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黑河流域1:5萬水文地質調查》是由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擔任第一完成單位,由安永會、吳璽、尹德超、崔虎群、王旭清、吳斌、王曉燕、王文祥、解偉、孫銀行、張建偉、王明明、王新傑、王茜為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西走廊黑河流域1:5萬水文地質調查
- 第一完成單位: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
- 主要完成人:安永會、吳璽、尹德超、崔虎群、王旭清、吳斌、王曉燕、王文祥、解偉、孫銀行、張建偉、王明明、王新傑、王茜
- 項目類別:科研項目
成果信息,成果摘要,
成果信息
成果登記號 | 20210483 |
成果名稱 | 河西走廊黑河流域1:5萬水文地質調查 |
第一完成單位 | 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 |
主要完成人 | 安永會、吳璽、尹德超、崔虎群、王旭清、吳斌、王曉燕、王文祥、解偉、孫銀行、張建偉、王明明、王新傑、王茜 |
研究起始日期 | 2016-01-01 |
研究終止日期 | 2018-12-01 |
主題詞 | 河西走廊;黑河流域;水文地質調查;地下水資源評價;環境地質問題 |
成果摘要
項目所屬工程“生態脆弱區和特困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在充分收集匯總分析已有資料的基礎上,採用遙感解譯、地面水文地質測繪、地球物理勘探、水文地質鑽探、水文地質試驗、樣品測試分析與動態監測等綜合調查技術手段開展水文地質調查。完成的主要實物工作量有:1:5萬水文地質測量5345km2,1:5萬遙感地質解譯6500km2,綜合物探點3020點,水文地質鑽探6850m,岩水樣品測試8912組及資料庫建設等。 項目成果主要由1份項目成果報告、26張附圖、27份附屬檔案及52眼勘探孔、1套資料庫組成。運用綜合勘查技術手段,進一步查明含水層空間結構、分層段水文地質參數等基礎水文地質條件,揭示山盆關係及山區河流(規模、岩性)對地下水含水介質系統與水流系統控制作用;揭示生態脆弱區土地開發-地下水開採-水位變化-生態地質環境惡化鏈式關係並進行趨勢預測,提出生態脆弱區水土協調開發建議;建立地下水三維數值模擬模型,評價地下水資源及開發潛力,提出水資源最佳化配置方案;創新地下水分層勘查與抽水試驗可視化監測技術,完成設備、儀器研發,形成標準化產品,編制套用指南,促進推廣利用。,項目所屬工程“生態脆弱區和特困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在充分收集匯總分析已有資料的基礎上,採用遙感解譯、地面水文地質測繪、地球物理勘探、水文地質鑽探、水文地質試驗、樣品測試分析與動態監測等綜合調查技術手段開展水文地質調查。完成的主要實物工作量有:1:5萬水文地質測量5345km2,1:5萬遙感地質解譯6500km2,綜合物探點3020點,水文地質鑽探6850m,岩水樣品測試8912組及資料庫建設等。 項目成果主要由1份項目成果報告、26張附圖、27份附屬檔案及52眼勘探孔、1套資料庫組成。運用綜合勘查技術手段,進一步查明含水層空間結構、分層段水文地質參數等基礎水文地質條件,揭示山盆關係及山區河流(規模、岩性)對地下水含水介質系統與水流系統控制作用;揭示生態脆弱區土地開發-地下水開採-水位變化-生態地質環境惡化鏈式關係並進行趨勢預測,提出生態脆弱區水土協調開發建議;建立地下水三維數值模擬模型,評價地下水資源及開發潛力,提出水資源最佳化配置方案;創新地下水分層勘查與抽水試驗可視化監測技術,完成設備、儀器研發,形成標準化產品,編制套用指南,促進推廣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