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童旅行素描

《河童旅行素描本》其實是一本坊間常見的雜文集子,就是把發表在報刊上的千字文拾掇拾掇,出本書。但是由於作者的身份不一樣,這書就有了獨特的魅力。妹尾河童是日本當代著名的舞台設計家,今年74歲,一直活躍於戲劇、歌劇、芭蕾舞、音樂劇、電視等表演藝術領域,曾獲“伊紀國屋演劇”、“藝術祭優秀”等眾多獎項。所以在寫雜文之餘,河童也不免手癢,以自己商標式的畫風,即一種略顯稚拙的工筆素描,為雜文里涉及的方方面面事物畫插圖。這些事物雖然細小,但在河童的文筆和畫筆下,顯出別樣的情趣。比如義大利自動制面機、伊朗紅茶、香港捷運車票、意德法各自的電話卡、東西方的鑰匙和鎖、印第安水車、印度紙幣、馬來西亞風箏、丹麥和巴基斯坦的捕鼠器、英國火柴、墨西哥面具、日本的橋,甚至……莫扎特的大便。三聯同時還推出了妹尾河童的另一部作品《窺視印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童旅行素描
  • 類別:雜文集子
  • 作者:妹尾河童
  • 解釋:報刊千字文選集
作者簡介,媒體推薦,編輯推薦,

作者簡介

妹尾河童,日本當代具代表性的舞台設計家,1930年生於神戶,1954年因舞台設計而嶄露頭角,此後活躍於戲劇、歌劇、芭蕾舞、音樂劇、電視等表演藝術領域,曾獲“紀伊國屋演劇”、“山多利音樂”、“藝術祭優秀”、“兵庫縣文化”等眾多獎項。以細密插圖、觀點獨特幽默的散文廣受歡迎,已出版中文譯本作品有《少年H》、《窺看歐洲》、《河童旅行素描本》、《窺看印度》(本書日本銷售量己達51萬本)。被人稱為“宛如再次來到地球的小王子一樣童心熾烈的人”。
河童旅行素描

媒體推薦

童心不泯的老玩童──妹尾河童
兩年前我寫了《印度在窺視里》,那是我頭一回讀到妹尾河童,讀到了既極訝異,亦極興奮。委實想不到世界上還有這樣有趣的老頑童,馬上把他和黃永玉歸為一類,甚至立即將他在心目中的地位歸置到黃永玉之上,因
覺得他更為細膩也更為智慧,和黃的彪悍不是一個路子,性相近,習相遠的緣故吧。如此寫來的書評完全成了一篇百分百的頌歌,字裡行間充滿了讚譽,且來看看那篇也許言過其實,卻也不無道理的頌歌——
妹尾河童是個男的,是個到過世界上許多國家的男的,是個而今已經74歲了的日本男的,並且他還是一個很能夠畫幾筆素描畫,很能夠寫一些逗趣性質的活潑文章的日本男的。
這個1978年、1983年兩度造訪印度的日本老頑童從來不改好奇寶寶的本色,從來不顧眾人的殷殷告誡,在印度“任意妄為”:喝生水、吃路邊攤、淨往高處爬,不怕拉肚子、脫水、感冒,拼了老命只為多看看印度的不同面貌。
兩個年頭,攏共一起不足三個月的時間裡,這個老頭在印度由南到北遊歷十八個城市與地區,搭乘火車、人力車、包租車,遍覽遼闊的印度大陸所獨有的宗教、建築、文化、藝術、風土民情,奢華與赤貧同時並存的社會現象,都經由他用極力貼近庶民生活的觀點與豐富的設計素養以及平實的文字和親切可感的素描,向所有對於謎樣的印度充滿好奇的人們一一呈現。
一個地處南亞的文明古國,歷數千年滄桑,輝煌都已成鏡像,存留下來的因為得以存留都帶著歷史的痕跡,在歲月的長河中浴清了身體,亦淘汰了曾經的滯澀,顯露出事物本身固有的光輝。
這樣的光輝是最逗引人的,河童說:書中依舊照我一貫風格,把看到或者感受到的事物,用傳達給親朋好友的心情儘可能呈現出來——文字無法表達就畫,圖畫無法呈現的就以文字表述。全部用手寫也只是想讓人有親手奉上的感覺。
這樣做出來的書,就如同一封一封信箋的集合,閱讀的每個人都是收信的對象,信紙的那一頭那個先到了異國的人向你娓娓言說那一個你嚮往中的國家,事無巨細,毫髮畢現,讓你喜悅著他的喜悅,驚奇著他的驚奇,也感動著他的感動。
過去的兩年中,河童的書陸續由三聯出版,出來了《窺視日本》、出來了《河童素描本》。我是每見必買,每買必讀,一路追逐下來,直恨翻譯太慢,乾脆去學了一年日文。這樣的禮遇實在超過了早年讀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也超過了熱血沸騰年代讀村上春樹。
妹尾河童究竟有怎樣的魅力會弄得我追星族一般地成了“粿條”?到再見他如今這本最新的《河童雜記本》,我開始暫時消退一些偶像崇拜的情愫來理性地分析那魅力的根源。
想來想去,我想還是他的無由而來無由而去的隨性生成了那股誘惑。河童真是個活得極自在的人,喜歡的東西太多,感興趣的東西太多,永遠如同小孩子一般對眼前的世界充滿了好奇。他在這新書後記中說:我喜歡吃幕間便當,也喜歡車站的便當,因為能品嘗到各種各樣的食物。
河童確乎就是這樣來對待人生的,讓他不去好奇,寧不如殺了他。讓他一輩子只擁有一種眼光,大約他會瘋狂。這一本書又是水藤節子催促出來的,她是一點不厭煩河童的“想起一出是一出”,就只想出一本“幕間便當”那樣的書。各種各樣的怪念頭全羅列在一起,在別人一定是凌亂得不行,在河童倒是相得益彰,他骨子裡就是那樣一個“各種各樣”的人的嘛!
他是窺視印度,花樣百出;窺視日本,繁花似錦;行旅素描,千奇百怪。到了這本雜記,則更是將那“各種各樣”表現到極致,寫寫畫畫,忽而談訪書,書倒不花篇幅去談,卻津津樂道地講書的運送講運書車車身上牢牢地凍著的冰雪,進而又去講運輸車車內書籍的堆放;忽而去談“河童式”的海外旅行竅門,箇中說到開羅的公車,原來抓吊車身的乘客比安坐車內的乘客還要多,因在開羅抓吊車身的一律免費,河童自然少不得要那樣抓吊一回;忽而談起他名字的由來,談起老婆嫁來之日他的回憶,那回憶真是有趣:做我媳婦的人選倒有一個,風間小姐。可在她辭職後我們便斷了信兒,再沒有來往,即便向她提出,想必她也要說NO。弄到最後朋友看不下去,代勞求了婚。居然真就成就了一段美滿婚姻!
我尤其喜歡看第三輯的雜學筆記,說尺寸、漢字、啤酒的泡沫:泡沫能吸附啤酒花的苦味,躲過泡沫飲用啤酒,能讓舌尖免受澀味刺激,品嘗到啤酒本身的柔和。讓我們乾杯。說水、咖喱、飯盒、鑰匙和鎖,從“鑰匙和鎖”的變化中感受到人類的智慧,讓他百看不厭。還說地圖、禮儀、磁石、遠近透視圖技法和工具,在比較中他認識到“比較,僅僅是了解彼此差異的手段之一”。
兩年四冊書,河童一如既往地雜記他多姿多彩的人生,這樣的記敘和素描是永無饜足的,因篇篇是一扇窗,推開了,便能望見更絢爛的世界。在那裡,印度和日本都是美麗的,隨性的行旅也是,隨意的雜記亦然。
讀畢全書,阿川佐和子說“河童確實是怪人,不過他能把複雜的東西如此簡單易懂、饒有興味地描述出來,實在令人佩服。河童的幕間便當的味道實在令人意猶未盡。下次他究竟會做怎樣的便當給我們,期待和震憾共存”。
兩年前,妹尾河童74歲,而今,已是76歲的老人了。真希望他活得更長一些,用他那雙上蒼恩賜的眼睛引領我們去觀望那屬於他也屬於眾人的美好,給這蒼茫的人世加添更多的色彩和樂趣。
文:三皮 《中華讀書報》
妹尾河童的旅行觀
寂靜山谷里一株昂首期盼的樹,存在了許多年,只為等待欣賞它的人。而洞見生活細節的能力,原本就是少數人的專利。
三聯書店推出了妹尾河童的兩本書《窺視印度》、《河童旅行素描本》,看過的人一般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應,一種是充滿欣喜的驚嘆:好有趣哇!另一種則是感覺完全不可理喻的:變態!因為有趣所以發現作者確實非同常人,因為“變態”,所以才有現今的有趣得已呈現書中,於是有趣與變態互相糾集,構成了河童文本的最初印象。
親身體驗式旅行 什麼都要試試看
從來沒見一個人這樣旅行。什麼都想試試看。在《窺視印度》中,他不顧親朋警告,印度人吃的喝的,路邊攤上的各種小吃零食,他都要嘗試嘗試,結果搞到連續幾天腹瀉不止,把衛生紙墊在褲子裡繼續上街“亂跑”也在所不惜。他從南到北造訪了印度十八個城市與地區,印度的各種交通工具,人力車、三輪機車、公共汽車、火車等等,他也一定要乘坐一下。火車包廂里摺疊起來的臥鋪,打開來會是什麼樣子的呢?躺上去什麼感覺?也引得他苦苦思索,忍不住想要拆開來嘗試一下。最有趣的是,他乘坐火車到達印度首都德里,看到火車站裡很多人橫七豎八地躺在地上,那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呢?於是這位河童老先生乾脆放下手中的行李,也躺下去試試看。在他看來,只有通過各種各樣的親身體驗,才是體會印度大陸所特有的生活人文的最直接和最令自己信服的方式。而這種身體力行在《河童旅行素描本》中更是發揮得淋漓盡致,花朵到底能不能吃呢?不妨試試看,於是河童吃花朵吃到自己肚子痛。
我們不主張完全無知的嘗試,但是我們不由得欽佩這種強烈的探知態度。記得兒童成長過程中有一個階段,到手的任何東西都要放到嘴裡嘗嘗,親身體驗,這何嘗不是我們從孩童時代起認知世界的最本初的方式呢?什麼時候,我們開始固守於已經獲得的經驗和知識而越來越疏離於這種認知世界最直接的手段了呢?一切都已司空見慣不再新鮮,一切都在掌握之中,真是這樣嗎?河童不但以他孩子般的探知心態,為我們展現了一個他親歷的印度,也為我們提供了一種認知世界的“新”的旅行態度。
一筆一世界 細緻入微的觀察與記錄
從來沒見一個人這樣旅行。事無巨細,他都一一繪製記錄在案,動不動掏出皮尺量尺寸,見到東西就問個價錢,無論走到何處,他總是手拿素描本、脖上掛相機、兜里揣皮尺,一路走一路拍拍畫畫量量。朋友去印度旅行帶回來一件很漂亮的紗麗,兩個人折騰半天也沒能把這一匹布像樣地裹上身,最後居然在河童的插畫裡看到了紗麗的正確穿著方法和詳細的步驟圖。火車座的長寬高他要測量,車廂內所有的細節和尺寸他要記錄。老街上的裁縫店、雜糧店和香料店後挨著的是涼鞋店還是鍋店他要一一備註,更有甚之,就連旅館裡的床罩窗簾是綠色底配上淺咖啡色直條紋,還是米色底配印度傳統紋樣,地毯是亮麗的綠色,室溫是二十六攝氏度這種細節他也不會放過。他總是把住過的旅館房間憑藉測量的尺寸和想像力畫出鳥瞰圖,連房間裡空調的按鈕位置都不會遺漏。於是這種特有的河童式俯瞰圖成為他作品的標誌之一。不過,河童可能還不是世界上最好奇的人。曾經有位好奇的旅館服務員得知他擅畫“房間鳥瞰圖”,特意在第二天給他換了個新房間,還說:“這次的房間凹凹凸凸的,應該很難畫吧”。 和一般的遊記作者不同,河童的素描畫總是緊跟著他的足跡,在如今這個照相機普及的時代,選擇傳統的手繪素描來展現“我”眼中的細節魅力,並非人人都能做到,而河童用這種特別的方式告訴我們,只要以不同方法、不同角度、不同心態去看世界,你的世界就會大不同。
打開百寶箱 輕鬆樸實的觀察態度
儘管河童一再表示他僅僅是一個普通的旅行者,記錄這些不過是為了能讓親朋更直觀的感受“這就是印度,河童經歷的印度。”但是他的遊覽興趣和觀察方式似乎更像一名人類學研究者在做田野調查。妹尾河童看印度的目光輕鬆有趣,他不像奈保爾那樣不斷探詢自己的歷史、尋求身份認同,更多的是懷著一份陌生神秘與強烈的好奇心來窺視印度,河童說:“打個比喻,就算是從鑰匙孔窺視也可以……”。因此,這絕對不是一本普通意義上的地理書或是言情浪漫的小資遊記,而感覺更像是一個童心炙烈的孩子正在滿心歡喜地打開自己的百寶箱,天真爛漫,自然真實,絕不拿腔作調。妹尾河童不是理論家或社會學者,但是在他的作品裡依舊錶現出一種特別的人文關懷。在行走印度的日子裡,關於印度的種姓制度,巨大的貧富差異,工業廢氣對泰姬陵建築表面的腐蝕等種種問題,他觀察他思考,但是絕不故作深刻,這就是河童的印度,他以一個外來者充滿強烈好奇的眼光和視角,用最輕鬆幽默的語言和細緻勾勒的素描展現在觀者的眼前。
妹尾河童介紹:
1930年妹尾河童生於神戶。開始從事視覺設計相關領域,1954年自學後以舞台設計身份嶄露頭角。此後活躍於戲劇、歌劇、芭蕾舞、音樂劇、電視等表演藝術的舞台設計領域,為日本當代具代表性的舞台設計家。曾獲“紀伊國屋演劇賞”、“山多利音樂賞”、“藝術祭優秀賞”、“兵庫縣文化賞”等眾多獎項肯定。被人稱為“宛如再次來到地球的小王子一樣童心熾烈的人”。
文:諾小娜 (斯童部落格網)
打開河童的百寶箱
遇上一本有趣的書,與遇上一個風趣的人一樣,真的會令人心花怒放,乍看到妹尾河童的書,我就有這種感覺:哈,這傢伙,太好玩了!
中國有句成語“管中窺豹”,是說對一件事物的了解只有局部和細節,表達同一意思的成語還有“盲人摸象”。《窺視印度》的“窺視”在這裡就是“管窺”的意思,可別像我剛看到書名時一樣,把它當成“偷看”理解。妹尾河童的日本國籍很容易讓人疑心本書心懷叵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地以為和什麼“覬覦亞洲”、“垂涎東北”之類是孿生兄弟。真正翻一翻才會知道,原來並非如彼。這真的是一本十分有趣的遊記,很少有人能像河童一樣具體而微地從個人角度來介紹一個國家。
舞台設計家身份的妹尾河童,在1978年和1983年兩次到印度旅行,為了把他看到或者感受到的印度原原本本地告訴給親朋好友,而撰寫了這本書。書中按照旅行的時空順序,詳細地記錄下沿途令他感到新鮮好奇的一切,大到一個城市、一座宮殿、一處遺址、一項制度或者傳統,小到一張鈔票、一個人全身上下的瑣瑣碎碎,都記錄在案。有趣在於,他可不是全憑文字描述,而是插入許多手繪素描插圖,像一份負責的產品說明書般,事無巨細地把他觀察到的每個細節交待給讀者。他對一切都充滿了好奇,比如全書的第一幅插圖是一張十盧比的印度紙幣。印度有一千六百五十二種語言,為了說明印度語言之多,他在插圖上方列出了紙幣上印的十四種官方文字,並描述了自己的訝異和探究過程。而在接下來的一張賓館俯視示意圖,則完全是一份舞台布景圖,用文字一一說明“白色桌子”、“綠色窗簾”、“米色牆壁”、“大理石地板”、“有編織圖案的沙發”,以及冷氣、電扇、電燈的開關位置,也沒忘了寫上住宿價格。作者紮實的繪畫功底和技巧,讓每個讀者不但從文字里感受印度各地的風土人情外,還能身臨其境,有目共睹。文字與插圖各自獨立又相映成趣,圖不是文字的配角,文字也不是圖畫的附屬。在攝影技術如此發達的時代,卻以如此“古老”的辦法來記游,確實有點別出心裁。然而看慣了攝影家鏡頭裡的風光、人物,再來讀河童充滿稚趣的書,反倒讓人覺得攝影圖片不及手繪插圖來得誠實可信。
而通過河童的眼睛,印度這個神秘的鄰國,像是在我們面前打開了一個光怪陸離的百寶箱,原本尋常的事物都突然間跑到聚光燈下,顯出詭秘的色彩來。
人活著,如果沒有好奇心,真不如找塊豆腐一頭碰死算了,可是好奇心太盛又會變成別人好奇的原因。妹尾河童是那么一個好奇而有趣的人。他好奇到連自己對自己都感到奇怪的地步。
“太太您能夠如此包容河童先生,真是偉大啊。河童先生真像個孩子似的。”——這是他偷聽到的家裡客人對自己太太說的話。
“有時候我自己也會反省:‘為什麼會收集這么多東西呢?’”——這是河童自己的困惑;“這與其說是壞習慣,還不如說是一種‘病態’吧!”——這是河童太太的斷語。
好奇心太盛也不過偶爾會被人目為怪人,但有本事將快樂與大家分享受到許多人的歡迎,那就是河童的本領了,所以,他出現在暢銷書榜上一點也不奇怪。除了《窺視印度》之外,他還寫過《窺視日本》、《窺視歐洲》。而與《窺視印度》同時出版的他的另一本著作《河童旅行素描本》更像是打開了一個私人收藏的百寶箱,裡面充滿了各種奇奇怪怪的小玩藝兒。而這些玩藝兒又都是這個世界上最普通最日常的東西:香港的冥幣、義大利的自動制面機、蒙古人的罐子、德國的馬克杯、伊朗的紅茶、將棋、塔羅牌……這些東西惟妙惟肖地出現在我們面前,只因為它們被河童從他的旅行記憶文字里偶然提及,而那些文字同樣的活靈活現。
河童是如此有趣,讓人想不喜歡他都難,試著搜尋一下,原來他在日本早就是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現在他正在成為中國讀者青睞的對象,被更多的人喜歡和了解——想想吧,前不久,還有人和我一樣,“顧名思義”地把他當成一個“女作者”呢!
文:張超(南方都市報書評人)
帶河童一起上路
《河童旅行素描本》是我在長途自助旅行上車前,朋友硬塞在我包里的。他說,路上寂寞的時候就翻翻,不太沉,關鍵是,挺有意思的。
於是,在十幾天風餐露宿的日子裡,我結識了這個全名叫妹尾河童的日本當代著名舞台設計師,一個可以把旅行中任何東西輕鬆入畫的天才畫家,一個熱愛生活,有著瘋狂收集癖的日本老頑童。而我原本充滿未知刺激的行程,也因為河童的加盟變得溫情四溢。朋友說的沒錯,這是本挺有意思的書,特別適合旅行隨身攜帶,因為裡面的每篇東西都是圖文並茂,卻沒有什麼必然聯繫,支離破碎到無法記憶,卻無一例外地帶給人躲閃不及的新鮮。遍訪各地的旅行,大膽試吃的美食、稀奇古怪的收藏……河童以驚人的觀察力、細密的手繪圖與生動幽默的隨筆將精彩一一呈現。這樣的感覺對於旅行再好不過,邊走邊看,享受著視覺的盛宴,吞咽著瞬間的美好,就算第二天遺忘了也無所謂,這是旅行賦予閱讀者特有的權利。
同為行者,卻從來沒見一個人如河童般個性。河童的素描畫總是緊跟著他的足跡,在如今這個照相機普及的時代,選擇傳統的手繪素描來展現“我”眼中的細節魅力,並非人人都能做到。而河童用這種特別的方式告訴我們,只要以不同方法、不同角度、不同心態去看世界,你的世界就會大不同。事無巨細,他都一一繪製記錄在案,動不動掏出皮尺量尺寸,見到東西就問個價錢,無論走到何處,他總是手拿素描本、脖上掛相機、兜里揣皮尺,一路走一路拍拍畫畫量量。火車座的長寬高他要測量,車廂內所有的細節和尺寸他要記錄。老街上的裁縫店、雜糧店和香料店後挨著的是涼鞋店還是鍋店他要一一備註,更有甚之,就連旅館裡的床罩窗簾是綠色底配上淺咖啡色直條紋,還是米色底配印度傳統紋樣,地毯是亮麗的綠色,室溫是二十六攝氏度這種細節他也不會放過。他總是把住過的旅館房間憑藉測量的尺寸和想像力畫出鳥瞰圖,連房間裡空調的按鈕位置都不會遺漏。於是這種特有的河童式俯瞰圖成為他作品的標誌之一。再來欣賞一下河童的收藏品吧:從來自十幾個國家的速食麵,到銹跡斑斑,鮮為人知的各國馬刺;從費勁力氣搬回家的蒙古爐子,到煮不出蕎麥麵的意大利麵條機;從韓國笨重的農家瓮,到丹麥輕靈的停車牌;甚至連走一路買一路的各地便當盒也成為河童“百寶箱”里的最愛……
因此,我想說,河童就是河童,童心熾熱,天真爛漫,自然真實,絕不拿腔作調。儘管他不是理論家或社會學者,但是在他的作品裡依舊錶現出一種特別的人文關懷。他將親歷的幾場災難也用心回憶著記錄下來,無論是神戶大空襲的燒毀區域圖,還是阪神大地震後的“千代”衰顏,都化作河童筆下無聲的祭奠,傷感而脆弱,悠遠而綿長。
寫到這裡,忽然想起一個當代詩人說過的話:“寂靜山谷里一株昂首期盼的樹,存在了許多年,只為等待欣賞它的人。”的確,洞見生活細節的能力,原本就是少數人的專利。所以,如果你也是一個行者,那不妨像我一樣,帶河童一起上路。因為這少數人里,河童是實實在在的一個。
文:蘇靜
趣味橫生的作家
妹尾河童真的是個有趣極了的作家。相信許多人在去年《窺看歐洲》發行的時候,就已經被他的工筆插圖和妙趣橫生的散文迷倒了。這個人彷佛有著十百倍於常人的精力與好奇心,《河童旅行素描本》是他九○年代雜誌連載專欄的結集,延續著三十年前《窺看歐洲》那股累不死的精神,這位今年滿七十歲、以舞台設計為正職的老傢伙,仍舊保持著旺盛無比的好奇心和死纏爛打窮究到底的脾性,實在令人嘆服。
妹尾河童自謂前世「或許是吃河豚而死的吧」,看他堅持要試試是否每種花都能吃,結果吞了一肚子花瓣、腹痛如絞滿地打滾,猶張開沾滿花粉的嘴巴替自己辯解,「河豚說」實在良有以也。我們要是在他這個歲數、還能擁有他十分之一的興致,也該算是幸福無憾了吧。
很難想像誰會不喜歡這本書︰左頁的工筆素描配上手寫的說明文字,和右頁的散文相映成趣,十分討好。河童的工筆插畫令人聯想到十八世紀歐洲博物志里精細的動植物素描,比照片更能「傳真」,假如把這些素描換成照片,全書必定大大減色。至於配套的散文,有的解釋圖中對象的身世來歷、有的則只是睹物私情的自由聯想。河童寫自己的妻子和女兒對這個愛撿破爛的老爹如何百般容忍,實在令人捧腹(似乎爸爸們總是有著撿破爛當寶貝的本能);此外,他蒐集的東西實在太多,於是發明了「生前遺贈」的把戲,凡看中他的任何對象,都可以要求河童先生在上面簽字註明「送給某某」,等他百年之後,這個東西就是你的了。書中這群互贈古怪物品、交換旅遊心得、分享戀物癖的忘年交,使書里原本默然無語的對象,倏然有了人情的趣味與歷史的深度。
然而《河童旅行素描本》絕對不只是「寰宇搜奇」之類的書,妹尾河童那顆溫暖、熱情的心,讓這本書有了超乎坊間一般旅遊搜奇書的境界。書里的各色物品泰半不是「精品搜藏家」看得上眼的東西,卻能被河童的生花妙筆渲染出動人的丰采︰可以掛上大鎖的二手印度便當盒、香港捷運車票、只有熊本縣雜貨鋪才買得到的特殊印花火柴盒、用硬紙板組合的頭蓋骨模型、從丹麥、土耳其到巴基斯坦機關結構各異的捕鼠器……,這些未經解釋只會讓人莫名其妙的東西,其實都鎖著一段曲折的身世。真正有段數的「搜藏家」理該如此︰所謂「品味」,本該建構在知識與涵養上面,這種對「識得好貨」累積數十年功力的境界,是再多錢財都換不來的。比起迷信「品牌即品味」的新時代雅痞,妹尾河童實在可愛太多了。
順帶一提,這本書也替我解開了不少疑惑。比如「瑪黛茶」這個阿根廷人的「國飲」,秘魯小說家巴加斯?略薩故事裡的人物也一天到晚喝個不停。以前看小說附註說瑪黛茶要用銀制的吸管飲用。然而這樣茶葉不會堵住吸管嗎?泡茶的茶壺呢?翻到《河童旅行素描本》頁111終於豁然開朗,原來吸管尾端是類似篩子的結構,可以濾去茶渣,而喝茶是把茶粉揉成一團、中間弄個凹洞再沖熱水,和中國茶或英式下午茶的喝法完全不一樣。所以現在我知道切?格瓦拉在《革命前夕的機車之旅》封面照片裡喝的那杯東西的底細了。此外,你知道點一支火柴就可以消除廁所里的臭味嗎?拜河童先生之賜,我家的廁所近來確實清爽多了呢。
姜淑玲的譯筆生動風趣,讀來毫無翻譯書常見的滯澀之感,值得鼓掌。遠流的編輯處理本書的版型也煞費苦心,中文字型、紙張、內文格式的挑選,都讓這本書成為一趟悅目舒適的閱讀經驗,也保留了原作的精神,與妹尾河童不憚其煩的「龜毛」性格十分相稱。相信連作者本人也會喜歡這箇中譯本的!
文:馬世芳 (本文原刊於《明日報》閱讀版)
舞台設計家的妹尾河童
妹尾河童,讀者第一次接觸他的作品,應該是帶有自傳色彩的作品《少年H》吧。雖然是以小說.隨筆家的身份出現,但妹尾河童的本行其實是舞台美術設計。1930年出身神戶的妹尾河童,與著名的日本建築設計師安藤忠雄同樣,都是以自修的方式習得專業領域的一技之長在身。
河童的父母都信仰基督教,與外國人的來往非常頻繁,對小孩的教養也采西方的開放式教育。父親因自己哥哥揮霍敗光F家產,深深體會到「萬貫家財不如一技在身!」因此在十五歲那年離開家鄉廣島,到神戶學做西服。間接受此影響,像父親一般早早自力更生對河童來說似乎是件理所當然的事情,因此放棄從舊學制的中學五年級轉到新學制的高中三年級,在十七歲時踏入美術設計領域。
另一個原因是,河童從小就喜歡畫畫,志願是成為畫家。但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五個月前的神戶大空襲中,河童的家毀於一旦,父母無力供給他繼續上學,因此他放棄進入美術學校,而選擇了半工半學的道路。
河童在以畫家奧村隼人為首的廣告招牌店開始他第一份工作。這裡聚集了幾位畫家,白天接受委託製作招牌,每周有兩個晚上圍著模特兒作畫。對於當時的河童來說,可以持續地畫畫,不啻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在招牌店工作約兩年後,河童又經由繪畫的啟蒙恩師小磯良平介紹,進入大阪的「朝日會館劇場」擔任平面設計工作,負責劇場公演的海報、宣傳冊等,連文案都自己動手撰寫。在美術的世界裡,不憑資歷、只看作品的好壞,這讓河童充分發揮才華;甚至在二十歲的時候,他以實力取代了主任,負責設計小提琴大師曼紐因戰後首次赴日公演的音樂會海報。
河童人生的轉折點在他二十二歲那年到來。當時日本的歌劇巨星藤原義江看到他所設計的《波希米亞人》海報,很是稱讚。三個月後到大阪時問河童:
「你要不要來東京啊?」
河童居然反問,「您問我要不要去東京,是連住處都要幫我打點?」
結果回答是,「可以啊。來吧。」
這個回答反而讓河童嚇了一大跳。
由此機緣,河童便赴東京發展,住進藤原義江家裡,成為幫忙打點雜務的助理,起居與藤原家人一起,受到許多照顧。藤原義江似乎在這個活力十足、狂妄得有點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輕人身上看到過往的自己,因此十分投緣。河童同時繼續做平面設計,幫藤原歌劇團畫公演海報。但工作對他來說,簡直像是遊樂一般。
從事舞台設計的契機
這樣過了兩年半,有一天,藤原義江大膽地將歌劇《托斯卡》的舞台美術設計交由二十四歲的河童全權負責,而公演時間就在兩周后,四天內要看到設計成果。
「您沒頭沒腦說些什麼啊!我是搞平面設計的,可不是舞台設計耶!工作內容完全不一樣嘛!」
「你啊,工作雖然不一樣,可是你喜歡歌劇吧?而且你會畫畫啊。那就試試看吧。機會可不是沒頭沒腦就冒出來的。那些老在抱怨『幸運之神都不降臨我身上』的傢伙,其實是自己沒發現近在眼前的機會。人生啊,是會因為一個小小契機就有大大轉變的哪。」
河童原本並沒有打算成為舞台設計者;但聽到「機會就是沒頭沒腦地來臨」這樣的話,也啞口無言。而且仔細想想,的確很有道理。
但是,忽然找一個完全新手趕鴨子上架,實在也太匪夷所思了。這是有緣由的。
向來負責的舞台設計師因為一直沒拿到酬勞,終於忍不住拒絕為這次演出設計。理虧的藤原一氣之下說出「你不乾就算了」,瀟灑地轉身就走。其實,這是因為劇團已經赤字連連,債台高築,才付不出設計費啊。知道是這樣的狀況,就算再怎么沒自信,平時多受照顧的河童怎能袖手不管呢?於是硬著頭皮上陣,三天三夜沒睡,總算在正式公演前完成了恩人所交付的任務。
看到河童的成績,藤原義江十分滿意:
「看吧!要做就可以辦得到嘛!很棒的處女作呀!」
「還真敢說哩!拜託拜託,不要再有第二次了!」
如果失敗了,怎么辦?先前的緊繃一下子鬆懈,也難怪河童生氣了。
二十歲時在朝日會館劇場幫忙畫舞台道具的經驗,讓他了解了舞台美術的設計要領與道具的製作過程;他將之活用,當然還加上天分與努力,初試啼聲就得到傳媒不錯評價,連平日以嚴苛利嘴出名的劇評家都在報紙上多加讚揚。
出乎意料之外的各方肯定,讓他又是不好意思又是高興;優秀的表現連芭蕾、舞台劇等都接二連三找上他了。結果原本只打算救火一場《托斯卡》的他,當年就設計了五出戲,來年更接了十一出。
但是,年輕的河童並沒有被接踵而來的工作沖昏了頭。他知道舞台設計是一門深奧的學問,在這之前他並沒有費心鑽研,因此對忽然獲得的掌聲,河童是抱持著疑問的:是不是因為自己年輕好用又便宜,價格只是前輩設計師的四分之一,所以才有這么多案子可接?
雖然恩人藤原義江說,
「催生年輕的舞台設計者是我的夢想,現在已經實現了!」
但河童心裡不免想,真這么覺得,那應該給我多點時間啊!
為了測試自己是否真適合成為一位舞台美術設計者,他立下了三大工作原則,要求自己三年內皆須遵守。一、設計絕對不超過製作預算。二、不把錢浪費在沒有舞台效果的設計上。三、設計費只要五千圓即可。但是,三年之後,設計費要漲為三倍。如果三年後接不到舞台設計的工作,那就表示只是因為「便宜」才有工作的;這樣的話就回到原本平面設計的領域。
沒想到三年後,接到的舞台美術設計委託並沒有減少。間接肯定了自己實力的河童,開始不顧預算,在提案中放入自己真正想做的東西,設計費也漲高了不少;但還是有製作人陸續上門找他合作。如果你喜歡他的風格,那可是拿他一點辦法也沒有,只好接受。河童也就從此終身以舞台美術為業。
步入舞台設計領域至今,除了一鳴驚人的《托斯卡》之外,河童還參與了《塞維亞的理髮師》、《卡門》、《小飛俠彼得潘》、《莉莉.瑪蓮》、《雪國》、《欲望街車》、《麥克白》、《唐吉訶德》……,種類遍及歌劇、舞台劇、音樂劇、芭蕾舞劇,還從富士電視台開播起便擔任美術設計長達二十年,活動範圍廣泛,而且得到多種獎項肯定。
日本知名的音樂家富田勛這么描述與河童合作的經驗:「與河童先生初次見面是在一九八一年舉辦的神戶港博覽會場。某個展覽館演出木偶劇,我倆分別是該劇的舞台設計與音效製作。那個會館的音響效果可說是糟糕極了。建築內部像個倒蓋的碗,聲音會在半球型的空間裡胡亂反射,根本沒法子測量和計算音響效果。」
然而,河童先生布置出一座深邃的森林,在樹枝上黏了幾萬片樹葉,當然樹葉是假的。由於茂密的樹葉完全吸收了胡亂反射的雜音,一下子就把最不利的條件給扭轉過來,令人興奮不已,也使我達到經驗中最棒的音效境界。當年的喜悅至今仍然未能忘懷。」
河童甚至還寫了一本《舞台的表與里》,針對舞台上的各種面向,例如美術設計、視覺效果、布景、道具、照明、舞台監督、乃至於劇場的硬體設計與建築,都以他一貫的風格與表現手法,深入淺出地介紹給一般大眾。
擁有對舞台的熱愛、對專業技術的嫻熟掌握、豐富經驗與無限的創造力,這就是身為舞台美術設計家的妹尾河童。
本文轉自妹尾河童官方個人網站

編輯推薦

《河童旅行素描本》踏訪各地的旅行,大膽試吃的美食、稀奇古怪的收藏……,讓你拍案叫絕!窺看高手妹尾河童的旅行,收藏全公開魅力歐吉桑妹尾河童十足的好奇心、廣泛的興趣在本書中一覽無遺!關於旅行的閒話軼事、老饕食家的奇談妙聞、友人間互贈的珍稀收藏……,窺看高手以驚人的觀察力、細密的手繪圖與生動幽默的隨筆精彩呈現,讀來拍案叫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