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騰可樂

沸騰可樂

沸騰可樂即將“曼妥思”薄荷糖扔進可樂幾秒鐘後,從瓶中噴湧出可樂柱,瓶中也只剩下了小半瓶可樂。日常食用特殊口香糖的同時喝可樂,也可能會產生讓人非常不舒服的反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沸騰可樂
  • 外文名:Boil the coke
  • 原理:溶解二氧化碳的迅速釋放
  • 影響:可導致胃賁門撕裂
原理,問題,類似狀況,實際情況,身體影響,

原理

壓力的減小
可樂能夠噴出來,靠的就是其中的氣體——二氧化碳,而這種氣體溶於水遵循亨利定律(Henry's law),即在一定溫度時,氣體在溶液中的溶解度與這種氣體的壓力成正比。在汽水的生產過程中,工廠會利用高壓裝置往水裡添加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會溶解在水中,並和水反應生成碳酸。灌入飲料瓶中時,一部分二氧化碳會從汽水中溢出,但因為瓶子是封口的,氣體出不去,於是瓶內壓力比較高,汽水內的二氧化碳含量也能一直保持較高的水平。但當瓶蓋突然打開的時候,瓶內氣壓迅速變低,二氧化碳的溶解度變低了。於是此時汽水中的碳酸就是過飽和的狀態,而過飽和的碳酸會自發分解出二氧化碳。
成核作用的存在
氣泡的出現類似於空氣中水汽的凝結,是一種成核作用,是需要凝結核的。如果你仔細觀察過汽水,會發現氣泡產生的位置往往固定不動。這些固定的位置可能是杯子上的瑕疵(例如微小的裂縫或是突起),或者是飲料中的雜質,它們被稱作起泡點或是成核位置。成核作用是需要能量的:水中本身並沒有供氣泡容身的空腔,新產生的氣體必須打破水分子之間的吸引力擠出一塊空間來才能形成氣泡。當水中有凝結核時,形成氣泡需要的能量就小得多。氣泡們也愛偷懶,所以它們幾乎都會在固定位置出現。
汽水劇烈搖晃後再打開瓶蓋會產生大量的氣泡也是因為類似的原理:搖動使飲料瓶中的氣體和液體發生了混合,使氣體包裹在液體內產生了氣泡,瓶蓋打開後這些氣泡就作為凝結核,促進了汽水中的二氧化碳氣泡的產生——於是就從瓶口噴了出來。要驗證這種說法很簡單,搖晃一瓶汽水,但不要馬上打開瓶蓋,等過了足夠長時間,瓶中的氣泡都自然消失了再開蓋,絕對不會噴。
往可樂里加入曼妥思,就相當於加入了大量的起泡點。這種糖看起來表面光滑,但在顯微鏡下卻像是月球表面,坑坑窪窪的,密集地布滿了突起和小坑。這也難怪大量的氣泡會在曼妥思的表面產生了。
表面張力的弱小
測量表明,有甜味劑的水中的液體表面張力比糖水的低。這解釋了為什麼健怡可樂可以比含糖的製造出更強大的噴泉了。另外一個原因是包裹曼妥斯的物質里含阿拉伯膠,這種表面活性劑更加削弱了這種液體的表面張力。 由粗糙表面的薄荷糖們沒有表面活性劑的話不會有那么大的噴泉。
垂直落入底部的速度
曼妥斯的密度很高下沉很快,快速的製造出泡泡,這些泡泡上升的時候就成了產生更多泡泡的種子。被壓碎過的曼妥斯下沉的更慢,所製造的小噴泉也只有30厘米高。

問題

專家認為,薄荷糖引發碳酸飲料和啤酒噴涌的原因目前還無法完全弄清,消費者最好不要同時吃這兩種食品,以免引起胃脹二氧化碳中毒等不良反應。

類似狀況

1.兩粒普通薄荷味曼妥思糖:糖置入的瞬間,氣泡立即湧現,而且逐漸增多,速度加快,約3s時,“噴泉”出現,高度約為20cm,持續約10s,此後,“噴泉”逐漸消失,瓶內液體最終只剩下約二分之一。但隨後的一段時間內,氣泡仍在不斷產生,仔細觀察發現主要來自曼妥斯糖的表面。
2.兩粒特強薄荷味曼妥思糖:幾乎同上。
3.兩粒青檸薄荷味曼妥思糖:幾乎同上。
4.兩粒普通葡萄味曼妥思糖:幾乎同上。
5.綠箭口香糖:在糖粒表面能產生大量氣泡,但不能形成“噴泉”。
6.好麗友木糖醇口香糖:在糖粒表面能產生大量氣泡,亦能形成“噴泉”。
7.薄荷味特強的荷氏糖:只能使可樂產生少量氣泡。
8.冰糖塊:幾乎不能產生“沸騰可樂”現象。
9.晶體狀葡萄糖:能產生較多氣泡,但仍不夠劇烈。
10.澱粉:較上,更為劇烈。
11.曼妥思外層物質:較劇烈。
12.阿拉伯膠(曼妥思內層物質):較上,不如其劇烈。
13.粉筆:亦能產生“噴泉”現象。

實際情況

噴出“一米高”泡沫的現象確實存在,但這種現象不會出現在食用的過程中。薄荷糖等經過口腔咀嚼、唾液作用後進入胃中時,其中的微粒被一層食物液體所包覆,從而降低了疏鬆結構或粗糙表面的反應能力。其次,可樂進入口腔及食道的過程使其不在處於過飽和狀態,二氧化碳逐漸釋出,喝可樂的過程中有打嗝的現象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噴泉”現象在胃裡失去了形成的條件,氣泡溢出的表現並不像實驗演示的那樣“驚人”。但是也不建議同食,如果有胃病的人同食這兩種食物後,大量氣體在胃部會產生不適,影響健康。

身體影響

可導致胃賁門撕裂
一般情況下,人飲用碳酸飲料後,產生出的氣體會通過胃部賁門正常排放,但如果胃部在瞬間產生大量氣體,則有可能使胃部劇烈膨脹,導致胃部受損,嚴重者還可能造成“賁門”撕裂,甚至危及生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