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溶鎮

河溶鎮

河溶鎮是湖北省當陽市三大古鎮之一,初名溶市、合溶,後改稱河溶,據《中國古今大辭典》記載,“沮漳二水至此合流,故名”,是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楚墓漢冢保存完好。“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曾在此登樓作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河溶鎮
  • 外文名稱:Herong Town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湖北省宜昌市當陽市
  • 政府駐地:河溶鎮過街樓社區興隆街2號
  • 電話區號:0717
  • 地理位置:江漢平原北端,當陽市東部
  • 面積:251.2平方公里
  • 人口:57448人(2016年)
  • 車牌代碼:鄂E
基本概況,歷史沿革,行政區劃,文化歷史,小鎮,街巷,資源優勢,富含礦產資源,農業資源豐富,區位資源優勢明顯,畜牧業,教育,當地名人,

基本概況

河溶鎮位於當陽市東部,東臨荊門市,南與江陵縣草埠湖鎮接壤,西與兩河鎮隔河相望,北與淯溪鎮毗連,距當陽城區27公里。歷史上商貿繁榮,素有“小漢口”之稱。改革開放以來,一直是漳東重要的
河溶鎮
物資、信息、資金的集散地。
河溶鎮河溶鎮
河溶鎮地處江漢平原北端,漳東平原東部,地勢北高南低,東高西低。全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全鎮國土總面積25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0.3萬畝、林地4萬畝、水面3.8萬畝。轄19個村,2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5.6萬人。
鎮內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商業網點星羅棋布,供電供水設施齊全,電量充足,有104伏變電站1座,日供水1萬噸能力的水廠1座。

歷史沿革

河溶鎮初名溶市、合溶,後改稱河溶,據《中國古今大辭典》記載:“沮漳二水至此合流,故名”。1927年置聯保處,屬當陽第三區署;1945年,改置河溶鎮公所;1949年7月稱河溶鎮。1979年河溶鎮人民公社設立陳場、趙湖、河溶3個管理區。1984年,撤社並區,撤銷管理區,設立河溶鎮、官當鎮、丁場鄉、兩河鄉、孫場鄉、趙湖鄉、陳場鄉,隸屬河溶區人民政府
河溶鎮河溶鎮
1987年撤區並鎮,成立河溶鎮人民政府,轄23個村;將官當鎮、丁場鄉、孫場鄉、兩河鄉所轄25個村分立出去,成立新的兩河鎮、官當鄉。1990年河溶鎮設立陳場、趙湖、河溶3個農村黨總支。2000年8月撤消農村黨總支。2001年3月河溶鎮與官當鄉整體合併,成立新的河溶鎮。

行政區劃

截止2016年,河溶鎮轄1個社區、19個行政村、147個村民小組,戶籍總人口57448人,集鎮人口7893人,國土面積251.2平方公里。
序號
村(社區)名稱
位置
面積(平方公里)
人口
1
過街樓社區
河溶集鎮中心
14.16
10789
2
前進村
河溶鎮東南
6.24
1842
3
前英村
河溶鎮東南
11.8
1671
4
前程村
河溶鎮東南
16.23
3026
5
前華村
河溶鎮中東部
12
2812
6
前合村
河溶鎮東部
9.6
2164
7
郭家場村
河溶鎮東部
18.6
2056
8
星火村
河溶鎮東南
12.96
2240
9
丁場村
河溶鎮北部
7
2194
10
民合村
河溶鎮西北
3.8
1981
11
民耀村
河溶鎮西北
9.79
3346
12
觀基寺村
河溶鎮西部
9.35
3428
13
趙湖村
河溶鎮南部
9.6
2177
14
紅聯村
河溶鎮東北
14.9
2199
15
官壋村
河溶鎮北部
7.17
2493
16
民新村
河溶鎮北部
7.5
2734
17
紅明村
河溶鎮西北
21.74
2667
18
紅勝村
河溶鎮東北
10.78
2220
19
建國村
河溶鎮東北
6.6
2998
20
紅日村
河溶鎮北部
9.6
2411

文化歷史

小鎮

漳河東岸的河溶鎮,到五六十年代還是荊楚名鎮,因沮漳河在沙市入長江,又發源於荊山山脈,河溶水深碼頭好,上吞沮漳流域木材燃煤山貨糧油棉麻絲茶,下納漢湘申渝布匹食鹽百貨洋油,東邊(現荊門市)趕場必來河溶,河街帆檣林立,有小漢口之稱,“溶絲”更是聞名中外。曾有河溶和沙市都是荊山的水流出來的、是荊山的馬馱出來的老話。

街巷

河溶長街長巷全由三條青石鋪就,街邊建築均是風火牆高階沿的帶樓明清老屋,商鋪一個挨一個,沒有冷熱場。小鎮外由城河和長堤環繞,城河兩頭與漳水相連,上有鐵龍橋、下有下半橋(解放後,由於三機廠下班後工人一般經過該橋去買菜,也被戲稱為“下班橋”),均為石拱橋。離下半橋不遠處的過街樓,猶如城門,橫跨在河溶鎮的主街上,那是可以和中國任何古城樓嫓美的一座建築,由四根石柱支起,重檐飛角雕樑畫棟,四面戲台八面威風。四方都有楹聯匾額。有一幅寫的是:“建百尺樓以游娛原屬逢場作戲,凜千秋鑒於歌舞允堪勸此為良”,還有一幅寫的是:“不大一塊地方可家可國可天下,些微幾個人物能文能武能鬼神”,又有一幅寫的是:“幾回演出前朝戲,都是提醒後來人”。匾額東為“圖書獻瑞”,西為“德化無私”,南為“翰墨揚芬”,北為“文明有象”。逢年過節,樓上唱戲,樓下可過車馬人流。過街樓地下有條石砌築的街道排水暗渠(涵溝)通到城河,出水口是石雕龍口,人稱“過橋不見橋”。
河溶鎮河溶鎮
小鎮上原有九宮十八廟,解放後還存有羅家劇院、羅家大堰戲樓子、天后宮戲樓多處,若這些景觀不敗於五、六十年代,宜昌的旅遊又會添一處好去處,毫不誇張地說不會遜色於周莊和鳳凰城。日寇炸燒都未毀盡,修漳河水庫後,漳河水乾,河溶漸衰,又人為改石板街為水泥路、將古建築毀拆敗盡。河溶僅存的百年老堤(莫家湖、賀家垸子)上,由於防洪需要,又在堤上築起兩三米高的磚牆,再次對河溶景觀進行了破壞,老河溶四五十歲以上的人都知道,百年老堤上遠眺一馬平川邊緣的山心寺,青山隱隱、綠水悠悠。
河溶鎮由於傍水而居,在居民口語中,習慣用“上頭”、“下頭”(即上游和下游)來表示方位。在上世界80年代之前,河溶的主要商業街道在城河內,在堤外就是騾馬行,隨著公路的發展和河運的衰落,沿河即城河內的街道基本上荒廢,絕大部老“街上人”都已經離開了自己家族已經居住了幾百年的老宅。

資源優勢

河溶鎮具有四大資源優勢。

富含礦產資源

已探明石膏儲量14億噸以上,控制含膏面在40平方公里,膏層平均厚度2.1米,儲量大、品位高、埋藏淺,屬特大型石膏礦床,尤其是雪花膏,儲量和品位均居全國之首。

農業資源豐富

河溶建有6萬畝的蔬菜生產基地、7萬畝的優質生產基地、6萬畝優質生產基地和1萬畝花卉林果基地,年出欄生12萬頭以上。有沮漳水系流經該鎮,莫家湖、朱家湖經多年人工改造已變為沃野田地,修建有2座中型水庫、7座小 I 型水庫、6座小Ⅱ型水庫。

區位資源優勢明顯

河溶地處大三峽經濟圈發展內,交通便利,東倚207國道、西背三峽機場、南接漢宜公路、北通焦柳鐵路,距滬蓉高速滬渝高速長江黃金水道,三峽國際機場,當陽火車站等交通要道都在半小時車程內。四、勞動力資源充足。河溶鎮每年有1萬餘勞動大軍外出務工,足跡遍布全國各地。
河溶鎮河溶鎮
該鎮富含礦產資源,已探明石膏儲量9449萬噸以上,控制含膏面在40平方公里,含膏組36層,劃分9個工業膏組,膏層最大厚度3.99米,最小厚度1.5米,平均厚度2.1米,儲量大、品位高、埋藏淺,屬特大型石膏礦床。尤其是雪花膏儲量和品位居全國之首,含三氧化硫40%,氧化鈣32%,結晶水19%,二水硫酸鈣平均含量在85%以上。
河溶鎮水利資源豐富,有漳河及沮漳水系,莫家湖、朱家湖經多年人工改造已變為沃野田地,東部丘陵區於60-70年代修建2座中型水庫、7座小Ⅰ型水庫、6座小Ⅱ型水庫,承雨面積83.53平方公里,總庫容5173.5萬方。山地資源富足,有丘陵崗地4.7萬畝,山林4萬畝,河灘洲地0.5萬畝,可承載山羊餵養10萬隻,現餵養3萬隻,發展潛力巨大。優質糧油資源豐富,優質糧面積10萬畝,優質油麵積7萬畝。

畜牧業

河溶鎮農民有著發展畜牧業生產的傳統習慣,但是長期以來,廣大農民仍沒有跳出自繁自養的半自然經濟狀況,飼養方式落後、良種普及率底、經濟效益不高。針對這一情況,河溶鎮把畜牧業作為近年來調整產業結構,發展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增收的重頭戲。引導農民由傳統的、單一的種糧模式轉向發展畜牧業生產上。
河溶鎮河溶鎮
全鎮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農民發展、家禽等傳統副業項目,對飼養大戶優先提供飼養場地、貸款、技術,從而調動了農民發展畜牧業生產的積極性。該鎮注重畜牧業品種的改良,由畜牧站牽頭做好全鎮的品種改良工作,並從市內外購進各類畜牧新品種進行雜交繁殖,使各類牲畜的優良品率達到99%。同時,為了讓養殖戶安心養畜,這個鎮還建全了鎮村組三級服務體系,他們把牲畜習性和一些易患疾病做成小冊子發到廣大養畜戶手中,並通過不定期舉辦科技培訓班,使廣大養畜戶接受培訓,河溶鎮已呈現出村村有獸醫、組組有防疫員、每個養畜家庭都有一個養畜明白人的喜人局面。

教育

當陽市河溶鎮得勝國小位於漳東平原東部與荊門交界之處,現建於河溶鎮紅勝村四組。學校創建於一九五八年。一九九四年八月由原初級中學改為保育住讀制完全國小,現有校園面積35000平方米,現有校舍建築面積4840平方米。學校服務區為河溶鎮紅專、紅勝、紅明、丁場四個行政村,總人口近萬餘人。
河溶鎮河溶鎮
多年來,在各級政府和上級主管部門的正確領導下,辦人民滿意教育為目標,學校辦學條件不斷改善,現有標準較高的遠程教育室、圖書室、實驗室。現代教育手段日趨最佳化,校園綠化美化達到較高標準,稱得上一所花園式學校。
學校不斷最佳化內部管理,突出了管理中的科學性、人文性、精細化。多年來,學校沒有發生一例大的安全事故。學校注重德育為先,努力加強和改進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德育活動開展得豐富多彩,家長學校辦得有聲有色,三教育網路收到極佳效果。教學工作成為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教育質量逐年攀升,學生各方面素質明顯提高。校本研究工作得到市教研室的高度評價,學生成績名列全鎮前茅。
近年來,學校先後被評為“市級示範學校”、“市少先隊工作示範學校”、“常規教學合格學校”、“繼續教育先進單位”、“勤工儉學先進單位”等。學校正朝著“建和諧校園,創特色學校,育特長學生,辦滿意教育“的目標奮進。

當地名人

姓 名:桂耀勛
性 別:男
民 族:漢族
籍 貫:湖北鹹寧
出生年月:1911年
犧牲日期:1932年07月
1927年遷當陽縣河溶鎮,在舅父陳同仁雜貨店當學徒,後過繼給陳,改名陳傳美,亦名陳全美、陳全梅。1928年,與中共當陽特支書記王仁和、共青團當陽縣委書記羅慶光接觸,受到其教育,對革命有了明確的認識。同年底,加入中國共產黨,擔任河溶鎮情報員,兼做河溶鎮敵保衛團士兵的策反工作。1929年6月,調任共青團當陽縣委宣傳委員。1930年2月,任中共當陽縣委委員兼當陽縣一區(河溶鎮、楊家巷子和鷹落湖等地)特支書記和區長。同年10月,與李元慶、許子榮等,代表當陽縣蘇區參加了湘鄂西蘇區第二次工農兵貧民代表大會。
1931年2月,領導當陽縣人民進行年關鬥爭和反飢餓鬥爭。他和團縣委書記匡月亮組織了一支30多人的宣傳隊,在沮漳河兩岸和當陽、江陵、枝江、荊門邊界地區,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宣傳發動民眾,推動了反飢餓鬥爭的深入發展。
1932年1月,中共當陽縣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當選為縣委委員。會後,參加領導了反對敵人“清剿”的鬥爭。同年4月初,中共當陽中心縣委書記、中共當陽縣委書記傅子和遭敵殺害。中共宜昌特委為了恢復當陽蘇區工作,成立了中共當陽縣工作委員會,他被任命為工委書記。在當、江、枝、荊邊界地區繼續堅持對敵鬥爭。1932年7月,五、七兩區區長符蘭甫、張善成及游擊分隊長王漢洲等叛變投敵,他被出賣,被捕犧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