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源市龜峰寶塔
- 位置:源城的龜峰山
- 得名:因建在一個酷似大龜的獨立山頭上
- 創建於:南宋紹興二年
簡介,龜峰塔的“無頂”傳說,龜峰寶塔相關的古詩,
簡介
龜峰塔位列“河源八景”之首,
平面為六角形,首層外壁邊長為5.4米,牆體厚為3.3米,塔心室邊長1.6米,通高42.6米。塔正門向東,塔外觀為七層,內為十四層,一明一暗,有如竹子,節節上升,層層收分。各層設有杉木樓板加鋪方磚。其中暗層有穿牆上下兩個門,四個佛龕;明層有一門通往另一層平台,另有五個門孔通往外邊平座欄桿。平塔屬青磚結構,平座和出檐均用隔層狗牙磚疊墊出挑,出檐較其它塔寬而厚。平座設有木欄桿,每層六角均有角柱,柱間飾橫架欄額相聯,是典型的宋代仿木樓閣式磚塔。每層塔檐現改用灰色琉璃瓦,施瓦當滴水,角梁下懸掛銅鐘。龜峰塔經870多年的風雨侵蝕,台基被塵土堆積埋沒,塔檐與平座崩塌,瓦面無存,塔內各層原有木樓板亦已毀盡。1989年,河源建市後,在省有關部門的支持下,以“修舊復舊”、“不改變文物原貌”為原則,市政府著手重修。由鐵鑄覆盆、寶瓶、九級相輪及寶珠等組成的塔剎,就是維修時設計的。
現在,遊客看到的塔是有頂的。塔頂是1989年重修寶塔時,參考同時代的古塔加上去的。
龜峰塔是一座佛塔,為廣東省僅有絕對年份可考的南宋早期樓閣式磚塔。外觀七層,內為十四層,一明一暗,節節上升,層層收分,沿階梯盤旋而上可登塔頂層。據河源市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重修時通過塔磚上的銘文能推斷龜峰塔始建於南宋紹興二年(公元1132年)。
攀登寶塔的人,無不為它精巧的結構所嘆服,在暗層中比賽尋找上塔的真門,成了游塔人的一大樂趣。每一層,看到的風景不一樣;每一面,看到的風景也不一樣。登高憑欄,遠眺槎城,心胸豁然開朗,這或許就是龜峰塔魅力之所在。
龜峰塔的“無頂”傳說
建塔只為鎮洪水,大家所熟悉的寶塔,流傳著一個與建造有關的傳說。龜峰塔,民間又叫神仙塔,傳說一次各路神仙聚會路過河源,看見河源人勤勞忠厚,但飽受水患生活貧困,頓生惻隱之心,打算在兩江匯合處的下游建寶塔鎮住洪水。 神仙建塔之事,被河源有名的人物李斗野(河源名士李燾,民間傳說他為妖怪所變)知道了,他害怕寶塔建好後擋住自家風水對己不利。於是,他潛伏在塔的附近,當塔造到第七層準備安放塔頂時,便大聲學雞鳴。神仙聽到雞鳴,以為天亮了就駕著彩雲離去,留下無頂的寶塔。自此,“龍川塔無影,河源塔無頂”的說法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神話代表著老百姓對身邊事物的一種美好聯想。一些老輩的河源人說,解放前,龜峰塔下的小山形似烏龜,有頭有尾,還有四隻腳,可惜解放後搞基建,這座極似龜山的小山被“肢解”得面目全非。據《河源縣誌》記載:“鹹豐二年壬子(公元1852年)龜峰塔崩第一級”。這裡所指的被地震毀掉的第一級,就是塔頂。
龜峰寶塔相關的古詩
——日來塔垂影,雲去塔孤峭。巨鎮雄上方,福田種多少。
(明)鄭敬道,莆田舉人,正德九年任河源縣令。
——屹屹孤峰萬古名,浮屠高聳入秋晴。望中好似昂天筆,倒寫雲箋雁字橫。
(元)謝天與,河源人,延祜元年舉人。
——浮屠突兀跨高峰,萬古江山勝概同。曾倚危欄題姓字,此身如在半天中。
(明)古文集,嘉靖元年歲貢。
——江上交流水,城南突兀峰。浮屠看倒影,多寶識真容。獅象連趺坐,蓬瀛駕海蹤。七層應負重,矗處白雲封。
(清)陳張翼,仁和舉人,乾隆七年任河源縣令。
——龜峰一望秀蒼蒼,塔古參天歲月長。阿育規模誰創建,釋迦舍利此安藏。日臨寶級影高下,風送慈鈴聲抑揚。我欲偷閒登絕頂,觀遐見勝壯詩腸。
(明)鄭敬道,莆田舉人,正德九年任河源縣令。
——浮屠高崎碧霞霄,百里湖山八望遙。門對雙江澄幾席,樹搖孤月壯凌。丹飛樓閣留香雨,綺結幢雲控玉簫。自是靈基堪不朽,幾回青藹接仙橋。
(清)江祖雒,河源人,順治庚子舉人。