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菊

河西菊

河西菊(Hexinia polydichotoma (Ostenf.) H. L. Yang),多年生草本植物河西菊屬菊科,一般高15—40厘米左右,根部廣泛分布莖,其下部有等二叉狀分枝,呈球形,無毛;其花為舌狀,呈黃色,花果期5—9月。生於沙地(或邊緣地帶)、沙丘間低地、戈壁沖溝及沙地田邊(海拔-42—1800米),現主要分布於我國甘肅、新疆等地。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習性,主要病蟲害,產地分布,套用價值,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15-40(50)厘米。根頸不被纖維狀葉鞘殘遺物,自根莖發出多數莖。莖自下部起多級等二叉狀分枝,形成球狀,全部莖枝無毛。基生葉與下部莖葉少數,線形,革質,無柄,長0.5-4厘米,寬2-5毫米,基部半抱莖,頂端鈍;中部莖與上部莖葉或有時基生葉退化成小三角形鱗片狀。頭狀花序極多數,單生於末級等二叉狀分枝末端,花序梗粗短,含4-7枚舌狀小花。總苞圓柱狀,長8-10毫米;總苞片2-3層;外層小,不等長,長2-4毫米,三角形或三角狀卵形,內層長橢圓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長8-10毫米;全部總苞片頂端急尖或鈍,外面無毛。舌狀小花黃色,花冠管外面無毛。瘦果圓柱狀,淡黃色至黃棕色,長約4毫米,向頂端增粗,頂端圓形,無喙,向下稍收窄,有15條等粗的細縱肋。冠毛白色,5-10層,長7-8毫米,單毛狀,基部連合成環,整體脫落。花果期5-9月。
河西菊

生長習性

生於沙地、沙地邊緣、沙丘間低地、戈壁沖溝及沙地田邊,海拔-42-1800米。

主要病蟲害

近年來,在對塔里木盆地白粉菌物種多樣性進行調查時,發現該地區分布的河西菊白粉病發生嚴重,在植物葉面形成白色厚氈狀粉層,導致植株發黃、枯萎,造成植株大面積死亡。由於該病害連年發生,且呈大規模爆發趨勢,已給河西菊的健康生長帶來了極大的威脅,更嚴重影響荒漠植被保護和生態恢復進程。

產地分布

分布甘肅(蘭州、安西、酒泉、金塔)、新疆(若羌、烏恰、葉城、于田、疏附、阿克蘇、吐魯番、輪台、託克遜、尉犁)。

套用價值

河西菊是一種旱生鹽生植物,開黃色小花,葉退化,因枝條形態酷似鹿角,又名鹿角草,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是乾旱區城市綠化上乘的地被植物和盆景植物。又因其耐乾旱、耐鹽鹼,而廣泛分布於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荒漠地區,是重要的防風固沙植物,在沙漠邊緣地帶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