼魚較喜歡潮間帶泥坑和泥炭河岸(Wang 1986)。

食物營養成分

食物名稱含量參考能量蛋白質脂肪膽固醇脂肪酸飽和脂肪酸多不飽和脂肪酸單不飽和脂肪酸水分碳水化合物灰分葉酸αE胡蘿蔔素維生素A維生素B1(硫胺素)維生素B2(核黃素)煙酸(煙醯胺)泛酸維生素B6維生素B12維生素D維生素E
黃鰭刺鰕虎魚 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265 千卡21.1 g2.2 g210 kg1 g0.4 g0.4 g0.3 g30 g40.3 g6.9 g15 μg0.6 mg8 μg1500 mg58 mg650 mg200 mg980 mg1.27 mg4.2 mg0.05 mg2.7 mg21 μg0.05 mg0.11 mg0.9 mg0.23 mg0.03 mg5.8 μg6 μg0.6 mg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